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企業如何順勢而爲?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企業如何順勢而為?

再過兩個多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就將在上海舉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800多家企業確認參展,包括200多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企業商業展面積達到27萬平方米……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最近公佈的一組招展數據讓人振奮。如果比照國際權威機構全球著名商業展的數據,進口博覽會展覽規模已經躋身全球商業展前列。

兩個多月後,全世界政界、商界和學界的目光都將聚焦在這個“不一般”的展會上。進口博覽會對於國際經貿合作有何深遠意義?進口博覽會雲集了國外最好的企業和國內眾多采購商,參與企業究竟該如何順勢而為?進口博覽會的絕佳機遇對於主辦地上海的城市能級提升有多少帶動作用。復旦大學蘇勇、沈丁立、孔愛國,以及加拿大萊橋大學鮑勇劍4位復旦大學管理學院EMBA授課教授,從學術的角度來聊聊進口博覽會的幾大關鍵詞。

1\嘉賓介紹

蘇勇

復旦大學東方管理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主任、EMBA授課教授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企業如何順勢而為?

鮑勇劍

加拿大萊橋大學迪隆商學院終身教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EMBA特聘教授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企業如何順勢而為?

沈丁立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

EMBA授課教授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企業如何順勢而為?

孔愛國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財務金融系教授、EMBA授課教授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企業如何順勢而為?

2\圓桌會談

進口博覽會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如何理解這場盛會對於國際貿易升級所帶來的重要意義?

沈丁立:

新中國自建國以來的國際貿易已走過兩個階段。建國後的前30年,我國對外交往受嚴格限制。在當時計劃經濟體制的主導下,國際貿易絕大部分通過國家級的十大外貿公司對外進行。期間,廣州國際進出口交易會(廣交會)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國力相對落後、出國採購商務成本高企的年代,在國內設立進出口展示以及交易平臺,自然成為中國當時在經濟上的現實選擇,廣州成了我國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窗口。

近40年來,我國經濟呈現蓬勃發展,國家經濟規模持續擴大。在這一新階段,中國外貿已不再僅僅依靠十大外貿公司,而是出現國有與民營並舉、中央與地方協力的壯觀景象。目前,我國的近百家央企,業務在不同程度上均涉國際貿易,而各地國企更是廣泛涉獵對外經貿。與此同時,民企以及在華外企與合資企業都在不同程度上進入製造與貿易領域,其中包括大量境外貿易。根據權威部門統計,去年我國貨物出口達到2.3萬億美元,進口達到1.8萬億美元,進出口總額達到4.1萬億美元,再次領先世界。算上服務貿易,我國對外貿易總量更為可觀。

在未來的國際經貿合作中,中國在繼續做大做強先進製造與出口的同時,還將邁入擴大進口、努力平衡整體貿易的新階段。一方面,國人出國旅遊已連年突破億級水平。目前階段多數還旨在“買買買”的出國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通過進口減稅、擴大優質進口來補充,從而滿足更多國人以低成本實現更高質量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去年貨物貿易順差5000億美元的背景下,我國確實有能力繼續擴大進口,以提升世界的對華出口,提振他國的製造與就業,以中國的發展惠及人類的普遍進步,以實際行動兌現中國外貿“不以追求順差為目標”的宣示。

因此,在上海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標誌著中國跨上了國際經貿合作的新臺階,顯示著我國擴大開放合作的決心。

鮑勇劍:

一甲子60年,中國人對一甲子的時態觀念情有獨鍾。距離1957年第一屆廣交會,2018年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剛好過了一甲子。從有心理暗示的時態上講,它本身就有承前啟後的歷史意義。60年前,廣交會是我們積極地希望世界接受中國。60年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我們熱情地讓中國容納世界。

從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倡導的以專業分工為基礎的國際貿易,到弗農建議的產品發展週期和全球比較優勢,到核心競爭力為邏輯的全球資源利用和跨國經營,全球化經濟從來都沒有真正公平過。在上一個全球化週期中,中國企業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力爭自己的利益,並取得部分成功。進口博覽會試圖在維護全球化大格局的前提下,實驗合作型國際經濟共同體的模式。過去競爭型模式強調用自己的優勢獲取和佔用全球資源,而合作型模式強調共同創造可以持續的新價值。進口博覽會的未來一定是支持共同創造新價值。

如何理解進口博覽會所推崇的共同創造新價值的內涵?

