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运河系列之——探源河洛交汇的运河文化


从古至今,黄河水一直泛滥,并多次夺淮,每次黄河决堤,给华夏儿女也制造了一次次的灾难。黄河也几次与其它支流交汇,交汇之地,物产丰富,商铺云集,催生了一些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本次,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来到了河南黄河与洛水的交汇处,体会河洛水的莽莽苍苍,感受神堤控导工程的独特魅力。考察组还来到了洛口仓遗址,并探寻古荥之地索须河与惠济桥遗址,体会大运河对中原地区政治文明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


行走大运河系列之——探源河洛交汇的运河文化


01黄河与洛水交汇处探源

河洛文化是产生在河洛地区的一个地域性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萃。

“河洛”的“河”指黄河,“洛”指洛河,又称洛水。河洛指地域而言,谓黄河、洛河交汇处的内外夹角地带。近代学者将人类在河洛这一地域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称之为河洛文化。

河图、洛书是古代人类在自然斗争和寻求自身生存的劳动中,对实践经验作出的总结,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直到后来“龙马负图、神龟贡书”被伏羲发现,远古先进的文明成果才得以继承。相传,武王伐纣确定了天下之中为洛阳,中国历来特别注重中土、中原。黄河被誉为“百水之首”。

因而河洛地区在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社会贤达、中外名人到此怀古凭吊、赋诗作词,留下了大量的赋作和诗篇、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河洛文化。

在此地,考察组看到了当地有关部门修建的“神堤控导工程”。在当地村民的介绍中,考察队成员得知。神堤控导工程位于河南巩义市河洛镇神北村北,距离巩义市区13公里,下首就是河洛汇流处。

行走大运河系列之——探源河洛交汇的运河文化

在“神堤控导工程”的下方,队员们还看到一个太极八卦图。经过采访当地人才得知,作为中原文明的源头,太极八卦图又称为黑白鱼合抱之图,传说在伏羲台上观察,浑浊的黄河水与清白的洛河水二水相汇,激流扭成一团,由于水质不同,形成了黑白分明的特殊漩涡,这就是太极八卦图的真实原型,中国的中道思想就源于此。

“本应是河洛水清,黄河水浑,没想到现在是洛水泛黑,黄河水依旧泛浑,可见这里的污染有多大。”考察组了解到,在“河洛交汇”处,虽然是水天浩森,但也难逃一劫,如今此地被批为旅游景区,众多的垃圾对河洛水产生了相当的污染。昔日的“洛水交汇”的壮观景象看不见了。

02探寻洛口仓遗址

结束完洛水与黄河交汇处的考察,考察组就直奔洛口仓遗址。考察组领队张秉政教授告诉记者,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点,洛口仓遗址是考察组的重点考察对象之一。

据了解,洛口粮仓也叫兴洛仓,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河洛镇七里铺村以东的黄土岭上。这里地处丘陵,形势险要,土层坚硬、干燥,又有水路运输之便。自洛河逆水而上可达当时的首都东都洛阳,逆黄河而上可达陕西潼关和当时的西京长安 ,顺水而下可达山东至海口,同时与大运河相通,还能南到江苏、浙江,北到河北等省。

《隋书·地理志》、《唐书·地理志》均有记载:“巩县有洛口仓。”《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隋大业三年,于巩东南院上筑仓,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前窖,窖容八千石,亦曰兴洛仓。”建国以来在遗址范围内洛口村发现有古城址一处,古洞一处。在七里铺村现存有将军城、军粮道等遗迹。将军城城墙内存有汉唐时期的砖瓦等建筑构件和陶片。

资料记载,洛口仓筑有仓城,周围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容八千石”,“置监官并镇兵千人守卫”。全仓储米约有二千四百万石,是隋朝最大的一个粮仓,也成为大运河最大、最重要的物流中心。

东南运来的漕米,很大部分都贮藏在这里,由此往西可运往洛阳、长安;而用兵东北时,又可由此运粮渡黄河,经永济渠而运往东北。洛口仓兴建后,原本位居四大粮仓之一的河阳仓逐渐失去价值,在隋朝末年已被废弃。


行走大运河系列之——探源河洛交汇的运河文化


经过一路打听,队员们了解到洛口仓遗址现在在巩义县的七里铺村。但在村口处询问了诸多的村民,大家对于洛口仓的正确位置却众说不一。最后在村民的帮助下,考察组驱车沿着山路崎岖小道冲上山顶,终于在黄土岭的位置看到了洛口仓遗址的残垣断壁,可以看到平地之上凸出一块土城墙,中间有一洞可由人穿过。

考察组在当地村民石虎的带领下,来到了一个很深的窖口处。据石虎介绍,洛口村中这孔大窑据说是洛口仓城3000大仓之一,此窑极深,从来没有村民能走到尽头。但在窖口,可以明显看到窖内壁仍有些砖瓦堆石。

