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雀替 不成中華建築 獨特構件 見證歷史

在漫長的中華建築史中,雀替從力學上的構件,逐漸發展成美學的構件;形式大體有七類,即大雀替、龍門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騎馬雀替和花牙子等,形狀有龍、鳳、仙鶴、花鳥、花籃、金蟾等;選材講究,多以檀、楠、銀杏、香梓等木材為原料,以整塊木頭雕成

“雀替”是清代名稱,又稱為“插角”或“託木”“牛腿”,宋代稱“角替”,指置於梁枋下與立柱相交的短木,減少梁與柱相接處的向下剪力,防止橫豎構材間的角度之傾斜。其製作材料由該建築所用的主要建材所決定,如木建築上用木雀替,石建築上用石雀替。雀替作為中國古代建築的構件之一,十分具有特色。隨著歷史的發展,每個時期的雀替也不盡相同。 □泉州晚報記者 曾廣太 文/圖

无雀替 不成中华建筑 独特构件 见证历史

三國演義

形態演變 雕藝漸精

雀替是中國傳統建築所特有的精華部位,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藝術價值。據專家介紹,由於所在位置不同,就產生不同的要求,於是就出現形式和風格各異的雀替。在泉州收藏愛好者許超穎眼裡,在中華建築中,所有雀替都雕刻得很華麗,給人深刻的印象,大有“無雀替不成中華建築”之感。

宋元時期的雀替已較為盛行,有頭綽幕和蟬肚綽幕。頭綽幕是一種裝飾極為簡單的雀替,僅在其近端雕刻出兩三根線條,形成幾個瓣狀紋。而蟬肚綽幕的雕刻稍微多一些,它的特點是在其近端可出連續的曲線,看起來就像是蟬肚形狀,所以叫做“蟬肚綽幕”。這兩種雀替形象,雖然有一些雕刻,但是還都非常簡單,而元代之後的雀替紋飾漸漸地豐富起來。

无雀替 不成中华建筑 独特构件 见证历史

姜太公釣魚

明清時期的雀替,在靠近柱頭處都有三幅雲及拱頭承託,除了一般的雀替形式外,還有騎馬雀替、花牙子雀替等變體。明代之後雀替才廣泛使用,並且在構圖上得到不斷的發展。明代時的雀替雖然還保留有一些蟬肚綽幕的痕跡,卷瓣較為均勻,每瓣的卷殺都是前緊後松,但已經不是完全的宋元時的樣子了。

到了清代之後,雀替十分成熟地發展成為一種風格獨特的構件,大大地豐富了中國古典建築的形式。清代雀替安置在梁與柱交點的角落,具有穩定和裝飾的功能。清代時的雀替,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肚”部的曲線越來越縮減,“肚”的面積漸漸變小,而頭部相應地越來越大,並且頭部給人感覺是突然間下垂,形象上的改變非常明顯。

在漫長的中華建築史中,雀替是一種成熟較晚的構件和制式。雖然,它的雛形可見諸於北魏,但是到了宋代,還未正式成為一種重要的構件。這個時候它還只是柱上交託闌額的一根拱形橫木,所起的裝飾作用很小,並不受人注意。

雀替從力學上的構件,逐漸發展成美學的構件,就像一對翅膀在柱的上部向兩邊伸出,一種生動的形式隨著柱間框格而改變,輪廓由直線轉變為柔和的曲線,由方形變成有趣而更為豐富、更自由的多邊形。於是雀替有龍、鳳、仙鶴、花鳥、花籃、金蟾等各種形式,雕法則有圓雕、浮雕、透雕。

无雀替 不成中华建筑 独特构件 见证历史

漁樵耕讀

選材講究 題材廣泛

雀替木雕選材極為講究,多以檀、楠、銀杏、香梓等木材為原料,以整塊木頭雕成。雀替的藝術表現力則有直接與間接之分。一部分住宅的雀替雕刻表現較為直白,用意開門見山,一目瞭然;而狀元、進士、秀才、儒商等的府第,其雕刻往往文化品位較高,人物與動物畫面構思巧妙,典雅含蓄,耐人尋味。

在許超穎收藏的雀替中,雕刻題材十分廣泛,包括歷史典故、文學名著、宗教神話、民間傳說、民俗民風、珍禽瑞獸、奇花異草,富有繁榮昌盛、前程錦繡、福祿壽喜、吉祥如意、避邪鎮宅之寓意,或具有教化意義。其中,人物題材是精華部分,尤其是一些有文人畫風格的木雕雀替,清雅脫俗,具儒者之風,彌足珍貴。

