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官包拯墓被發現,進入之後,裡面場景爲何讓專家不敢相信?究竟有什麼?

小小嬴政


關於包拯墓地的開掘故事,就如同一段離奇的故事一樣,裡面充滿了反轉和謎團,如果把開掘包拯墓的故事做成一部大的IP,應該會很賣座。

包公墓

閒話少敘,我們現在就來梳理一下這段塵封了45年的往事。

因建石灰窯 包公墓地要遷移

話說在1973年春天,當時正是“文革”期間。在安徽合肥有個合肥二鋼廠,要建石灰窯。為此,他們在《安徽日報》上等了一則《通知》,說的什麼呢?

主要說的是,合肥市革委會冶金建設指揮部要徵用包公墓那塊的土地,建造工廠。因此,包公墓附近的所有墳地都需要遷移,請大家持當地革委會的證明信前往大興公社雙圩大隊辦理。

可能很多人會奇怪,包公墓按理說應該是文物,這怎麼說遷移就遷移呢?

各位或許不知道,那個時期,不論是包公還是海瑞,這些清官都被徹底否定了。為什麼?很簡單,因為他們作為清官,延續了所謂封建王朝的滅亡。相反,貪官反而加速了封建王朝最後的毀滅,所以“清官要比貪官更壞”。

那麼,把一個被批判的歷史人物墳墓遷移,在當時沒人覺得有問題。

發掘小墓發現楠木棺材 考古隊以為是包公墓

不過,幸運的是,安徽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從專業的角度,對這一件事比較重視,專門成立了“包公墓清理發掘領導小組”,並撥出3萬元錢用於發掘。

當時的主持人叫吳興漢,他帶著30多個人前去墓地。讓他們震驚的是,包公墓早在“文革”開始時就已被盜掘。沒辦法,吳興漢等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墓葬群附近尋找包公後人的墓地。

電視劇《少年包青天》劇照

當時,有個工作人員叫陳廷獻,出身於盜墓世家。憑著一杆洛陽鏟,就能探明墓地方位和深淺,算是一門絕技。他通過勘探,發現周圍還有很多同時期的墓葬,應該是包公子孫之墓。

在被盜掘的包公墓旁邊,有一個不起眼的小墓,規格很低,也沒有封土,像是草草埋葬。但是,這個墓葬竟然用了楠木棺材。在古代,墓葬的規格要依據嚴格的等級,能用楠木棺材的,一般都是國家重臣。也就是說,這個人應該官職不小。

當考古隊開始發掘的時候,又發現了重要的東西——兩塊墓誌石!上面分別寫著“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誌銘”和“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誌銘”!

吳興漢立即意識到,原來這個才是真正的包公墓啊!那麼,接受世代人頂禮膜拜的包公墓,究竟是誰的墓呢?事情越來越撲朔迷

事情還沒有完。考古隊員在這個小墓地裡發現了30多塊遺骨,根據鑑定,出自同一個50多歲的男性!不是發現了包公夫婦兩個人的墓誌石麼,怎麼只有一個人的遺骨呢?

這個時候,就連包公的後人都不敢相信了。包氏宗譜上明明記載了墳墓的位置,形態,就是那座被盜掘的墳墓啊。

事情又起波瀾 包公屍骨是從主墓移到小墓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疑問歸疑問,發掘工作還要繼續進行。隨後,考古隊又分別發掘了包公兩個兒子和兒媳的合葬墓。他們發現,包公兒子兒子的墓誌中都有一句話叫“先塋之次”或“祖塋之次”,也就是說,包公的墓應該處在北方,指向的還是最早被盜掘的主墓。

既然那個是主墓,這又怎麼解釋包公的屍骨在那個小墓裡面呢?難道,包公埋葬的真正位置,就連兩個兒子都不知道麼?

吳興漢決定繼續發掘主墓,在清理了裡面的積水和淤泥之後,他們發現了一座面積20平方面的石制地宮。在裡面,考古人員發現了包公夫人墓誌的一角。由此就可以證明,包公夫人的屍骨應該是從這個主墓移到了那個小墓。

洛陽鏟

後來,或許因為盜墓賊的出現,屍骨早已蕩然無存。

由此,大家逐漸意識到,原來,那個主墓葬只是一個“衣冠冢”。包公因清正廉潔,生前得罪人太多,所以用“衣冠冢”來迷惑敵人。

事情真相大白了,考古隊員們開始對墓地發掘進行善後工作。

再反轉!原來真實的包公墓在公路下面

事情又再一次反轉!當地有個老人跑來找考古隊員,說你們都猜錯了!那個不是包公墓!真正的包公墓在公路下面!

