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宫刑为何又叫“下蚕室”?原来受宫刑后有这么多后遗症

我们在读古书的时候,常常遇见“蚕室”这个称谓。“蚕室”其实就是宫刑的代名词,因此古书中总是记载着谁谁谁受了宫刑之后“下蚕室”,如司马迁曾经在著名的《报仁安书》中说自己“而仆又茸以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即我受宫刑后被囚禁在蚕室里,为天下人耻笑。汉昭帝也曾下过一道诏令:“大逆无道殊死者,一切募下蚕室。”为什么人们把受宫刑叫作“下蚕室”呢?

受宫刑为何又叫“下蚕室”?原来受宫刑后有这么多后遗症

中国古代最重的刑罚是“五刑”,即墨(刺刻面额,染以黑色),劓(割鼻),剕(断足),宫(阉割和幽闭),大辟(斩首)。宫刑是仅次于死刑的惩罚,又称蚕室、腐刑。宫刑最初是用来惩罚淫乱的男女的,“男女不以义交者,其刑宫”(《尚书大传》),后来宫刑的惩罚对象被任意扩大,直至成为针对任何人任何事的刑罚。

受宫刑为何又叫“下蚕室”?原来受宫刑后有这么多后遗症

颜师古释宫刑之义为:“凡养蚕者欲其温早成,故为蚕室,畜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须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受宫刑之后容易中风而死,需要在像蚕室一样温暖而不通风的密室里养伤,待创口愈合后方能出来。于是,“下蚕室”这个优雅浪漫的名字,便被用来代指受宫刑。

受宫刑为何又叫“下蚕室”?原来受宫刑后有这么多后遗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