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行業困局:成本不是你想降,想降就能降

導讀: 軟服之家本期為大家推薦一篇知名財經博主( Finance郭陽),關於軟件行業成本的論述——論企業級應用軟件成本問題的研究。

1

背景

《科技日報》2018年4月13日的報道,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李創軍於4月12日在京通報我國光伏產業發展情況時透露,我國光伏發電產業成長迅速,成本下降和產品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從2007年到2017年,光伏發電度電成本累計下降了約90%,光伏發電有望在三四年內實現平價上網。而2017年全國新增裝機達到53G瓦,佔全國電源新增裝機的39%,連續5年增量世界第一,佔據全球增量的半壁江山;2017年,全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達到130G瓦,連續三年裝機總量世界第一,佔全球總量的32.4%。

“十年前平均到一根光纖一公里要兩千元,現在只要四十元,按單位長度算光纖比麵條便宜”。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院士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演講時說,“中國的寬帶光纖到戶滲透率85%,是全世界最高的。中國的光纖光纜產業發展很快,現在每年生產和消耗全世界一半的光纖光纜。”

這兩則新聞的焦點都在於“成本下降”。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軟件行業本身已成為像能源行業、通信行業那樣的基礎設施行業,軟件行業的成本卻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逐漸上升的趨勢。

02

軟件為什麼這麼貴

在百度搜索中輸入“軟件為什麼這麼貴?”,可以很容易得到答案,因為軟件的開發成本高。其實,軟件除了開發成本高,運營、維護成本也高。


軟件行業困局:成本不是你想降,想降就能降


那為什麼軟件成本這麼高呢?這裡有必要引入邊際成本的概念。邊際成本指的是每“多”生產或者每“多”銷售一件產品,所帶來的“總”成本的增加額。每個行業的邊際成本最終會迴歸到生成產品、服務所消耗的資源成本,資源成本是原料資源、人力資源及其他資源成本。互聯網在過去10 年裡最重要、卻最不為人所知的一大成就將市場營銷和銷售的邊際成本降到了近乎為零的地步。

軟件行業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行業,智力資本為核心生產要素,不得不依賴軟件專業技術人員的知識、技能和經驗。本文選取軟件行業具有代表性的國內外上市公司,並從他們公佈的2015年至2017年年度報告中摘取人力成本、營業收入數據,並計算各年度人力成本佔營業收入的比例。計算數據顯示,管理軟件和行業軟件上市公司的人力成本約佔營業收入的50%-60%,軟件外包公司人力成本一般佔營業收入的60%-70%,甚至更高。

2015年至2017年代表性軟件公司人力成本佔營業收入的比例:


軟件行業困局:成本不是你想降,想降就能降


注:除SAP數據單位為百萬歐元外,其餘數據單位均為百萬人民幣。

數據來源:各公司2015年至2017年年度報告

03

人力成本的趨勢

  • 宏觀視角:軟件行業平均工資最高,再超金融業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7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74,318元,與2016年的67,569元相比,增加了6,749元,同比名義增長10.0%,增速比2016年加快1.1個百分點。扣除物價因素,2017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實際增長8.2%。


軟件行業困局:成本不是你想降,想降就能降


分行業門類看,年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33,150元,金融業122,851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07,815元,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9倍、1.65倍和1.45倍。從全國範圍來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年平均工資破13萬元最高,繼2016年之後,再次超過金融業。

2017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分行業年平均工資:


軟件行業困局:成本不是你想降,想降就能降


從各崗位行業間差異看,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四類崗位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均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平均工資分別為253,450元、148,705元、92,258元和88,674元。

2017年分行業分崗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


軟件行業困局:成本不是你想降,想降就能降


  • 微觀視角:工作經驗5年以上,軟件工程師薪酬最高

根據BOSS直聘發佈的《2017年專業就業競爭力榜單》,求職者工作5年後薪酬最高的前15個專業中,前三名分別是軟件工程、信息安全和計算機科學和技術,其中軟件工程平均最高可達1.46萬元月薪。值得注意的是,在15個專業中,與信息技術直接掛鉤的專業就有8個,佔比超過50%。

