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宮刑爲何又叫「下蠶室」?原來受宮刑後有這麼多後遺症

我們在讀古書的時候,常常遇見“蠶室”這個稱謂。“蠶室”其實就是宮刑的代名詞,因此古書中總是記載著誰誰誰受了宮刑之後“下蠶室”,如司馬遷曾經在著名的《報仁安書》中說自己“而僕又茸以蠶室,重為天下觀笑”,即我受宮刑後被囚禁在蠶室裡,為天下人恥笑。漢昭帝也曾下過一道詔令:“大逆無道殊死者,一切募下蠶室。”為什麼人們把受宮刑叫作“下蠶室”呢?

受宮刑為何又叫“下蠶室”?原來受宮刑後有這麼多後遺症

中國古代最重的刑罰是“五刑”,即墨(刺刻面額,染以黑色),劓(割鼻),剕(斷足),宮(閹割和幽閉),大辟(斬首)。宮刑是僅次於死刑的懲罰,又稱蠶室、腐刑。宮刑最初是用來懲罰淫亂的男女的,“男女不以義交者,其刑宮”(《尚書大傳》),後來宮刑的懲罰對象被任意擴大,直至成為針對任何人任何事的刑罰。

受宮刑為何又叫“下蠶室”?原來受宮刑後有這麼多後遺症

顏師古釋宮刑之義為:“凡養蠶者欲其溫早成,故為蠶室,畜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風之患,須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為蠶室耳。”受宮刑之後容易中風而死,需要在像蠶室一樣溫暖而不通風的密室裡養傷,待創口癒合後方能出來。於是,“下蠶室”這個優雅浪漫的名字,便被用來代指受宮刑。

受宮刑為何又叫“下蠶室”?原來受宮刑後有這麼多後遺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