鮑勇劍:

共同創造新價值正逐漸成為未來全球化中有生命力的實踐。類似的趨勢在全球建築設計行業已經率先實施,並有了清晰的證據。過去 20年中,國際建築設計界從包容(inclusive)設計,到當地化(Vernacular)設計,並走向交融(Acculturation)設計。它從簡單的容納本地元素,到一切從當地條件和功能出發,並走向文化適應、交融和共同創造。未來全球化經濟強調追求講公平的國際分工和效率。國際建築設計界走過的三個階段也將反映在未來全球化經濟模式中。

在我看來,進口博覽會的舉辦對於經貿的新模式有巨大的探索意義,也會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應該是強調包容經濟,強調中國市場能夠給予其他國家的企業特別的發展機會。第二個階段應該是鼓勵外國企業按照中國當地條件改造銷往中國市場的產品和服務。第三個階段應該是外國企業與中國企業合作交融,共同創造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特徵的產品與服務。

企業要順勢而為,正確“打開”進口博覽會

目前,進口博覽會的國內外採購商報名已經遠超預期,採購商會在哪些領域促進成交?

沈丁立: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除了國家貿易投資綜合展區以及服務貿易展區外,其他展館的行業細分為消費電子與家電、服裝服飾與日用消費、汽車、智能及高端裝備、食品及農產品、醫療器械與醫藥保健六大板塊。

在我看來,食品、農產品與民生息息相關,這個板塊目前也獲得了最大展出空間,應能吸引最多的市民前往參觀,並獲得地方採購團的很大興趣。此外,家電與日用消費板塊也是市民關注的熱點,各大采購團在這些領域的採購和學習,會相應轉化為中國未來的出口競爭力,對上海乃至全國的商業與經貿不啻意義重大。而智能與高端設備、汽車以及醫療三大板塊,勢必成為本屆展會的高光地帶,其貿易成交自不待言。

從微觀角度來看,參與進口博覽會的中國企業“打開”這一盛會的正確姿勢應是什麼?

鮑勇劍:

中國企業可以從“開制度先河”的角度來看進口博覽會。這不是臨時的國際商務之舉,它代表中國政府對未來全球化經濟的態度和立場,即我們認識到單向貿易的侷限,我們希望開啟雙向全球經濟交流的新局面。中國企業可以用20年的眼光去預想自己未來會參與的角色,制定企業的長遠策略。

舊的全球化經濟秩序已經結束,新的全球化經濟秩序正在各方矛盾鬥爭中碰撞和尋找共識。從大方向看過去,包容性經濟發展(inclusive economic development)是未來全球化共識的思想背景。進口博覽會的舉辦時機和策略主題似乎都呼應著包容性經濟發展的趨勢。參與機構和企業需要順勢而為,在推動具體進口商貿活動中體現互惠、融合、共同發展的精神,順勢而為才能做到“時來天地皆同力”。以此為原則,參與企業能選擇到長久穩定的國際合作夥伴。

進口博覽會匯聚國內外的優秀企業,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中國企業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孔愛國:

進口博覽會的舉辦,對於中國企業來說,首先是一次欣賞的機會。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高精尖產品紛至沓來,較為完整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很可能會對產品外觀感嘆,對其功能優異驚歎,或者對於其巧妙的設計、靈活的使用產生由衷讚歎。其次,這更是一次思考的機會。為什麼進口商品的品質比較好?這是由什麼樣的企業生產出來?這些企業家在思考什麼樣的問題?

思考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企業的終極追求。我們還有更好的產品嗎?支撐產品不斷升級的內涵性因素是什麼?支撐產品不斷升級的主要原因是對技術進步的追求。依賴技術進步所實施的產品不斷升級,是衡量一個企業偉大與否的“準星”。技術來自研究與開發,而研發對企業而言是一種支出行為,目的在於追求未來的成長。如果企業沒有長期經濟增長的追求,怎麼會有研發的需求?企業在什麼情況下才有長期經濟增長的需求?這一系列問題都會在新的時期重回大眾視線。我們的企業不能只有短期追求,而要放眼未來,放眼可持續,這關係到知識與技術的生產體系建設,關係到企業必須獨立運作且有長期產權的重新定位。