  • 開發者:開發經驗不足,近6成從業時間不足3年

根據阿里雲發佈的《雲棲社區2017年開發者調查報告》中國56.7%從事程序開發的開發者從業時間在3年以內,相較之下,全球3年以內開發者佔比為32%,中國開發者缺乏經驗。


軟件行業困局:成本不是你想降,想降就能降


數據來源:雲棲社區2017年開發者調查報告

  • 長期趨勢

一般的規律是,如果一個行業平均工資高於其他行業,並且進入的門檻不高,就會導致大量的勞動力進入這個行業,從而導致供過於求,將該行業的工資拉回到正常水平。一方面,軟件行業有足夠的技術門檻,另一方面,中國軟件業市場規模增長速度遠超軟件從業者增加的速度,軟件專業人才供不應求的局面將長期存在,工資仍有上漲空間。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數據,2017年,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完成軟件業務收入5.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增速同比提高0.8個百分點。全行業從業人數接近600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約20萬人,比上年增長3.4%。


軟件行業困局:成本不是你想降,想降就能降


2017年2月14日,中國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的《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至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達950萬人。由此可見,軟件專業人才缺口也不可能在可預見的將來彌補。

04

如何降低成本?

  • 軟件業:從定製化到標準化,再SaaS化

參考全球著名戰略諮詢公司麥肯錫於2000年出版的《Secrets of Software Success》中的觀點,全球軟件產業的發展經歷了比較完整的5代:

第一代:早期專業的服務公司(1949-1959)

第一批獨立於賣主的軟件公司是為客戶開發定製解決方案的專業軟件服務公司。在美國,這個發展過程是由幾個大軟件項目推進的,這些項目先是由美國政府出面,後來被幾家美國大公司認購。這些巨型開發項目為第一批獨立的美國軟件公司提供了重要的學習機會,並使美國在軟件產業中成了早期的主角。

主要公司:CSC、規劃研究公司、加州分析中心和管理美國科學公司

特點:每次為一個客戶提供一個定製的軟件,包括技術諮詢、軟件編程和軟件維護。軟件銷售是一次性的,不可複製。

第二代:早期軟件產品公司(1959-1969)

第一批獨立軟件服務公司成立10年後,第一批軟件產品出現。這些初級的軟件產品被專門開發出來重複銷售給一個以上的客戶。一種新型的軟件公司誕生了,這是一種要求不同管理和技術的公司。第一個真正的軟件產品誕生於1964年。它是由ADR公司接受RCA委託開發的一個可以形象的代表設備邏輯流程圖的程序。在這個時期,軟件開發者奠定了今天仍然存在的基礎,包括軟件產品的基本概念、定價、維護以及法律保護手段。

主要公司:ADR、Informatics

特點:不是出售一個獨立的產品,而是將一個軟件多次銷售。

第三代:企業解決方案提供商(1969-1981)

在第二代後期歲月裡,越來越多的獨立軟件公司破土而出,與二代軟件不同的是,規模化的企業提供的新產品,已經超越了硬件廠商所提供的產品。最終,客戶開始從硬件公司以外的提供商處尋找軟件併為其付錢。70年代早期的數據庫市場最為活躍,原因之一是獨立數據庫公司的出現。數據庫系統在技術上很複雜,而且幾乎所有行業都需要。但從由計算機生產商提供的系統被認為不夠完善以來,獨立的提供商侵入了這個市場,使其成為70年代最活躍的市場之一。

歐洲同樣進入了這個企業級軟件市場。1969年在德國法蘭克福南邊的一箇中等城市達姆斯塔特的應用信息處理研究所的6位成員,創立了Software AG,至1972年它進入了美國市場,而且此後不久,就在全世界銷售它的主打產品。其他在這個市場扮演重要角色的公司有Cincom系統公司(1968年)、計算機聯合(CA)公司(1976)和Sybase(1984)。80年代和90年代,許多企業解決方案提供商從大型計算機專有的操作系統平臺轉向諸如Unix(1973)、IBMOS/2和微軟NT等新的平臺。

