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高僧,为得到他,皇帝出动7万大军,火化后舌头竟烧不掉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西汉晚期,但是在两汉三国时期,信奉佛教者往往多为王公贵族,而且当时的人一般把佛教教义理解为道教的清静无为,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则是佛教兴盛的时代,当时出现了众多的著名高僧,如佛图澄、释道安、鸠摩罗什、法显等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我国佛教石窟艺术大为发展的时期,例如:敦煌莫高窟开凿于东晋十六时期,天水麦积山石窟也是开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大同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文成帝时期。

中国著名高僧,为得到他,皇帝出动7万大军,火化后舌头竟烧不掉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

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要道之上,早在十六国时期,敦煌的佛教已十分兴盛,后秦高僧鸠摩罗什东行传经曾经经过敦煌,东晋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皆曾经路过敦煌。

在敦煌市的沙州古城附近,有一座塔,名为白马塔,相传是为东晋十六国时期著名高僧鸠摩罗什的坐骑白马所建,前秦建元十五年(379年),苻坚听闻龟兹僧人鸠摩罗什“有大智”,遂于建元十八年(382年)派遣骁骑将军吕光领兵七万,攻打龟兹,欲求得鸠摩罗什,苻坚还跟吕光说:“若获罗什,即驰驿送之。”

中国著名高僧,为得到他,皇帝出动7万大军,火化后舌头竟烧不掉

唐代的沙州古城遗址

建元二十年(384年),吕光俘获鸠摩罗什,当时的鸠摩罗什只有40来岁,“光见其年齿尚少,以凡人戏之”,想要他破掉色戒和酒戒,于是就强行让他娶龟兹王的女儿为妻,鸠摩罗什深明佛法,不肯屈从,吕光就让他和公主共处密室,还用酒灌醉了他,在密室之中,鸠摩罗什淫酒双戒俱破,这一故事情节与《天龙八部》里段誉、虚竹的一些经历颇为相似,然而,《天龙八部》里的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鸠摩罗什的经历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

吕光后来率领军队并带着鸠摩罗什准备回到中原,我们都知道敦煌是从新疆进入河西走廊的必经之地,相传鸠摩罗什骑着白马经过敦煌时,他的白马不幸病死了,当地老百姓非常尊崇鸠摩罗什,于是就为他的坐骑白马修了一座塔,塔高九层,象征着白马死的时候是九岁。

中国著名高僧,为得到他,皇帝出动7万大军,火化后舌头竟烧不掉

白马塔

建元二十九年(383年),苻坚派兵攻打东晋,欲统一天下,但是在淝水之战中被打败,战败之后,前秦政权内部发生混乱,不久以后,就灭亡了,前秦灭亡以后,吕光率兵欲回到中原,但在河西走廊地区被凉州刺史梁熙所阻,吕光后来打败了梁熙,占据凉州,公元386年,吕光听说苻坚已死,遂正式入主凉州,在河西走廊地区称霸,自称凉州牧、酒泉公。

396年,吕光自称天王,在凉州正式建立政权,吕光建立的政权,史称“后凉”,后凉政权的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甘肃的西部一带,以及青海、宁夏、新疆的一部分地区,实力不是十分强大,再加上后凉政权的军事力量主要依靠氐人,统治基础不广泛,又与西秦、北凉发生了几次大战,所以,仅仅存在了7年的时间就被后秦姚兴所攻灭。

中国著名高僧,为得到他,皇帝出动7万大军,火化后舌头竟烧不掉

后凉与北凉时期的《燕居行乐图》

姚兴灭亡后凉政权之后,鸠摩罗什遂跟随姚兴来到长安,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将其安置在长安的西明阁及逍遥园,鸠摩罗什在长安的10余年里,翻译经论三百余卷,有“八百余人传受其旨”,他在长安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佛教僧侣集团,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晋书》记载,鸠摩罗什有一次在草堂寺讲经,后秦君臣以及大德沙门千余人正在肃容观听,鸠摩罗什突然走下讲坛跟姚兴说:“有二小儿登吾肩,欲鄣须妇人。”于是,姚兴就将两个宫女赐给了鸠摩罗什,后来生下了两个孩子。

姚兴有一次还和鸠摩罗什说:“大师听明超悟,天下莫二,何可使法种少嗣?”为了传宗接代,姚兴赐给了鸠摩罗什十个歌妓,逼迫鸠摩罗什再次破戒,鸠摩罗什娶了这十个歌女之后,不再居住在僧房了,而是“别立解舍”,于是,其他的僧人也要效仿鸠摩罗什,想要娶妻成家。然而,鸠摩罗什后来的一个动作,让所有的僧人都折服了,他们再也不敢效仿鸠摩罗什,娶妻成家了。

鸠摩罗什在钵中装满了一根一根的小针,召集众僧说:“你们如果能效仿我吃针,就可以娶妻成家了。”话音刚落,鸠摩罗什就用汤匙把一根一根的小针舀起,像吃食物一样,把这些针都给吃了下去,于是,众僧皆感到愧服,就停止了娶妻成家的想法。可见,鸠摩罗什是一位得道高僧,他的行为不是常人所能够效仿的。

弘始十五年(413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姚兴给鸠摩罗什举行了火葬,鸠摩罗什在圆寂之前,对众人说:“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果然,鸠摩罗什被火化之后,只有舌头没有被烧成灰烬,说明鸠摩罗什所传之经书并无错谬之处。

中国著名高僧,为得到他,皇帝出动7万大军,火化后舌头竟烧不掉

敦煌出土的《金刚经》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译经家,他翻译的经书准确无误,一直被后世沿用,比如《金刚经》虽然有很多的译本,但是,以鸠摩罗什的译本为最佳,胡适、陈寅恪等近代学者也推崇鸠摩罗什的翻译方法。

流传至今的“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名言即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玄奘的译本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鸠摩罗什不仅是佛教译经家,而且是一位理论家,他将印度佛教的中观学说介绍到中国,鸠摩罗什的中观学说对后世佛教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鸠摩罗什的入室弟子有三千多人,以道生、道融、僧肇、僧叡最为著名,被称为“什门四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