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不是关羽,而是他们:身败名裂,抑郁而终!

三国里有句成语,叫“身在曹营心在汉”,形容的是当时关羽被围,曹操命令张辽前去劝降,关羽与曹操约定了以下三件事,才肯投降。这三件事分别是:第一,降汉不降曹;第二,好好伺候刘备夫人;第三,得知刘备去向,必去投奔。关羽开出的条件,曹操欣然接受,而关羽在身在曹营,也为他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立下战功,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寻找刘备,留下千古佳话。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不是关羽,而是他们:身败名裂,抑郁而终!

可是,以现在的视角来看,用“身在曹营心在汉”来形容关羽,并不是十分正确,应该说关羽是“身在曹营心在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刘备和“汉”实在无法划等号。“汉”是汉朝,在刘备起兵之初,确实也是怀有兴复汉室的决心,但是随着他自己势力的不断增强,这个心思逐渐弱化,拥兵自立,独霸一方的心思逐步增强。特别是当他取得了益州、荆州和汉中以后,更是有些膨胀,接连称“汉中王”和“皇帝”。可以说,他的这些动作,完全是步曹操、曹丕父子的后尘。曹操称“魏王”,刘备就紧接着称“汉中王”。曹操曾写过一首《短歌行》,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意思自己要当周文王,做皇帝这件事,还是要让自己的儿子去做吧。而曹丕上台后立即篡汉,刘备接着当仁不让的当了皇帝。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不是关羽,而是他们:身败名裂,抑郁而终!

所以,在称王称霸这件事上,刘备和曹操没有什么区别,曹丕好歹还搞了一个禅让仪式,做做表面功夫,刘备连表面功夫都不做,直接就称皇帝了。关羽忠诚于刘备,而不是汉朝。他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应该是“身在曹营心在刘”才对。但在曹操这边,确实有两个人,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甚至不惜以命相搏,最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就是孔融和荀彧。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不是关羽,而是他们:身败名裂,抑郁而终!

先说说孔融。孔融是孔子的嫡系子孙,名满天下。自幼便以让梨闻名。孔融在汉朝为官,因为刚正不阿,所以得罪了不少人。但他很受汉献帝的重视,对待东汉朝廷,孔融也是十分忠诚。其实,当时的汉朝大臣,只有三条路可以选择,要么投向曹操,要么坚持忠于大汉,要么就转投其他诸侯。孔融选择了第二条路,忠于大汉,怒怼曹操,这无疑是最危险的一条路。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不是关羽,而是他们:身败名裂,抑郁而终!

曹操打败袁绍后,曹丕纳了袁绍的儿媳妇甄宓为妻。孔融看不惯他这种做派,于是便对曹操讲:商纣王死后,周武王把妲己赏赐给了儿子周公。曹操一听,觉得不对:你这历史从哪里看的?我怎么不知道?后来,曹操才明白过来,原来这孔融是讽刺他和曹丕呢。实际上,孔融早已经看到曹操父子废汉自立的狼子野心,而内心里对汉朝的忠诚,又不允许他假装沉默,于是,他一有机会,便会讽刺挖苦曹操,言语不免过激和难听。因此,曹操决定杀掉他,最后给他安的罪名是“不孝”、“毁谤朝廷”、“图谋不轨”等等。孔子儒家以“仁孝”治天下,曹操说他不孝,这是让孔融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节奏啊。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不是关羽,而是他们:身败名裂,抑郁而终!

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几次关键战役都由荀彧出谋划策。比如,他给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他在曹操击败吕布、袁绍和刘表的战斗中,都献出了奇谋。他还向曹操举荐了荀攸、郭嘉等大批人才,被曹操称为他的张良。但就是这样一个左膀右臂,还是让曹操逼死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被曹操直接毒杀,当然这个可能性不是很大,毕竟荀彧是曹操的首席重臣,直接杀之太失人心。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不是关羽,而是他们:身败名裂,抑郁而终!

荀彧与曹操的决裂,从曹操想称“魏公”开始。虽然称一个“魏公”,看起来没有什么大不了,但其实意义非凡。在古代,凡是能被封为“公”或者“王”的,就等于有了自己建立独立王国的权力。曹操如此势力广大,他如果称“魏公”,就等于可以自己建立“魏国”了,而东汉这个空架子,铁定就要亡了。这是内心终于汉室的荀彧,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的死,也是必然的。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不是关羽,而是他们:身败名裂,抑郁而终!

“身在曹营心在汉”,孔融、荀彧的一生,配得上这个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