主要企業:SAP、ORACLE、PEOPLESOFT。

特點:軟件企業開始以企業解決方案供應商的面目出現。

第四代:客戶大眾市場軟件(1981-1994

個人計算機的出現建立了一種全新的軟件:基於個人計算機的大眾市場套裝軟件。同樣,這種市場的出現影響了對於以前的營銷和銷售方式。第一批”個人”計算機是於1975年誕生於美國MITS的Altair8800,1977年,蘋果公司的Apple II上市。但是這兩個平臺都未能成為持久的個人計算機標準平臺。直到1981年IBM推出了IBMPC,一個新的軟件時代才開始了。這個時期的軟件是真正獨立的軟件產業誕生的標誌,同樣也是收縮-覆蓋的套裝軟件引入的開端。微軟是這個時代最成功和最有影響力的代表軟件公司。這個時期其他成功的代表公司是Adobe、Autodesk、Corel、Intuit和Novell。

總之,人們看到20世紀80年代軟件產業以激動人心的每年20%的增長率發展。美國軟件產業的年收入在1982年增長到100億美元,在1985年則為250億美元,比1979年的數字高10倍。

主要企業:微軟、Intuit、Lotus

特點:基於個人計算機的大眾市場軟件

第五代:互聯網時代(1994-現在)。

互聯網時代,軟件行業最大的轉變是從Software License變成Software as a Service,即SaaS。相較於傳統軟件,SaaS廠商將應用軟件部署在統一的服務器上,免除了最終用戶的服務器硬件、網絡安全設備和軟件升級維護的支出,客戶不需要除了個人電腦和互聯網連接之外的其它IT投資就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所需要軟件和服務。

主要企業:Salesforce、Workday、Netsuite

特點:基於雲計算的軟件

  • SaaS軟件:客戶獲取成本高

相較於傳統軟件,SaaS模式本身的低成本、高可用性、可伸縮和可維護性是驅動行業進入啟動期的主要因素,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客戶獲取成本的上升。紅點創投的知名投資人 Tomasz Tunguz在其個人網站中公佈ProfitWell 公司的帕特里克對 800 家 SaaS 企業的調查結果。結果其調查的企業普遍表示,在過去五年時間裡,客戶獲取成本增加了大約 65%。


軟件行業困局:成本不是你想降,想降就能降


數據來源:www.tomtunguz.com

以SaaS行業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Salesforce為例,自其2001年推出首個SaaS應用CRM已超過17年時間,客戶獲取成本仍居高不下。2017年、2016年和2015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分別為24.99%、23.47%和23.16%,營銷費用也幾乎同比增長,營銷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始終保持在50%以上。

客戶獲取成本逐漸提高,本文歸納為以下兩個根本原因:

1)2C端產品依靠流量獲取收益的商業模式並不適合2B端。2B企業級產品,則更應注重產品本身的核心價值打造及用戶口碑的塑造。依託互聯網用戶導向思維,為用戶提供滿意的產品及服務,憑藉用戶口碑傳播沉澱品牌。


軟件行業困局:成本不是你想降,想降就能降


2)企業中SaaS應用類型仍以輕量級為主,其中行政辦公類SaaS應用佔比最高為84.7%,營銷管理類SaaS應用佔比60.1%,而採購管理、財務管理、生產管理、質量管理和財務管理佔比仍然低於50%。企業級SaaS軟件同質化明顯,缺乏理解企業自身行業特點、解決企業痛點的SaaS軟件。


軟件行業困局:成本不是你想降,想降就能降


數據來源:2017中國SaaS用戶研究報告

SaaS在本質上依然是一種企業級應用軟件,傾聽客戶的聲音、找尋客戶的需求、解決客戶的痛點,才能為企業用戶提供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