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阜陽走出去享譽全國的著名蠶學專家——尹良瑩

从阜阳走出去享誉全国的著名蚕学专家——尹良莹​尹良瑩這個名字,在阜陽除桑蠶界外鮮有人知,而他卻是地地道道從阜陽這片沃土走出的、具有全國影響的著名桑蠶學家、教育學家。尹良瑩,字子瑜,1904年2月12日出生在阜陽縣的一個農家。家庭以養蠶為副業,自幼的耳濡目染,使他對養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遂立志攻讀蠶學。1921年秋考入設立在阜陽的安徽省立第五甲種農業學校蠶科學習(1918年4月,省長黃家傑派董帷書在阜陽縣創辦省立第二蠶桑講習所,以振興皖北蠶業,1923年改名為安徽省阜陽蠶桑學校,不久又更名為安徽省第五甲種農業學校)。1925年尹良瑩考入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蠶桑系。1930年秋尚未畢業,即聯合同學創辦蠶種場。大學畢業後留校任助教,不久調往上海創辦蠶種檢驗處,檢驗進口蠶種,兼辦中央級蠶種場的監管工作。1931年秋,調往江蘇淮陰農校任蠶科主任。尹良瑩在大學讀書時就注意到,我國桑蠶業歷史悠久,絲綢之路享譽世界,而唯獨缺乏一部縱論古今、橫述各地的專業性、權威性專著。但是,古代有關桑蠶業的記載散見於浩如煙海的各種典籍中,尋覓和查閱極為不便。尹良瑩感到了自己的責任,於是在學習之餘博覽古籍及當代期刊雜誌,用了5年時間,終於著成了《中國蠶業史》,並於1931年由中央大學蠶桑學會出版。作為我國首部系統記述桑蠶業發展的專科史,《中國蠶業史》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寫中國蠶業歷史,中篇寫中國蠶業分佈,下篇寫中國蠶業前途。這是一部在我國桑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1933年秋,尹良瑩以安徽省官費生赴日留學,入東京帝國大學(即今東京大學)深造,主要從事家蠶膿病的研究,研究成果曾刊於浙江蠶 種月刊。1936年春,尹良瑩回國主持四川省蠶絲改良場工作,創辦了四川省立南充高級蠶絲科職業學校,並任校長,為學校制定了“為蠶業而生,為蠶業而死”的校訓,倡導“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獻身精神,編寫了《桑蠶之歌》校歌,歌中寫道:“學術昌明成大業,遐邇英才薈萃一堂”,給人一種肩負重任、奮發自覺的力量,並出資設立了“子瑜獎學金”,激勵家境貧寒的學子勤奮好學,立志成才。抗日戰爭期間,尹良瑩領導了四川省蠶業改進和蠶絲教育工作,在四川大學設立蠶絲系,親自講授蠶桑學;在中央技藝專科學校講授蠶業概論等,先後培養了大批桑蠶人才,對四川省蠶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尹良瑩由川返滬協助葛敬中籌辦中國蠶絲公司,草擬了組織章程、業務計劃、實施步驟等。中蠶公司“輔導民營,實驗示範”,以蠶農和絲廠為對象,使其合理經營,提高生產,爭取國際市場,增加外匯收入。1949年,尹良瑩任臺灣中蠶公司總經理,創辦大湖蠶業推廣實驗區及竹東、埔里、枋寮三個推廣區。1950年創辦民營經緯絲織廠,1955年聯合各絲廠創辦民營臺灣蠶絲公司。1956年任臺灣大學農學院蠶絲系教授,不久應張曉峰之聘主持中國文化大學蠶絲研究所,併兼任蠶絲系主任。1985年退休。長期的實踐和教學,使尹良瑩先生對蠶絲學術研究和蠶絲科學理論造詣較深,先後著有《中國蠶業史》、《普通養蠶學》、《普通栽桑學》、《蠶體生理學》、《家蠶微粒子病檢查法與防除法》、《蠶絲業經營學》、《蠶桑學》、《蠶絲與農產工業》、《蠶絲生涯八十年》等著作。晚年時出版了《蠶絲文集》專著。在近代史上,尹良瑩是我國著名的蠶桑專家、蠶桑教育家、蠶桑改良推進者,在四川及中國蠶桑種植史和教育史上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中國網/尹豔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