无雀替 不成中华建筑 独特构件 见证历史

戲曲人物

許超穎拿出一塊刻有“漁樵耕讀”的雀替介紹,漁是東漢嚴子陵,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劉秀很賞識他。劉秀當了皇帝后多次請他做官,都被他拒絕。嚴子陵一生不仕,隱於浙江桐廬,垂釣終老。樵則是漢武帝時的大臣朱買臣,朱買臣出身貧寒,靠賣柴為生,但酷愛讀書。妻子不堪其窮而改嫁他人,他仍自強不息,熟讀《春秋》《楚辭》等,後由同鄉推薦,當了漢武帝的中大夫、文學侍臣。耕所指的是舜在歷山下教民眾耕種的場景。讀則是講述蘇秦埋頭苦讀的情景。戰國時縱橫家蘇秦到秦國遊說失敗,為博取功名發憤讀書,每天讀書到深夜,每當要打瞌睡時,他就用鐵錐子刺一下大腿來提神。漁樵耕讀是農耕社會的四出,代表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現代人之所以喜歡漁樵耕讀,大概是對這種田園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嚮往吧。

許超穎的另一塊“姜太公釣魚”雀替同樣引人注目。話說商紂暴虐,周文王決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命輔佐周文王。但姜子牙覺得自己年事已高,又和文王沒有交情,很難獲得文王賞識。為了引起文王對自己的注意,於是在陝西渭水的河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文王知道後,覺得這是一位可敬的奇人,於是親自主動跟他交談,發現是位可用之才,國之棟樑,招入帳下。後來,姜子牙幫助周文王和周武王推翻商紂統治,建立了周朝。“世上大多數人都是彎鉤釣魚,直鉤釣魚者為數不多。直鉤釣魚的人往往與世無爭,與人不爭,順其自然,不強求,不奢求,不譁眾取寵,憑自己的真才實學獲得他人的尊重、垂青、賞識、重用。需要遇到周文王那樣能識別直鉤釣魚的慧眼者。”許超穎表示。

无雀替 不成中华建筑 独特构件 见证历史

雀替見證中華建築史的發展

獨特構件 見證歷史

大體上雀替的形式可歸納成為七大類,就是大雀替、龍門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騎馬雀替和花牙子等。

宋代以前,雀替基本上是拱形替木,有兩種基本形式:楔頭雀替和蟬肚雀替。明代之後雀替才廣泛使用,並且在構圖上得到不斷髮展,逐漸運用雕刻工藝,但主要是卷草紋樣,造型也相對單一。到了清代,雀替已成為一種風格獨特的構件。清代雀替做法通常是做半榫插入柱子,上側楔置在額枋底面,上面雕飾花草、鳥獸以及人物等裝飾,裝飾作用也由此替代最初的實用功能。由此,雀替產生了多種形式。跨度較小的兩柱之間,兩雀替較長,並對接起來,如山西祁縣門樓的雀替稱為“騎馬雀替”。園林、民居廊下,玲瓏精美的透空格子或花卉裝飾稱為“花牙子雀替”。在大式作法建築中,梁與隨梁枋之間還有隔架斗拱雀替。

无雀替 不成中华建筑 独特构件 见证历史

雀替藝術歷史悠久

雀替到明清時期達到了鼎盛,精選材質,相適而用,雕刻技法集深淺浮雕、鏤雕、圓雕之大成。形式多種,兼容南北各派,既有宮廷雍容華貴風格,又有江南書卷之氣以及各種民俗風格。簡約而不簡單,複雜而不雜亂,層次豐富而清晰;講章法,講佈局,路徑通明;或寫實,或寫意,風格多樣性;精緻細膩,粗獷豪放。

許超穎表示:“雀替多種形式的產生和發展是和社會的前進發展與時俱進的,雀替也在見證著歷史的發展。”

无雀替 不成中华建筑 独特构件 见证历史

雀替之美讓許超穎著迷

一件精美的雕飾雀替,絕不僅僅是可欣賞的建築木雕藝術品,它有著更深厚的意義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有學者曾將中國建築的文化品格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是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意識;二是重倫理、淡宗教的思想;三是“親地與戀木”的情結;四是達理而通情的技藝之美。

由於歷史的變遷,時代的動盪,以及現代各種思潮的衝擊,先人們曾經生活的空間不再完整,傳統生活方式正在逐漸消失,傳統建築的遺存越來越稀少。如今當我們回過頭來重新審視歷史的時候,就會發現,已經失去的和將要失去的並非都屬應該揚棄之物。很多民族的、優秀的、傳統的東西是那樣的精美絕倫,令人心馳神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