什麼!考古隊員們險些要瘋掉了!可是仔細一想,這個老人說得也有道理。這個小墓裡面,空間很小,雖然大家猜測包公夫人的屍骨遺失了,但是,如此小的地宮面積,放置兩個棺材也似乎不大可能。

既然老人說了,那大家就再發掘一下吧!考古隊員通過發掘發現,這個墓竟然比主墓還大!裡面挖出了一個唯一的文物,是一個木俑,經專家考證是十二辰神之一。在宋代,墓裡面能放十二辰神的,都必須是高官。在包公及其包公後人的生平裡,只有包公做到了最高的二品官。

那麼,由此推斷這才是包公真正的墓。這個包公墓,同樣也遭到了破壞,隨葬品被洗劫一空。但是,這個墓的破壞程度更厲害,整個地宮也都坍塌了。由此,可以推斷,這絕非是盜墓者所為,應該是仇家尋仇,進行了毀滅式破壞。

考古隊員們根據這位老人的描述,再加上研究資料,漸漸還原了包公遺骨之謎。

真相大白:金兵曾盜掘包公墓 後被人修復弄錯了夫妻兩人屍骨

我們都知道,北宋時期,安徽這個地方還是在宋朝的區域之內。可是,包公去世60多年後,金朝南侵,北宋滅亡。金兵所過之處,搶劫、殺戮屢見不鮮,墓地也紛紛被盜掘,包公墓也未能倖免。

後來金兵走後,包家的後人偷偷將包公的墓遷移到了那個小墓之中,還把夫人的屍骨也一起遷移過去,進行了合葬。此外,還建造了一個疑冢。就這樣,原墓地就逐漸變為耕地,無人所知。

到了南宋,有官員發現包公墓過於破敗,就打算重修。南宋官員誤以為,以前夫人的墓葬是包公墓,於是就把那麼墓重修了。於是,本來是包公夫人的墓被認為是包公的墓,就這樣錯誤了將近一千年。

那如此隱秘的事那個老人是怎麼知道的呢?原來,當時守墓的人不僅僅有包氏族人,還有一些當地耕田為生的農民。他們的祖先知道當年金兵毀墓的事情,就這樣口口相傳,又嚴守秘密,一直傳了將近千年。不得不說也是也奇蹟!

由此,包公墓才真相大白!


兮兮說事兒


清官包拯墓被發現,進入之後,大家首先發現被破壞比較嚴重,對於這種大清官,民間的一些盜墓組織就有一個約定,就是包拯的墓不會去盜,為什麼會被破壞?其次遺骸中被鑑定含大量汞,包拯的死因又是一個謎團.下文就為大家解釋這個兩個謎團。

進入後,現場內的專家不敢相信,這個地方有一個很大的盜洞。這次盜竊應該是“官賊”,因為包拯死後,一些民間墓葬組織達成了協議,即一攬子計劃。包拯的墳墓不會被偷,因為他是一個站在地上的偉人。因此,這隻能是“官方竊賊”。破壞是如此嚴重以至於連屍體都被破壞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包拯得罪過的那些權貴的後裔做了這件事。也有一種說法,是金兵攻佔了北宋以後乾的。我們不知道細節。然而,這個地方的骨骼是由專家們研究的,並且已經超過40歲,這與包拯去世的時間是一致的。此外,有跡象表明,這個地方出土的墓葬很可能是真正的包拯墓,因為這個地方是他的家鄉,而且非常真實,有很多包拯的家訓等等。

熟悉包拯的很少研究包拯是如何死的。包拯在歷史書中的死亡是非常奇怪的。他的墓誌銘也記載了包拯的死亡和結局。包拯病了幾天就死了。為了治療包拯,他還用了一些中藥,療效不是特別好。然而,他們仍然沒有對他進行放棄治療。


從包拯在官場中的正直和不同的流派來看,他一生中確實冒犯了許多朝廷官員。有人猜測包拯可能已經被殺。後來,一些人開始辨認出包拯的屍體。結果表明,包拯的體內含有大量的汞。專家對此現象給予了相關解釋。


一是包拯生病時吃了些藥,或者是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汞,這可能是包拯死亡的原因之一。沒有證據這些藥物和食物來自何方。另一個原因是他的後代在棺材中添加了汞以防止身體腐爛,因為汞具有防止身體腐爛的作用。