张秉政教授介绍说,洛口仓的选址很科学,“一是兴洛仓地处水运大动脉的轴心和北京、杭州、西安的核心地带,便于集聚四方、辐射四方;二是位于洛河与黄河汇流处,与首都洛阳近在咫尺,粮食能迅速通过洛河满足洛阳的调运需要;三是位于黑石关京师要地,与洛阳军事联系紧密,能确保粮食安全,没有大的暴动不会出问题;四是建造于北邙之上,土质干燥,土层深厚,这里最适于建窖储粮。”

沧海桑田,当年的洛口仓已不复存在。但在巩义七里铺村的北岭上,尚存留着长一百多米、宽十余米的隋唐城土墙。

03走进惠济桥遗址

惠济桥位于郑州市惠济区惠济桥村,古称惠济镇,现属毛庄镇,毗邻郑邙公路,是运河故道上一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惠济长桥”又为荥水流域八景之一。

“过去引黄河水南下流经惠济桥村转向,东经索须河注入淮水,地方水陆交通发达,它是一个交通枢纽,繁荣一时。”张秉政教授介绍说,惠济桥历史悠久,曾一度繁荣昌盛,遗留下深厚的文化积淀。

 据清顺治十六年荥泽县志载:“碧栏石瓮势若长虹,附居者烟火千家,往来者贸迁万种,民未病涉,诚一邑之雄镇也”。惠济长桥是荥泽八景之一。

早年间宽阔的河面上,碧波荡漾,来往船只频繁,北至保和寨南抵贾家河。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惠济桥下的河水逐渐断流,河道干涸。人民公社时期将石桥栏杆等烧石灰建水利了。“文革”破四旧又将八卦亭等建筑拆除了,使古韵犹存的惠济桥黯然失色。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惠济桥的传说。相传惠济桥是一个乞丐中状元后出钱修建的,虽经千百年风吹雨打,如今仍非常坚固。很早时候,河水泛滥,当地一座木桥“哗”的一声竟被席卷而去。自此,两岸人民虽能隔岸对望却不能彼此来往通行,河水泛滥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

当时有位小乞丐发誓说:“我长大以后必在此处修一石桥,以谢父老!”小乞丐的话恰巧被河西朱门王胖子听见了,王胖子哈哈发笑,说一个要饭花子还想修桥,真是异想天开。河东有位种瓜老翁,听了此话却伸出大拇指,赞叹说:“此为有志人也!孺子可教,来日必终成大器。”

这位老翁曾做过教书先生,于是便收这小乞丐为养子,教以经书。那少年读书用功,学习日进,经过几个春秋,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小乞丐25岁那年,中了头名状元。当皇上问他需要什么时,他对皇上说:“请允许我在荥泽县西南五里惠济河上,修座石桥,以谢父老。”皇上点首称赞,命他负责修建了这座惠济桥。

行走大运河系列之——探源河洛交汇的运河文化

传说惠济桥建成那天,男女老少,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正当大家高兴的时候,忽然见桥下水中飞出万道金光。那位状元的随从高叫道:“不好啦!状元的避水珠掉水里头啦!”说罢,欲跳入水中为状元捞上来。

那状元却不慌不忙地说道:“罢,罢,罢,是我故意投入水中的,它沉入河底,河水就永不泛滥了。”更令人奇怪的是,自此惠济河再未泛滥过。 而那位当了状元的乞丐,据说是山西人,个子不高,建桥时有人要为他树碑立传,被他谢绝了。因此,他的名字也成了千古之谜。

资料记载,惠济桥商贸过去也非常发达。这里盐业、烟草、药材、丝绸、染织、京广杂货应有尽有。特别值得称颂的是手工制品“草编”。

在当地老人口中得知,惠济桥在民国以前曾有十八家编庄,以“恒祥编庄”最大。草帽编出口日、美、英等国。在国际上素有“桥编”之誉。据说曾获得过巴拿马国际工艺博览会金奖。

考察组走到桥下观察,桥梁的基座由众多圆柱形滚石整齐的排列在一起共同支撑着,它们一层叠一层地深深埋于泥土之中,岿然不动地肩负着重任。圆形的滚石,既能够随意滚动到位,方便水下作业,又能够缓和消减河水波浪的冲击,起到保护桥基的作用。

站在桥基地面上,可以看到支撑桥体的三孔拱形圈梁结构依然牢固,石块间的缝隙依然整齐均匀,碶合严密,这是因为桥洞两侧的拱圈都由石榫固定,使拱形圈梁既不变形也不散架。

“先进的工艺和高超的技术保证了明朝重修的惠济桥在五六百年后仍很坚强,至今能过载重汽车。真为当时人们的思想智慧而折服,不愧为是运河故道上一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它见证了运河的兴衰。”站在桥面上,俯身摸着地上的车辙印,看着申遗时新建的高大城门新楼,考察组成员们左顾右盼,久久不肯离去。

我们是大运河文化在线,专注于文化传承,讲述故事,搭建文创,在我们这里,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生活的调味品,关注我们,在闲惬的生活中品尝文化带来的悠扬滋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