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普遍贫困的原因

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文明之一,这是无可置疑的,但中国的强大是相对的,中国古代其实是很贫困的,而且是普遍性的贫困。贫困到什么地步呢,基本连温饱都不能解决,就算是强大的唐朝,一旦发生灾荒就会饿死许许多多的人。中国彻底解决温饱也就是二三十年的事。农业文明下,我们号称自给自足,其实还真的不能自给自足,平常年份没问题,可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就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即使有国家机器的救助,仍然有许多人饿死。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贫困是整体的,是整个国家的贫困,而非地域性的。

中国古代普遍贫困的原因

贫困的原因是生产力低下,生产力低则说明科技水平的欠发达,追根溯源,中国古代科技水平低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制度层面的东西了。中国古代的制度基础是以农业为根本的农业文明,其最典型的政策体现为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普遍贫困的原因

农业文明下的国度。自李悝提出“尽地力之教”的重农抑商理论,后世的封建王朝延续了这一经济政策。首先一点是坚决抑制土地兼并,将全国大部分农民栓在土地上,也就是自耕农, 自耕农一直是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为了维护自耕农,各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北魏实行的均田制,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都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观念上对工商业的歧视。管仲提出了“士农工商”的四民学说,初衷并没有歧视手工业者和商人的意思,可后世却贴上了等级标签。整个封建社会,工商业者和商人地位都及其低下。而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天然缺乏创新的动力,中国的农民只关注土地,而除农业之外的科技发明则被视为奇技淫巧,所以中国古代内部就缺乏科技进步的推动力,而诸如水车之类的农业工具的改进创新也是为了服务农业。在整个封建时期都没有出现较大的科技进步,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甚至是现在某些地区,农民使用的工具还是几千年前的耕牛和曲辕梨。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整个封建社会科技基本都在原地踏步,没有科技的进步,农业不可能进步,生产力水平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一遇到天灾人祸则缺乏自救能力。重农抑商除了抑制了科技的进步也抑制了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是刺激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因为商人地位的低下,富商大贾缺乏改进技术的动力。

中国古代普遍贫困的原因

一直到了晚清,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了农耕文明,中国才逐渐走上了工业文明,改进技术,终于彻底摆脱了温饱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