總之,包拯的故事不會隨著他的離去而結束。他將永遠成為談論的話題。歡迎大家關注並點贊。


人工智能安全機器人醫


包拯病逝於北宋嘉佑七年(1602年)安葬在今合肥市東郊大興集。包公墓曾也遭到幾次破壞,在包公誕辰200週年時,南宋官員又重修了包公墓,記載了包公墓遭受最嚴重的一次兵火之禍,是在1129年金兵佔領廬州,所到之處對遼宋貴族墓大肆發掘,有意摧毀他們的統治權威,掠奪墓中財寶。包公墓被金兵從上面掀開,基中貴重物品被洗劫一空,墓室內搞得亂七八糟。在遭受金兵戰火破壞之後,同年又進行了重修,包氏後裔將包公遺骨從墓室中遷出,安葬在董氏墓中,後人一直拜祭的包公墓卻是一個"假包公墓",在以後歷代也對包公墓進行過修補。

歷經900多年風風雨雨的包公墓,在1973年為了對包公墓進行一次科學清理,以保護好其中的文物的完整,經安徽省著名考古學家關吳興漢的提議,省有關領導派省博物館、市文化局、市公安局等部門成立了"包公墓清理發掘領導小組″,對包公墓進行了科學發掘,從周邊小墓開始,沒有想到挖第一個墓就挖出了一個棺材和墓誌,墓誌已遭到破壞,但還能看清是包公和夫人董氏的,讓他們感到驚喜又是迷惑,有些不敢相信,這個小墓是包公墓嗎?墓誌怎麼遭受破壞?如果這是包公墓,那還要不要繼續發掘?正當發掘領導小組人員疑惑之時,在此地世代看守包公墓的末代看墓人夏廣宏說,真正的包公墓在油菜田拐角處,你們沒挖到。此時,大家精神振奮起來,一鼓作氣又在油菜田處挖了下去,果然發現一處規格較高的墓葬。

墓室用條石砌成一個拱形頂的地宮,地宮寬5米,進深4.8米,面積25平方米,地宮內有放置棺材的磚臺長2.5米,寬1.3米,高0.33米,但棺材已不見了,在清理地宮時還發現一個男木俑,高34.6釐米,頭戴道冠,正面刻了一個"王"字,雙手疊於胸前,據考證為"十二時神之一"。後來發掘小組對出土的資料考究,發現此處墓就是包公的原葬墓址。

包公墓的發掘從1973年3月開始,同年8月發掘工作結束,歷時5個月,共發掘墓葬12座,其中有包公和夫人董氏、大媳婦崔氏、小兒子包綬、小兒媳文氏、大孫子包永年等墓誌,共一萬多字,特別是包公墓字有3000多字,出土了包拯及其夫人、兒子、兒媳、孫子等人的墓誌和包拯的遺骨及其部分陪葬品,這為研究包拯生平、政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考證資料,併發掘開創了包公文化的新紀元。1985年開始對包公墓園進行重建,1987年建成。


周明建16





答:哎,瞧這問題,提問有得些誇張、有些標題黨、有些危言聳聽了。

我簡單說一下事情的緣由和經過吧。

話說,河南省鞏義市安葬著北宋王朝的九個皇帝,而包公墓就建在宋真宗陵旁,是一個陪葬墓,有很高的封土和墓碑。

我們都知道,臣子死後能在帝王陵寢旁陪葬,是這個臣子家族莫大的榮幸。

著名的唐太宗昭陵陪葬墓有167座,裡面埋葬的不是皇族就是功臣,其中有長孫無忌、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恭、李靖、段志玄、程知節、唐儉、秦瓊、溫彥博、孔穎達等等,全是名臣名將。

包公是宋真宗、宋仁宗兩朝名臣,則他的墓地建在宋真宗陵旁陪葬,一點也不奇怪。

地方史志,如明代嘉靖三十四年修訂的《鞏縣誌》,也明確說包公墓在“鞏縣西宋陵”中。

清代順治以後各時期的《河南通志》一脈相承,均以此為據。

但是,包公是廬州(今安徽)合肥人,傳說,包公是在合肥去世的,臨終前,讓家人為自己做了21口同樣的棺材,由合肥當時的七座城門同時往外出殯。

即自宋以後,合肥郊區就建有據說安葬有二十一口棺材的包公陵墓群。

那麼,一個重要的問題:包公究竟是埋在鞏縣還是合肥?

