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城縣地質構造及地形變化

1983年的《阜城縣地名資料彙編》至今在縣級歷史考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天我們也是依照本書相關章節,摘其精要更加普及其思想內容。

1、六億年前華北是一片大海。

”呂梁造山”作為一次地殼運動,讓華北平原由大海變為陸地。經過四次海陸變遷,七千萬年前,燕山運動使山西和河北交界隆起,這就是太行山。東邊不斷下沉,海岸線直逼太行,渤海凹陷以北北東-南南西走向不斷下沉,使得阜城成為滄州斷裂帶西部凸起地帶。地殼不穩,容易地震。從西漢到清朝,阜城縣地震17次。全國公元前1177到公元1840的地震4.7級以上507次。8級以上8次,改變了局部地貌,影響了地質構造。

新生代第三紀末,喜馬拉雅山運動再次抬高太行,相對渤海下沉,約三千萬年前,渤海雛形初具。隨後第四紀河北平原繼續下沉,這種東沉西升到今天也沒停止。幅度也頗為驚人,只是我們無法感知。

黃河由於地形構造的內因,由西向東一邊入海,一邊沖刷沉積。

2、 當前地貌的形成

滄州第三次海侵時,大約五六千年前,當時獻縣,河間,交河,阜城,全部沉入海。這就是古流傳的“阜城古為大海”,三千年前,滄州第四次海侵,海水東退,現代地貌形成。

第三次海侵時,阜城在上古中原兗州地帶,整個地面沒有興國,周秦時期也沒有。名城也沒有。《孟子》有“懷山蘘陵”的洪水,就是發生在這個地區。經過黃帝戰蚩尤,大禹治水,商周以降,春秋時趙簡子建城,從此後才慢慢繁盛。

3、 黃河沖積

公元前602年黃河改道,大抵沿著今天東運河走向,東漢黃河南滾,由利津入海,北宋黃河再次改道,沿著前602年古道經過今天武強由天津入海。並且還有,古漳河,絳河,漫河,(古屯氏河,江江河)這些黃河沖積,使得阜城曾經是水鄉。長的曾經都有水稻。南宋時,黃河改道入山東,由徐州淮安入海。諸河開始乾旱,水澤成旱地。十六世紀開始引進美洲玉米。18世紀開始種棉花。

黃河的衝擊讓本地區積水區極多,幾乎村村有坑塘,由於河流作用,鹽鹼嚴重,地下水開採到今天嚴重超標,今天,政府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初具規模,初步到位。

以下圖片是實拍,採集自臨近縣景縣高鐵站。

阜城縣地質構造及地形變化

hd-jfq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