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萬套!深圳20年後「房改」最大調整 樓市要變天了

170萬套!深圳20年後“房改”最大調整 樓市要變天了

網上有個段子:北京的房買不起,保定的房看不上,回老家買吧,一看比石家莊還貴!

玩笑中透露著苦澀,現如今縣城的房價飈過地級市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在北京工作的范小姐,在售樓先生的鼓動下以每平米9000元的價格買了距離雄安直線距離100公里的老家房產。

並且堅定的認為,這套房子可以漲到2萬甚至3萬一平,因為它之於雄安的距離就相當也在北京四環跑了一圈的距離。

售樓先生告訴他,我們縣城是窮,跟西安、太原這些省會城市不能比,但我們出去打工的人富有啊,他們在北京買不起,肯定會回來買的,購買力充足,現在就是窪地,不買還等什麼?

按下葫蘆浮起瓢,在一二線嚴格限購的情況下,資金自然被迫流到了四五線城市,當然本地的一些因素也對當地房價形成支撐,比如,追求優質教育、舊城改造、外來開發商、農民進城。

簡單的說就是購買力轉移,所以說四五線城市上漲的原動力在於一二線的收緊所致。只要是一二線出現鬆動跡象,資金很可能會大規模迴流一二線城市。畢竟,三四線城市在教育、醫療、工作崗位上都是無法跟一二線相比的。但你也不要期望三四線會出現大幅降價的情況,因為,縣城的剛需在一定程度上比一線還要真實,在京滬你可以租房,但是縣城可沒什麼人租房,轟轟烈烈的城鎮化運動,周邊大量農村變成城市的一部分,他們是城鎮化的第一線,這些人不同於租房也能過日子的一線城市,他們購房都是鐵打鐵的剛需,賣的可能性很小。

有價不代表有市場,2017年以來樓市的走法就類似於A股的上證50權重股,走的是控量慢牛,暴漲的可能性非常小。倒是456線的房子在補漲,要小心,以後要套一輩子的,就算變成金圓券也一樣,沒實質人口支撐,一文不值。人才大戰的結果就是人口往有吸引力的23線城市湧入,456線城市成為城鎮化犧牲品。

有價不代表有市場,2017年以來樓市的走法就類似於A股的上證50權重股,走的是控量慢牛,暴漲的可能性非常小。倒是456線的房子在補漲,要小心,以後要套一輩子的,就算變成金圓券也一樣,沒實質人口支撐,一文不值。人才大戰的結果就是人口往有吸引力的23線城市湧入,456線城市成為城鎮化犧牲品。

最後說下,深圳房改的事,這是繼98之後,深圳住房體制迎來“二次改革,主要看點在於計劃到2035年,分近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籌集建設各類住房170萬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總量不少於100萬套。

市場熱議的自然是對房價的影響,深圳住建局負責人也做出了回應,市場商品住房價格的漲落由多方面因素決定。

大家仔細看,這只是一個概念性的文件,並沒有到實際操作層面。因為房改中深層次的一些問題,並沒有得到明確的解決。按照深圳規劃,18年170萬套,每年深圳能夠拿出來的優惠房子就是4-5萬套。能夠申請到的肯定是一些高端人才,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那就是一場漫長的等待,但往往最缺房子的還就是這些中低收入家庭。成家之後,與其長時間的排隊,到不如去買商品房,因為畢竟將來會怎樣,有一些不確定因素的。公租房可能沒什麼收益,但十年後要是想回老家,那你肯定是買不起老家的房子了。

深圳市場上願意等很多年不買房,頑強申請一個低價房,或者是公共租賃房的人群,本來就不是購房人群。所以他們的退出並不會減少潛在購房人群的整體數量。深圳有能力購房的人,經濟收入是top20%,他們屬於要面子人群,並不會輕易徹底放棄購房資格,去申請小面積的低價房或者是優惠房。如果購房的人群數量沒有明顯變化,反而是供應量大幅度下降。那麼房價會如何?不言而喻了。

降房價,誰都知道方法,也提了很多建議,但為什麼上面就是不用呢?這個問題留給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