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喝酒的人比滴酒不沾的收入高10%-17%,更適合做領導


斯坦福大學:喝酒的人比滴酒不沾的收入高10%-17%,更適合做領導


從收入水平來看,外向的人收入更高。比如說,你把一所高中的學生,所有人從外向到內向排序。等他們畢業工作以後,你會發現當初最外向的1/5的人,比最內向的1/5的人,平均收入水平高出10%。

10%的差距似乎不算太大,但這比的是一般人。如果比較高收入者,外向的優勢就更大了。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對其20年以來的MBA學生做了一個統計,發現絕大部分人都是外向的。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研究,喝酒的人比滴酒不沾的人平均收入要高出10%,而如果這個人每個月都去酒吧喝一次酒的話,他的收人還能再增加7%——但是抽菸就沒有這樣的效果,當然,這只是一個相關性,也許是錢多的人才愛喝酒,但也有一種解釋,說這是因為喝酒自帶社交屬性,表示更外向,因為喝酒經常是跟別人一起喝,這大概可以增加你的社會資本。

我猜,如果這個研究是在中國做,可能效果會更明顯。

斯坦福大學:喝酒的人比滴酒不沾的收入高10%-17%,更適合做領導


喝酒的人容易建立社會關係,社會關係就是生產力

酒在社交場合中的地位無法被撼動,喜歡喝酒的人非常容易建立社會關係,毫無疑問社會關係就是生產力。關係網裡有“強聯繫”和“弱聯繫”。強聯繫就是我們的親朋好友,弱聯繫是不常見面的認識的人。社會學理論,最有價值的信息,往往是弱聯繫提供的。

選對酒種對社交關係的建立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因為酒具有社會階層屬性。

世界著名葡萄酒貿易研究專家Pierre Spahni曾在《葡萄酒》一書中研究指出:“啤酒似乎是窮人的酒,而葡萄酒則擁有高貴的形象。

2003年7月4日,這一天是美國國慶日,一些紐約市民聚集在布魯克林海灘為“9•11”舉行紀念活動,卻遭到警察的干預,原因是他們在海灘上喝啤酒。紐約有一條法律規定:在公園和海灘等公共場所不得飲用酒精飲品。

不過,僅僅幾天之後,在中央公園舉辦的紐約交響樂團的演出中,許多觀眾坐在草地上邊欣賞音樂邊品嚐葡萄酒,警察卻聽之任之。更讓啤酒酒友們氣憤的是,紐約市長布隆伯格也在其中!葡萄酒的酒精含量(11%~14%)比啤酒(3%~5%)還要高,為什麼警察不干預喝葡萄酒的人們?

紐約一位政治學教授分析指出:“很明顯,紐約的酒文化存在歧視和不平等。布隆伯格出身“葡萄酒階層”,不是“啤酒階層”。布隆伯格市長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是著名金融資訊公司Bloomberg LP的大老闆,以40億美元身價位列《福布斯》雜誌富豪排行榜……這就代表“葡萄酒階層”嗎?

世界著名葡萄酒貿易研究專家、出身於瑞士葡萄酒經紀商世家的Pierre Spahni曾在《葡萄酒》一書中研究指出:“啤酒似乎是窮人的酒,而葡萄酒則擁有高貴的形象”。

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葡萄酒的興旺肯定有‘雅皮士’的貢獻。社會上之所以形成“葡萄酒階層”與“啤酒階層”的階層劃分,除了文化程度、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等因素,最重要的還是葡萄酒文化與這部分人的趣味比較吻合。

葡萄酒需要節制的態度,需要一定的鑑賞水平;葡萄酒是商務交流的工具;葡萄酒蘊涵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代表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