二是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到國外舉辦中國產品國際博覽會,讓中國企業更多融入國際市場?在開放條件下,企業能否走向國際市場是至關重要的。除了解決上述問題,一個企業能否在國際市場上形成競爭力,關鍵還在於有比較相對優勢的政策環境。比如,我們必須看到,在國際市場上,我們企業與其他國家企業之間的活力差異,這是一個需要高度進行橫向比較的市場。我們還有巨大的空間,通過體制改革、制度創新,讓企業擁有一個更加寬鬆的環境,這也是讓我們的企業未來更多、更強走向國際競爭性市場的必要條件。

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辦,能為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的企業提供什麼機遇?

鮑勇劍:

進口博覽會實際上為上海、長三角地區的企業提供了一個“兩頭在內”的新機會。具體來說,尋找來自國外的優秀進口企業,為他們提供落地中國市場的配套服務,這是一頭在內。順流而上,追溯來自國外的優秀進口企業,為他們在所在國的發展提供資本支持,進一步支持他們將優秀產品輸入中國市場,促進他們在中國市場的表現,這是另一頭在內。

這種“兩頭在內”共同創造新價值的策略是包容性經濟發展的最好體現。它的另外一個戰略意義是形成以中國國內市場為中心的大循環經濟。它可以先從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的中國周邊國家開始,以中國市場需求為中心,進口企業和中國企業一起共同創造新價值,讓周邊國家的企業一起享受中國經濟發展的溢出效應。

進口博覽會是“開制度先河”的重要商貿事件。無論是上海本地企業還是來自國內其它省份的企業,都需要從建設新型全球化經濟模式、共同創造新價值、以中國市場為中心的大循環經濟的角度去看到這裡的新機會和挑戰。為來自國外的先進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提供配套服務,在服務中建立合作關係,結合資本力量向國外優秀的進口企業賦能,完成以中國市場為中心的互惠融合的經濟體,這是組織機構和參與企業可以想象的四部曲。

發揚海納百川精神,深挖上海內涵發展。

繼2010年世博會後,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上海舉辦的又一場重量級國際盛會,對於上海城市形象塑造的深遠意義在哪裡?

蘇勇:

作為國際大都市,上海在世界舞臺上正日益體現其形象。而在上海形象的塑造中,需要上海城市精神的持續引領,尤其是要具有“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做任何事情都要站在全球性高位思考問題,以前瞻性意識制定計劃並付諸行動。只有充分吸取全球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長處,以我為主,博採眾長,付諸於行,方能使上海揚長避短,不斷奮進。

進口博覽會是世界級的盛會,6天的展會期間,整個上海將成為萬商雲集的小世界,它為上海“海納百川”的精氣神提供了一個極佳窗口,同時也是一個有效落實上海城市精神的優良載體。來自世界各國的廠商和其他嘉賓,將通過這一窗口切身體驗和真實感受上海這一世界大都市的魔幻魅力,感知到上海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氣度。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廠商不僅會帶來先進的工業技術和商業理念,而且也會向世界傳播來自上海、來自中國的各種信息。

因此,上海一定要充分利用這一窗口,真正發揚海納百川精神,充分吸納國際先進科技和經商理念,以博大胸懷和世界意識來辦好一屆高質量的進口博覽會。

從國際貿易的角度,能否談談進口博覽會為上海帶來的機遇?

沈丁立:

作為我國經濟、金融以及國際航運中心,上海在我國對外經濟合作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其地位無可替代。由上海代表中國承擔這場超級國際經貿盛會的東道主,既是由於上海的地位與能力所致,同時也將給上海的城市能級帶來更大提升。

這場進口博覽會是世界首次以“進口”為主題的國際展會,無論是組織參展商,還是組織採購團,或是辦好超大會展,引導超大人流的具體工作,都需要上海在中央的指導下,從國家層面戰略思考,精心實施。上海將再次體現它不僅是上海人的上海,而且是全中國的上海。上海承擔著謀求我國與世界的均衡發展、共同進步的重大使命,這是上海作為中國與世界的超級城市的特殊責任。

進口博覽會將帶來世界製造界的精彩以及多領域先進產品的展示與銷售。上海在提供一流會展服務的同時,製造業與採購團將有天時地利人和之便,可近距離學習觀摩先進設計理念並訂購上海及全國老百姓喜聞樂見之產品。這不僅便利於上海地區的各階層消費者,還很可能對上海製造與服務帶來刺激,這是人們更為期待的變化。在我國面臨產能與技術升級的階段,如何儘快全方位提升上海與中國高質量製造的技術內涵,包括更多發揮市場與企業自身的作用,進口博覽會值得期待。

面向全球面向未來,上海提出要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如何通過進口博覽會的契機來深挖城市內涵發展的潛力?

