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戲到一部電影 培養了一代梆子人

在改革開放40年中,文化戰線上也發生了許多讓人難忘的事情。其中,1982年萊蕪梆子戲《紅柳綠柳》由山東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在全國放映,在當時引起了轟動,有效地擴大了萊蕪的知名度。參與拍攝電影的老萊蕪梆子人孟君蘭老師,為我們回憶了當年那段敢為人先的經歷,同時,她也對今天碩果累累的劇團表達了自己的祝福和期望。

一臺戲到一部電影 培養了一代梆子人

孟君蘭老師翻看當年電影拍攝的劇照,回憶《紅柳綠柳》的拍攝過程。

改策發佈

萊蕪梆子現代劇《三定樁》,1976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在全國各地放映,1977年4月,劇組在廣州為參加第42屆廣交會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演出,用5種文字翻譯唱詞,引起較大社會反響。萊蕪梆子現代劇《趙連岱借閨女》,1979年由山東電視臺將其拍成電視片播放,同年被中央電視臺選為大聯播節目向全國播放。

《紅柳綠柳》劇組,1982年1月單獨進京,在懷仁堂、人民大會堂等地彙報演出,彭真、康克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並接見演員,1982年11月由山東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向全國放映,有效地擴大了萊蕪的知名度。

上世紀八十年代,電影、電視逐漸普及。1982年,萊蕪成立發行放映公司,各公社成立電影管理站,農民開始購買放映機,電影放映達到極盛。全縣全年共放映 16620場次,觀眾達16709512人次,大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敢為人先

今年66歲的孟君蘭老師,是萊蕪梆子劇團退休職工,在1982年11月由山東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向全國放映的《紅柳綠柳》中,飾演八嬸一角,也就是紅柳、綠柳的母親。雖然電影拍攝已經過去30多年,但那時的每一個場景她都歷歷在目。

“《紅柳綠柳》這部電影是山東電影製片廠成立後拍攝的第一部作品,在當時技術和設備有限的情況下,八一製片廠進行協助拍攝。當時導演是李文虎,攝影是張冬涼,在全國都很知名。內容講述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落實政策的故事,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讓這部戲非常成功,也正是這部戲的拍攝,讓我們一代劇團演員成長起來。”孟君蘭說。

據孟君蘭老師回憶,在1982年拍攝之前,《紅柳綠柳》的戲經過了市級、省級舞臺的演出,一次次加工完善,最終登上國家舞臺,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懷仁堂演出,還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在這個過程中,這部戲逐漸脫穎而出,被電影製片廠看中。“那時候拍部電影是要層層選拔的,我們被選中後,經過大半年的前期準備工作,才正式開拍。”孟君蘭說。當時拍攝基地在濟南防化團的部隊大院裡,露天搭起的內場景,外景拍攝地有濟南的黃河邊上,煙臺的蘋果園裡,還有萊蕪的王善村,“在咱萊蕪拍攝的是不讓種豆子,推廣高粱的一段,專門找了一塊有豆子和高粱的地。”

因為電影是萊蕪梆子戲《紅柳綠柳》改編而來,所以演員陣容基本都是萊蕪梆子劇團的演員,只有兩個角色因為年齡和其它特殊原因,從菏澤劇團和煙臺劇團選了兩位演員。“我們拍攝的時候,都想要顧全大局,要把電影拍好,這是一個將萊蕪梆子劇團推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的機會。大家都服從安排,克服困難拍攝,只為不留下遺憾。”孟君蘭說。李玉華唱得非常好,但在電影中的角色要求年輕,因此她不能飾演,只能在幕後配唱;石佩霞需要演二寶這一男生角色,她毫不猶豫把自己的長髮剪掉,剃成了男孩子頭。

“我拍電影時29歲,那時候家庭孩子都顧不上,一心把電影拍好,為了演好八嬸這個角色,每天早上都顧不上吃飯,提前2小時化裝,用乳膠硬把臉上擠出褶皺來,一天下來臉也是火辣辣的疼。”就這樣大家克服了困難,把電影順利拍攝完成,並在全國上映。“電影不僅宣傳了黨的好政策,在拍攝過程中,電影導演、戲曲導演、話劇導演三方面專家的啟發和指導,培養了我們一批年輕演員。”

一臺戲到一部電影 培養了一代梆子人

▲《紅柳綠柳》拍攝的劇照

碩果累累

《紅柳綠柳》電影在全國上映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大大提升了萊蕪和萊蕪梆子劇團在全國的知名度。《三定樁》《趙連岱借閨女》等一些經典劇目也再次迎來社會的關注。

“其實我覺得最大的收穫還是人才的培養,我們那批人就是在戲曲舞臺演出和電影拍攝過程中成長起來,成為了團裡的骨幹,這也為劇團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同時,梆子劇團還形成了不怕吃苦、敢打硬仗、善於創作的文化氛圍。”孟君蘭說。

之後,萊蕪梆子劇團又推出反映農村精神面貌和生活質量變化的劇目《推媳婦》,還參加了當時獨一劇種唯一劇團的天下第一團展演,可以說從改革開放後到上世紀90年代初,萊蕪梆子劇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雖然在上世紀90年代劇團經歷過一段困難時期,但是劇團的發展,文化事業的改革沒有停滯,我們克服了種種困難,迎來了劇團發展的新局面。一部部新劇目的推出,也再次讓劇團走向輝煌。”萊蕪梆子藝術傳承保護中心(萊蕪梆子劇團)的主任、團長李長生說。

2007年,市政府加大對梆子劇團的支持力度,提供了專項資金支持,這樣,劇團有了足夠的資金基礎進行發展,基層演出、對外文化交流、新劇目和精品劇目的創作以及培養藝術人才等方面的工作才正式全面展開。經過劇團上下的努力,2009年6月份,他們向精品劇目發展正式邁出了第一步,以反腐倡廉為題材的現代劇《兒行千里》正式創作完成並在我市完成首演,後來在全省17地市及全省檢察、司法系統進行巡迴演出。

2012年,萊蕪梆子劇團迎來了新的輝煌時刻,《兒行千里》登上了北京大舞臺,進京就連演兩場,參加了全國地方戲曲匯演,又到中央黨校進行專場演出,並獲得“全國五個一精品工程獎”。2013年,參加了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獲得了文化部頒發的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一個劇團憑藉一個劇目拿下全國2項大獎,這也創造了歷史。

另外,歷史文化新編古裝劇《長勺之戰》、反映新農村建設現代劇《城市村官》、以精準扶貧為主題的《第一書記》(《心繫大南山》)、時代楷模為原型的《沃土仁心》以及小戲《隨禮》《養老榜》《梅花炒雞漿豆腐》等一部部精品劇目不斷推出,讓萊蕪梆子劇團碩果累累的同時,讓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得到大大提高。

展望未來

孟君蘭老師說,她很自豪她是萊蕪梆子人,作為老一輩的萊蕪梆子人,她很高興親身經歷了梆子劇團過去的輝煌,又很欣慰見證了現在梆子劇團迎來輝煌的新時代。

​“我們的梆子劇團不僅僅是從事文藝事業,更是在傳承和保護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一種使命和責任。我希望我們的萊蕪梆子劇團在將來越來越好,推出更多的精品劇目,弘揚新時代的主旋律,不斷自我超越,為廣大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和提高作出貢獻。”孟君蘭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