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名寺:月岩寺和靈泉寺

月岩寺 該寺位於東平縣銀山鎮崑山西麓半山腰處,是一處古寺院建築群,被列為東平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崑山,全名崑崙山,又名困山。據光緒《東平州志》載:“縣治西北40裡,上有馬跑泉。舊傳,周王行狩至此,為寇所困,苦無水,馬跑(刨)地得泉,因以‘困’ 名山。山東有蟾蜍峽、蓮花沼,南有玉靈崖、石室洞,上有小虛觀,塔下有飲馬泉,學者多講業其中。”

該寺坐北朝南,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現在寺院內保存有大雄寶殿、藏經閣以及左右配殿和後殿,為前後雙重院落。大雄寶殿是該寺的主體建築,面闊3間11米,進深7.1米,全高8米,為抬梁式木質結構。立山灰瓦頂,脊上有磚雕雙龍戲珠及花卉圖案。殿內雕樑畫棟,繪滿壁畫,甚為美觀。

院內左前方有明代萬曆七年重修的全石質結構鐘樓1座,高4.5米,四角攢頂,石柱上題記多處,造型精美,是不可多得的明代鐘樓建築。寺院東即為“馬跑泉”石室洞,洞口上有清康熙年間地方名人馬光遠書寫的泉名,洞內泉水終年不斷,流出洞外順著人工開鑿的石槽流入寺內荷花池內。寺東北處有宋代小虛觀塔,全石質,高3.5米,八角形,造型精美,塔內有3尊宋代圓雕造像,通體磨光,較精美。在寺院左前方懸崖上還有許多名人的題刻贊詩,有康熙年間盧時芳書寫的“南海別院”4個大字,行草,字若飛龍舞鳳,還有明代于慎行的《遊月岩寺》詩和清代尹祚霖的律詩1首。

目前寺內完好保存著明清碑12通,是研究月岩寺當時盛況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東原文化”的重要資料。其中清道光十年《重修月岩寺碑》上有:“月岩寺者,為東原八景之一,是我方之巨觀也,嘗有學士名流設館肄業,騷人墨客登眺吟味,誠勝地矣……撫河流之綿緲,仰高山之在望,一泓碧水,實契人心,半月巉崖,具瞻東魯,雖不足稱叢林巨剎哉,然泉堪洗耳,石能點頭,已足生人道心稱勝矣。極目所際,長河(即黃河)如帶,是天府灌輸也,金線重鎮(即東平州城),是河逾之為乎疇衍。”可以說是對此勝地的最佳贊述。

月岩寺不僅是一處佛教聖地,同時也是學士名流在此設館講學的場所。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在此相容發展,也反映出自宋代已“三教合一”的發展過程,這種形式更具體反映出“東原文化”的一個特色。

靈泉寺 位於東平縣梯門鄉東溝流村北鳳凰山的南邊,佔地約8000平方米,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寺後的懸崖上雕有唐代佛像10餘尊以及3處禪窟。寺廟周圍群峰環抱,綠樹成蔭,寺邊山泉叮咚作響,景緻極為秀麗。

據光緒《東平州志》記載,靈泉寺始建於唐代初期。原建築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鐘鼓樓、旗架及僧房等。現僅存3間大雄寶殿,坐北朝南,長12米,寬7.5米,高4.2米,為磚石結構,起脊灰瓦頂,有磚雕龍、鳳、花卉圖案等。殿內佈滿佛教內容的壁畫。原來的山門殿現在僅存8根高大的八稜石柱,上有金代題記,其前面有6個大型的蓮花柱基,直徑1.5米,可見當時寺院規模宏大,氣勢雄偉。

原正殿前有唐開元十九年(732年)的一方造像石碑,上面雕刻著一佛二弟子像,佛像體態豐腴,面部豐滿。主佛像結跏趺坐,手施禪定印,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弟子佛站於仰蓮座上,袒胸露乳,身披帛衣,體態婀娜多姿,體現了唐代嫻熟的雕刻技藝,可惜現在佛像已被盜。院內還有宋政和元年(1111年)經幢1通,上刻《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為瘦金體書,字體瀟灑飄逸,為宋代不可多得的珍貴刻石。

寺後山崖上有10多尊唐代造像,最大的為釋迦牟尼像,高1.5米,幾乎近於山巔,雙腳下踏倚坐,雙手撫膝,身披雙領下垂式袈裟,面相渾圓飽滿,通體磨光。每個造像龕外多有題記,由於時代久遠,字跡已經模糊不清。在造像龕周圍還分佈有20多個“灰骨龕”,這些“灰骨龕”的存在為研究我國的瘞穴制度以及佛教的發展變化等多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研究資料,同時也是“東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寺內有“觀音井”,深達數丈,常年有泉水流出,由地下石溝流向山谷內,叮咚作響。光緒版《東平州志》載:“內有泉,祈雨輒應,故名”,寺即由泉而得名。

靈泉寺周圍還分佈有元明清摩崖題刻多處,多是讚美此處美景的。其中一首明初詩讚曰:“聞說招提自補陀,鳳凰山秀擁清螺。龍泉分派通靈竅,老樹參天挖薛蘿。羅漢洞深雲霧合,索公巖古第允多。摩崖試看唐碑碣,千古英雄永不磨。”並註明作者及寫詩緣由:“淮南癸庵書。正統丁卯七月予因通曆山麓,疏靈泉源,過東平州寓,靈泉禪寺公暇偶求一律以紀勝覽。” (高愛穎 劉守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