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大數據能「殺熟」,卻不能「救命」?

滴滴的大數據能“殺熟”,卻不能“救命”?


拓撲社8月28日報道


100天之後,滴滴竟然交出了一張“下線全國順風車業務&罷免兩位高管”的順風車整改答卷。

時隔僅3個月,順風車慘案再度發生,這樣的整改結果大眾難以接受,也把滴滴再次推向輿論的風口,甚至是懸崖邊。

大眾對滴滴的態度,也許可以用“愛之深、恨之切”來形容。畢竟直到現在,滴滴依然是國內最大、最活躍的網約車平臺。

根據極光大數據的統計,截止2017年底,在各大網約車App用戶30天留存率中,滴滴出行位居首位,高達76.1%。

而在網約車市場滲透率方面,截止去年12月,滴滴也是以12%的市場滲透率遙遙領先,幾乎是第二名神州專車的近10倍。

正是這樣一個大眾出行首選的網約車平臺,竟然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裡接連出現兩起惡性案件,民眾如今對滴滴的指摘無可厚非。

在此,筆者無意聲討滴滴平臺在此次事故中所出現的種種問題,也無意為滴滴脫罪,更無意探討滴滴作為一家企業的價值觀。我們只想討論一個問題:

大數據技術能否避免此類事件再度發生?

事件發生後,很多網友指出,作為全球知名的網約車平臺,Uber也曾經出現過不少類似事件。

但Uber很快在產品中上線了“一鍵報警”功能,最大程度避免了事故發生。但滴滴並非沒有相同的處理方式。

有報道表示,其實滴滴App也有“一鍵報警”功能,只不過入口隱藏較深,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幾乎沒人知道(記者採訪了119位滴滴用戶,僅有1位知道該功能)。

對此,滴滴回覆稱是由於平臺訂單量太大,放在顯著位置會明顯增加海量的無效報警,所以對該功能的入口在App端進行了降級處理。

滴滴的訂單量有多大?

根據極光大數據的數據統計顯示,截止去年底,滴滴平臺的DAU(日活)用戶均值超過1300萬。

也就是說,假設每個用戶每天只有1單,每天滴滴平臺上也有超過1300萬單。

實際上,央視曾在2017年底報道,滴滴用戶數量已超4.5億,每天訂單量超過2500萬單,相當於全球其他移動出行市場總量的2倍。而這2500萬單需要處理的數據量,則高達4500TB。

這樣來看,滴滴對無效報警的擔心或許確實存在,畢竟客服並不能把無效報警的用戶做什麼懲罰,並且還需要投入額外的處理成本。

但給用戶提供一個“找不到的入口”之後,滴滴就已經把能做的都做了麼?另外筆者在思考:報警必須要用戶通過App上的按鈕才能實現麼?

這兩個答案顯然都是否定的。為什麼?

原因其實又回到滴滴平臺的大數據技術上。

剛剛筆者也說,滴滴每天要處理至少4500TB的數據量,這其中就包含

車輛行駛數據與地圖數據。

順風車、快車等之所以能夠在用戶預約時給出預估車費,其原理就是在設置出發地和目的地後計算行駛路徑。現在很多地圖類App都有相同功能。

與此同時,我們在使用滴滴時也都知道,滴滴會在汽車行駛過程中直接按照既定路線進行導航。

也就是說,滴滴其實是在車輛行駛過程中,可以通過比對實際行駛路線、既定路線,以及道路實時擁堵、管制情況等數據,發現那些“潛在問題車輛”(例如實際路線與既定路線出現無緣由偏差),進而對此類車輛進行重點監控、客服介入和報警。

由此一來,乘車人甚至都不需要在車內進行“報警”這個動作(報警可能會激怒嫌疑人,或者被嫌疑人控制無法報警)。

實際上,通過大數據監測應對突發安全事件,甚至預測安全事件的例子已不鮮見。

還拿交通來說,例如阿里雲在杭州、廣州等城市落地的ET城市大腦,已經可以做到車主出現交通事故之後,交警能夠趕在車主報警之前抵達事故現場。

其實,在3個月前的滴滴順風車空姐遇害案發生後,就有不少用戶呼籲,滴滴應該藉助大數據的技術手段來保障乘客安全,而不是用大數據“殺熟”。

但非常遺憾,目前來看,滴滴的大數據技術並未在保障用戶安全方面起到作用。而且整改之後號稱利用AI技術進行人臉識別避免犯罪,也並未真正實現。

對比殺熟,用大數據保障乘客安全,對於滴滴而言似乎“非常難”。

實際上從很早時候,滴滴就在大數據方面進行了大力投入,並從阿里等公司招募了一批大數據專家。包括專車、快車的派單規則,車費預估等功能,都高度依賴滴滴的大數據技術。

但在保障乘客安全方面,在滴滴成立5年之後的2017年5月,我們依舊可以看到類似《西安女孩坐滴滴快車,司機行車軌跡“異常”還不肯停車!》這種事件的發生。

還有今年4月,滴滴廣東分公司通過系統自查發現,曾有團伙使用作弊軟件模擬汽車行駛軌跡,向平臺騙取鉅額車費……

筆者認為,既然可以發現行駛軌跡異常,證明滴滴在相關技術方面是可以進行處理的。

滴滴CEO程維曾公開表示,滴滴未來要進軍自動駕駛領域。要想實現這一目標,車輛行駛軌跡與地圖數據是基礎環節。這一點滴滴不可能沒有技術實力,欠缺的更多是態度。

也許接下來,滴滴要想重啟順風車業務,是需要認真思考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來保障如此眾多訂單背後的乘客安全了。

如果到時候滴滴還有這麼多用戶的話。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