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二次房改」:敢爲天下先,承載新時代使命

滾滾潮流,唯勇者勝、唯先者強。2018年6月5日,深圳市政府發佈《關於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面向社會各界公開徵求意見,標誌著深圳新一輪住房制度改革拉開序幕。《意見》公佈之後,引發了全國各地的關注並稱之為深圳繼1998年商品房制度改革之後的“二次房改”,正式打響了“房改”的“第一槍”。

該《意見》將住房分為市場商品住房、政策性支持住房、公共租賃住房三大類,計劃到2035年,籌集建設各類住房170萬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總量不少於100萬套。而未來,深圳將按照商品房佔四成、保障房六成的比例來覆蓋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成為國內系統設計構建住房體系的首舉。

正如各大媒體所言:深圳此次住房制度改革頗多亮點,而且系統全面。在不可能獲得更多的增量土地情況下,唯有創新制度,才可能繼續領跑全國,這一點深圳做到了。首先就是支持企事業單位各類社會組織利用符合規定的自有用地或自有用房,建設籌集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其次,開展城際合作,落實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結合軌道交通和產業,在臨深片區開發建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實現城市之間的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贏;最後,採取公共租賃住房、住房租賃補貼兩種形式,加大住房租賃補貼力度。這麼一套完整的住房保障制度體系,讓深圳居民吃了“定心丸”,讓外來務工者看到了希望,讓青年才俊獲得了歸屬感。必將推動深圳邁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深圳“二次房改”:敢為天下先,承載新時代使命

圖為深圳保障性住房項目龍悅居三期。深圳特區報記者 岑志利 攝

而這一次劃時代性、具有風向標意義的“二次房改”,對全國房市影響不可小覷。因此,我們必須跳出深圳看深圳,把握它的內在精神和時代價值。

第一,是誰給了深圳“二次房改”“敢為天下先”的魄力?是40年的改革開放,是新時代的“一帶一路”與走出去戰略。深圳從“一窮二白”到諾貝爾獎得主“扎堆兒”,從一個僅有3萬多人口的小漁村到躍上全球活力創新之城新高地,迸發出澎湃的創新發展驅動力,而這裡也刻下一代代深圳創業者奮鬥的足跡。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兩次親臨深圳,要求“膽子要大一些”“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因此,秉著這種“敢為天下先”精神,深圳始終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強,因走出去而福,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鉅變歷程。自然,打響“房改”的“第一槍”就成為深圳繼續引領全國創新發展的題中之義。

第二,又是誰給了深圳“二次房改”“能為天下先”的動力?是對人才的渴求,是全民共享。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在目前國內城市人才爭奪戰異常激烈的局面下,深圳要想保持對人才的吸引力就必須想方設法解決人才的住房問題。“二次房改”中人才住房佔比20%,總量達到34萬套,大力解決了人才這一群體的住房需求,有利於吸引人才長期紮根深圳和服務深圳經濟發展。同時,《意見》裡將公交司機、地鐵司機、環衛工人等為社會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從業人員和先進製造業藍領產業工人等群體納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範圍,有利於逐步解決保障非戶籍城市人口的住房需求,進一步擴大了保障的覆蓋面,從而努力實現民有、民享、民治的幸福新深圳。

第三,那又是誰給了深圳“二次房改”“必為天下先”的毅力?是社會主義本質,是新時代的使命擔當。社會主義是我們的立身之本,社會主義本質是達到共同富裕。深圳用豐碩的成績證明了自己,贏得了國人的尊重,讓世界羨慕。而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深圳的改革成果必須讓全民共享,那麼深圳就必須調控好房價,系統解決好各類群體的住房問題。黨的十九大已經確立“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房地產發展思路,這是新時代賦予全國各地政府的新使命。深圳,作為時代的弄潮兒和佼佼者,對新時代使命的承載義不容辭。

安民心以安四邦。住有所居是新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環,是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深圳“二次房改”三力匯鼎,傾聽的恰是市民的心聲:“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使每個市民都在這裡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更是新時代勇於使命擔當的標杆,為全國房市樹立榜樣。我們期待它的配套制度、更期待它能落地生根。(作者:深圳市社會科學院 鄧達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