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只知道楊振寧不提李政道嗎?爲什麼?

青蓮居士文集


因為大家對科學歷史很不瞭解。

對於李政道的科學與生活,最近有一本書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趙天池教授,書名叫《李政道評傳》,裡面對李先生的一生做了很精細的描述與評論。

李政道對弱相互作用的宇稱不守恆定律的提出有很重要的貢獻。他的同事吳健雄做的這個實驗,才使得他們很快得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那是在1957年。

李政道後來在中國倡導高能物理的發展,支持建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這個提議得到了鄧小平的支持。

為什麼大家不提李政道?因為老百姓對科學不瞭解,對歷史也不太瞭解。所以忘記了中國得諾貝爾獎的第一人李政道。李先生目前在美國,也沒有來中國,所以大家開始把他淡忘了。

但是,在上海交通大學,有一個李政道圖書館,裡面有李先生的事蹟展覽,大家可以去看看。真的很感人,李先生少年時代在戰爭中顛沛流離的故事感動人。


瀟軒


看見這個提問,不禁想發笑。為什麼我要發笑呢,因為我想到了一些無知的人,和這些說的無知的話,做的無知的事。李政道之所以“名氣”不讓楊振寧,無非是因為沒有人把他當成一個娛樂明星。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年高德韶,誰會顯得無聊去編造李政道的八卦呢?但是,偏偏就有一些無恥的自媒體,像打了雞血一樣,拼命的從同為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的身上挖掘一些“內幕”,總想獲得什麼吸引人眼球的八卦新聞。於是,“翁帆不耐煩了”“翁帆後悔了”這類消息被鋪天蓋地的製造出來。

不過,說回來,誰叫你楊振寧高調呢?高調在中國這樣的社會,就容易招惹麻煩。按照中國人的一貫傳統習慣,得了好處,或者“佔了便宜”,就應該馬上把自己隱藏起來,誰要是高調,誰就是公敵。



君不見,現在中了彩票大獎的人,各個把自己包裹成木乃伊,裝扮成蒙面大俠,就是怕被別人知道。小人知道你中了大獎,豈不是嫉妒你?

而楊振寧偏偏是一個不屑傳統,我行我素的人物,從來不理這一套。他公開把美貌嬌妻帶在身邊,這怎麼不叫骨灰級光棍們嫉妒火高熾?


懷疑探索者


不是不提李政道,而是相比較而言,李政道在大眾媒體中出現的頻率及強度低於楊振寧而已。

楊振寧和李政道是民國期間被派往美國學習的,他們出國學習是帶著救國使命的。事實也的確如此,在楊振寧、李政道的身上明顯的表現出較其他海外華人學者更愛國的舉動。他們不僅為國內科技事業建言獻策,直接推進了國內多項科技事業的順利進行,也身體力行直接、間接為國內培養了不計其數的科技人才。

楊振寧早已定居中國,而且加入了中國國籍,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楊振寧82歲時娶了28歲的翁帆,引起輿論的躁動。從此,人們很想在他身上捕捉到花邊新聞。讓那些娛記失望的是,他們沒有捕捉到花邊新聞,捕捉到的盡是90多歲高齡,出席各類學術活動。每一次的出席,都能引起各類媒體的關注。就在剛剛的2018年7月14日,將近96歲的楊振寧還出席了清華大學物理系舉辦的慶典活動,並上臺發言。八十多歲時給本科生授課,九十多歲時出席各類活動,在清華期間還發表了三十餘篇SCI論文。一位90多歲的老人,仍然沒有徹底退休,仍然活躍在人們的視線中。


除此之外,楊振寧還是一位社會活動家。讀他的文字能夠發現,他的涉獵範圍非常廣,分析很多問題時能夠旁徵博引,文學、政治、經濟、文化都能有所涉及。與他高冷的理論物理專業相比,楊振寧非常接地氣。

心繫中國、身在中國、沒有停止工作、積極參與活動,這些是楊振寧的名字更容易出現在公眾身邊的主要原因。


刁博


李楊事件是科學史上的悲劇,也是外國人難理解的東方文化。據說楊的導師曾說“楊該去看醫生”。合作學者之間因論文排名最後分道是不多見的。當年中科院還專門邀請李楊講座,彌合分爭,最後沒成功。可見人心之複雜,時間能給出結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