蘇勇:

如何在上海現有基礎上提升“畝產經濟”,在有限地域內進行內涵式發展,這是上海下一步發展的思路,同時也是一篇要用大力氣寫就的大文章。進口博覽會為做好這篇文章,提升上海城市能級提供了一個有利契機。比如,進口博覽會中有來自全球的一流廠商,他們不僅會帶來全球領先的新產品、展示新技術,在展會上爭奇鬥豔,而且也將會帶來大量合作意願和商業計劃,可謂商機無限。

如何抓住這一提升上海城市能級的良機,需要全市各部門、各系統通力合作。改革開放初期,不少創業者發揚“走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的精神,篳路藍縷,艱苦創業,今天雖然時代不同了,不用走遍千山萬水,但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絕不能丟。尤其是對進口博覽會這種家門口萬商雲集的良機,如何在提升上海城市能級的戰略視角下,將這一良機用好用足,從科技、工業、服務、商務等各方面尋找機會,為上海謀求下一步能級提升和發展,確實需要有關部門動足腦筋,大力協同。目前,市商務委已經啟動了“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臺建設,希望通過平臺專業的服務,幫助全球商品(服務、技術)順利進入中國市場,充分放大進口博覽會的帶動效應和溢出效應,就是一項很好的舉動。

進口博覽會是上海打響“四大品牌”的一次大綜合考驗,機遇和挑戰在哪裡?

蘇勇:

上海正在全力打響“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進口博覽會是打響“四大品牌”的一次大會戰。

首先,展會雖只6天,但對上海服務的考驗卻不可小覷。事實上,以往在國家會展中心舉辦的展會,在交通、餐飲、場地、展覽、住宿等各方面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甚至出現過大堵車、“搶飯吃”等狀況,而且比起進口博覽會,那些展會規模要小得多,層級也低不少。要在國際展會中打響“上海服務”品牌,考驗著上海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意識。雖然有關部門已經行動起來,但如何將精細化管理、溫情式服務的特色充分體現,將“上海服務”品牌形象進行有力提升,還需要細之又細,逐項落實。

其次,進口博覽會上將有不少國際著名企業展示其整體形象並進行新品首發。打響“上海製造”品牌,上海企業可以制定詳細計劃,充分利用這一機會觀摩學習,不是要“外行看熱鬧”,而是要打有準備之仗,做到“內行看門道”,認真學習國際企業的商品開發、設計理念等,學以致用,提升“上海製造”水平。打響“上海購物”品牌是進口博覽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上海購物”品牌,不僅針對個人消費者端,而且也針對企業購買者,同時不少中國企業通過進口博覽會採購的商品最終也會惠及廣大用戶。精彩紛呈的各國各色商品,不僅會讓人大開眼界,而且也要使上海成為各國商品採購高地。

最後,藉助進口博覽會,還要讓來自世界各地和五湖四海的嘉賓,充分領略上海文化的多種魅力和精緻內涵,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為此,文化演藝部門要全力開動,讓各國各地嘉賓在觀展之餘的業餘生活豐富多彩,對上海城市留下難忘的印象。

除了6天的展會,上海正在打造“6+365”一站式交易服務平臺,如何評估這場展會帶來的持續溢出效應?

沈丁立:

上海不僅要辦好6天的進口博覽會,更要依託為此次盛會所打造的“6+365天”一站式交易服務平臺,持續為促進優質貨物與服務進口而不懈努力。作為中國東部沿海的超級大城,上海向長三角地區輻射進口紅利,大有可為。同樣,作為東亞的經濟、金融與航運重鎮,上海推進城市能級提升必將造福這個地區。這方面的作用,必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顯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