中國著名高僧,爲得到他,皇帝出動7萬大軍,火化後舌頭竟燒不掉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是在西漢晚期,但是在兩漢三國時期,信奉佛教者往往多為王公貴族,而且當時的人一般把佛教教義理解為道教的清靜無為,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則是佛教興盛的時代,當時出現了眾多的著名高僧,如佛圖澄、釋道安、鳩摩羅什、法顯等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我國佛教石窟藝術大為發展的時期,例如:敦煌莫高窟開鑿於東晉十六時期,天水麥積山石窟也是開鑿於東晉十六國時期,洛陽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大同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文成帝時期。

中國著名高僧,為得到他,皇帝出動7萬大軍,火化後舌頭竟燒不掉

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的麥積山石窟

敦煌位於絲綢之路的要道之上,早在十六國時期,敦煌的佛教已十分興盛,後秦高僧鳩摩羅什東行傳經曾經經過敦煌,東晉高僧法顯、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經皆曾經路過敦煌。

在敦煌市的沙州古城附近,有一座塔,名為白馬塔,相傳是為東晉十六國時期著名高僧鳩摩羅什的坐騎白馬所建,前秦建元十五年(379年),苻堅聽聞龜茲僧人鳩摩羅什“有大智”,遂於建元十八年(382年)派遣驍騎將軍呂光領兵七萬,攻打龜茲,欲求得鳩摩羅什,苻堅還跟呂光說:“若獲羅什,即馳驛送之。”

中國著名高僧,為得到他,皇帝出動7萬大軍,火化後舌頭竟燒不掉

唐代的沙州古城遺址

建元二十年(384年),呂光俘獲鳩摩羅什,當時的鳩摩羅什只有40來歲,“光見其年齒尚少,以凡人戲之”,想要他破掉色戒和酒戒,於是就強行讓他娶龜茲王的女兒為妻,鳩摩羅什深明佛法,不肯屈從,呂光就讓他和公主共處密室,還用酒灌醉了他,在密室之中,鳩摩羅什淫酒雙戒俱破,這一故事情節與《天龍八部》裡段譽、虛竹的一些經歷頗為相似,然而,《天龍八部》裡的故事情節都是虛構的,鳩摩羅什的經歷則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

呂光後來率領軍隊並帶著鳩摩羅什準備回到中原,我們都知道敦煌是從新疆進入河西走廊的必經之地,相傳鳩摩羅什騎著白馬經過敦煌時,他的白馬不幸病死了,當地老百姓非常尊崇鳩摩羅什,於是就為他的坐騎白馬修了一座塔,塔高九層,象徵著白馬死的時候是九歲。

中國著名高僧,為得到他,皇帝出動7萬大軍,火化後舌頭竟燒不掉

白馬塔

建元二十九年(383年),苻堅派兵攻打東晉,欲統一天下,但是在淝水之戰中被打敗,戰敗之後,前秦政權內部發生混亂,不久以後,就滅亡了,前秦滅亡以後,呂光率兵欲回到中原,但在河西走廊地區被涼州刺史梁熙所阻,呂光後來打敗了梁熙,佔據涼州,公元386年,呂光聽說苻堅已死,遂正式入主涼州,在河西走廊地區稱霸,自稱涼州牧、酒泉公。

396年,呂光自稱天王,在涼州正式建立政權,呂光建立的政權,史稱“後涼”,後涼政權的管轄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天甘肅的西部一帶,以及青海、寧夏、新疆的一部分地區,實力不是十分強大,再加上後涼政權的軍事力量主要依靠氐人,統治基礎不廣泛,又與西秦、北涼發生了幾次大戰,所以,僅僅存在了7年的時間就被後秦姚興所攻滅。

中國著名高僧,為得到他,皇帝出動7萬大軍,火化後舌頭竟燒不掉

後涼與北涼時期的《燕居行樂圖》

姚興滅亡後涼政權之後,鳩摩羅什遂跟隨姚興來到長安,姚興“待以國師之禮”,將其安置在長安的西明閣及逍遙園,鳩摩羅什在長安的10餘年裡,翻譯經論三百餘卷,有“八百餘人傳受其旨”,他在長安組建了一個規模龐大的佛教僧侶集團,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晉書》記載,鳩摩羅什有一次在草堂寺講經,後秦君臣以及大德沙門千餘人正在肅容觀聽,鳩摩羅什突然走下講壇跟姚興說:“有二小兒登吾肩,欲鄣須婦人。”於是,姚興就將兩個宮女賜給了鳩摩羅什,後來生下了兩個孩子。

姚興有一次還和鳩摩羅什說:“大師聽明超悟,天下莫二,何可使法種少嗣?”為了傳宗接代,姚興賜給了鳩摩羅什十個歌妓,逼迫鳩摩羅什再次破戒,鳩摩羅什娶了這十個歌女之後,不再居住在僧房了,而是“別立解舍”,於是,其他的僧人也要效仿鳩摩羅什,想要娶妻成家。然而,鳩摩羅什後來的一個動作,讓所有的僧人都折服了,他們再也不敢效仿鳩摩羅什,娶妻成家了。

鳩摩羅什在缽中裝滿了一根一根的小針,召集眾僧說:“你們如果能效仿我吃針,就可以娶妻成家了。”話音剛落,鳩摩羅什就用湯匙把一根一根的小針舀起,像吃食物一樣,把這些針都給吃了下去,於是,眾僧皆感到愧服,就停止了娶妻成家的想法。可見,鳩摩羅什是一位得道高僧,他的行為不是常人所能夠效仿的。

弘始十五年(413年),鳩摩羅什在長安圓寂,姚興給鳩摩羅什舉行了火葬,鳩摩羅什在圓寂之前,對眾人說:“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果然,鳩摩羅什被火化之後,只有舌頭沒有被燒成灰燼,說明鳩摩羅什所傳之經書並無錯謬之處。

中國著名高僧,為得到他,皇帝出動7萬大軍,火化後舌頭竟燒不掉

敦煌出土的《金剛經》

鳩摩羅什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譯經家,他翻譯的經書準確無誤,一直被後世沿用,比如《金剛經》雖然有很多的譯本,但是,以鳩摩羅什的譯本為最佳,胡適、陳寅恪等近代學者也推崇鳩摩羅什的翻譯方法。

流傳至今的“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名言即是鳩摩羅什翻譯的,出自《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玄奘的譯本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鳩摩羅什不僅是佛教譯經家,而且是一位理論家,他將印度佛教的中觀學說介紹到中國,鳩摩羅什的中觀學說對後世佛教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鳩摩羅什的入室弟子有三千多人,以道生、道融、僧肇、僧叡最為著名,被稱為“什門四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