按常理判斷:包公的真墓是在鞏縣;合肥的陵墓群應該是包公考慮到自己生前執法如山,得罪了不少皇親國戚、貪官汙吏,為免受身後遭到焚屍碎骨的災難才擺迷魂陣設的疑墓。

1973年春,合肥二鋼擬在安徽省合肥市大興集建石灰窯,在認定合肥包公墓是疑墓、假墓的基礎上,合肥二鋼領導在《安徽日報》上登出了一個通知,要求包公後人限時將之遷走,逾期將按無主墳墓處理。

但一直到了限令遷墳之日,並無包公後人將之遷走。

那麼,接下來,合肥二鋼只能按無主墳墓處理了。

當然,無論怎麼說,包公都是一個歷史大名人,雖然大家都說合肥包公墓是疑墓、假墓,但為確保萬一,合肥二鋼還是和省博物館、市文化局、市公安局共同組成一個小班子——“包公墓”清理發掘領導小組進行遷移。

最先發掘的是一個離中心墓群比較遙遠的一座小型墓,標識為1號墓。

1號墓很小很小,墓室非常簡陋,發掘人員卻挖出了一口非常珍貴的金絲楠木棺材!

這就讓人相當意外了。

更意外的是,楠木棺材旁邊有兩塊破碎的墓誌銘!

要知道,常規的做法是一座墓葬一口棺材就只有一塊墓誌銘,這裡卻出現了兩塊。

而其中一塊讓人驚掉下巴——上面寫的是“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

顯然,這是包公的墓誌銘!

另一塊已缺一角的墓誌銘上則寫“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誌銘”,是包公妻子的墓誌銘。

那麼,棺材裡的骨骸是包公的還是他的妻子董氏的呢?

工作人員好奇地將棺材打開,發現裡面的骨骼並不像正常入葬的人的完整骨架,而是凌亂的一堆,甚至某些骨頭是破碎的。

工作人員推測,這座墓並不是墓主人的原葬墓,而是遷葬墓。應該是原葬墓被盜過以後,有人匆忙間將這些碎骨頭收集起挪到這裡來的。

至於棺材裡的骨骸是包公的還是他的妻子董氏的,工作人員從中精心挑選出34塊送北京檢測。

檢測結果表明:骨頭均是男性的,其主人年齡應在40歲以上。

即,如果說這些遺骨必定屬包公和包公妻子董氏其中一人的話,那就應該是包公的。

那麼,包公的原葬墓在哪裡呢?是誰將包公的遺骨打碎的呢?又是誰將包公的遺骨轉移到這個1號墓的呢?

一開始,大家都認為居於墓葬群最中心、規模最大的6號墓屬包公的原葬墓。但隨著6號墓的發掘,人們在墓內找到了董氏墓誌銘石碑缺掉的那一個角——即6號墓乃是董氏的原葬墓。

直等到其他墳墓發掘完了,人們才從一塊油菜地裡找到了一座規模比6號墓大的石造的墓穴。

該石墓已被盜墓者進行了“大揭頂”式的嚴重破壞,但其原先擺放墓誌銘的磚臺大小,與在1號墓發現的包公墓誌銘正好吻合——這才是包公的原葬墓。

至此,真相大白:建在宋真宗陵旁陪葬的包公墓其實是假墓;包公真墓就在合肥郊區,但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從包公真墓被毀樣子的樣子看,毀墓者並非普通盜墓者,很可能是包公的仇家——包公臨死前所擔心的那些皇親國戚、貪官汙吏,他們除了搬盜墓中物品,更多的是通過毀壞墓中的磚石、屍骨以進行報復和發洩。

專家們猜測,這場毀墓行為極可能就發生在宋金交戰期間,以至於包公的後人在躲避戰難之中,草草將包公的遺骨遷葬到了1號墓。

嗯,很可能事實的真相就是這樣。


覃仕勇說史


清官不到頭?

包青天盡人皆知,歷史上大大的有名。包公在64歲那年發病,13天后,不治身亡,如此迅疾,後人往往猜測,嫉惡如仇的他是不是讓人給報復了呢?

當然,這只是猜測,直到包公墓被髮掘,答案也就揭開了。

在考古人員找到包公墓前,關於包公最後葬在哪兒有兩種說法:一是河南,這是他老人家戰鬥過的地方;二是合肥,這是他老人家的家鄉。兩地爭論不休,都在搶“原產地”的商標。

1973年,答案終於揭曉。當時,合肥鋼鐵二廠擴建,發現周圍有古墓葬,當時文物保護的意識還沒有現在這麼強,“死人”必須要“搬家”,於是,文物部門進行了搶救性挖掘。

但是,考古人員忙活了半天,只發現了一個很小的墓,裡面兩塊墓誌銘,一堆亂骨頭,這既讓人驚喜,又讓人洩氣。驚喜的是,墓誌銘雖然遭到了破壞,但是還能看出來這是包公和他夫人的墓;洩氣的是,這分明是被盜過了,啥都沒有,一堆亂骨啊。看來,大清官死後也沒的安生啊。而且,讓人疑惑的是,包公生前那是幹到了軍隊二把手(樞密副使)的位子,死後也不會這麼憋屈吧。

後來,世代看守包公墓的守墓人告訴考古人員,真正的包公墓不在這裡,此處是他的遷葬墓。為啥要遷葬呢?因為遭到了盜掘,而且是古人乾的,官方組織的!

哪個官方?這麼猖狂!宋朝的死敵——金人所為。當時歷史記載,金兵入侵廬州時,對他們痛恨的北宋高官的墓葬進行了瘋狂盜掘。很顯然,包青天也沒能倖免。

最後,在守墓人的幫助下,考古人員最終發現了包拯的家族墓地,其中有他的老妻、兒子、兒媳、孫子等,大大小小12座,出土了瓷器、銀器等文物50餘件。


包拯的墓誌銘洋洋灑灑3000多字,墓中出土的遺骨,據考證應該就是包拯的,專家還推算出包大人的身高,大概165CM,經過檢測,也沒有中毒的跡象。包大人應該是自然死亡。

1987年,我國著名建築師潘谷西先生重新設計了包公墓,將包青天遷葬到了包河東南邊,佔地3公頃,古樸莊嚴,十分幽靜。

“一身正氣沖天地;兩袖清風鑑古今”。包公墓雖然歷經劫難,但後人永遠不會忘記他。誰說清官不到頭,清官永遠值得人們懷念和敬仰。


飲水君


專家進入包拯墓後發現一代清官包拯的墓遭到了嚴重破壞,連鋪地的磚都被盜墓賊盜走了,其屍骨散落一地,只剩下幾十塊骨頭,像是被人洩憤過,發掘過眾多古墓的專家看到眼前的場景都不敢相信,一般盜墓賊只盜取墓中值錢的東西,對墓主人的屍骨不會進行大規模破壞,而包拯的屍骨卻被人為的破壞。


包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清官,他不畏權貴,為民辦事,在民間聲望極高,被人們稱為包青天,很多地方都修建有包公祠。由於他生前剛正不阿、執法如山,得罪了不少的人,因此在死後,學習曹操修築了疑冢,在確定包拯墓之前,河南和安徽一直爭論包拯墓的所在地,兩地經常爭得面紅耳赤。

1973年4月,合鋼二廠進行擴建,位於該廠附近的墳墓都得遷走,而一處墓葬群被認為是包拯家族的墓,博物館專家著手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經過四個月的緊張發掘,共發掘了12座墓,出土墓誌銘、瓷器、銀器、銅器等50餘件,其中包拯及夫人董氏、次子、大兒媳、長孫包永年都有墓誌銘,

包拯的墓誌銘有3000多字,記載了包拯的一生,包括他死亡時間和死後由河南運到合肥的經過,這些史料的出現,結束了河南和安徽的爭執。

之後,專家對墓葬整理發現包拯沒有安葬在這些墳墓中,為了找到包拯的墓葬,考古人員繼續發掘,終於在該墓葬西南角發現了一個大墓,但是考古專家發現這個墓被瘋狂盜掘過,之後專家發現了十二時神傭,至此確定了包拯的墓,因為十二時神傭在宋代只有二品以上才能陪葬。

專家進一步發掘,墓裡面的場景令他們不敢相信,一代清官的墓被人喪心病狂地破壞過,其屍骨到處散落,鋪地的磚石都被人掘走,專家經過考察,認為這是官盜,根據史料金兵入侵廬州時,曾對一些墓葬進行盜掘,最後專家認定包拯的墓是被金兵盜掘的。

發掘結束後,一部分遺骨被包遵元帶回包拯老家肥東文集安葬,但被當地拒絕,包遵元只好將包家的遺骨搬到自家簡陋的披廈內,1975年冬包遵元半夜將包家的遺骨拿出,準備悄悄下葬,但發現沒有密封好,大部分遺骨已經腐爛,包拯的遺骨因博物館研究寫報告需求,有35塊屍骨得以保存,後來12塊被保存在博物館,20塊放在包公墓園內的棺木中。

如有錯誤,望斧正!


史裡有料


包拯墓在安徽合肥剛二廠旁邊一個奇特的黃泥坎下面,不到30平方米,幾乎沒有陪葬品,讓人痛惜的是,包拯的棺材遭到了惡意破壞。

在盜墓行業其實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包公墓誰都不能盜,否則必盜其墓。包拯一生為民,兩袖清風,盜墓賊也不會盜取他的墳墓。

那麼這些盜墓者是誰呢?正因為包拯公正無私,得罪了不少權貴,是他們派人專門去搞破壞,讓包拯死後不安寧,他們在包拯生前不敢做出實際行動,於是採用了這種報復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