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代雄主,十七年发动四场外战,灭两强国,一强国被打到称臣

李世民登基后,积极治国,虚心纳谏,听取各位大臣意见,文治武功并行,让百姓们可以休养生息,开创了为后人称赞的贞观之治。不过,这期间,李世民仍然对外发动了四次边境战争。公元628-645年,李世民为保大唐王朝安宁,分别对边境的东突厥,吐谷浑,高句丽,薛延陀四国发动战争。

贞观四年,太宗命李靖率兵三千,深夜偷袭驻扎定襄的突厥军,大获全胜。当时的突厥可汗颉利大惊,赶紧把首都迁到碛口。随后李靖用离间计,让颉利的亲信纷纷投降大唐。同时唐将李绩在白道打败突厥军,颉利只能选择逃亡,到了铁山一带。一个月之后,李绩与李靖两方军队会和,两人从中挑了一万精兵追赶颉利。等唐军追到了突厥牙帐,颉利已经骑着千里马丢下族人走了。

中国一代雄主,十七年发动四场外战,灭两强国,一强国被打到称臣

颉利躲到一个荒芜的山谷里边那里,结果还是被唐军发现了,颉利被俘获,东突厥灭亡。不过唐太宗最后没有杀颉利,反而给他好吃好住。

贞观九年,在灭了东突厥之后,唐朝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吐谷浑了。当时吐谷浑的可汗名叫慕容伏允,伏允与唐军交战兵败后自杀,从此吐谷浑分为东部和西部。西部人民后来归降吐蕃,后在663年被吐蕃灭了。东部则由伏允的长子——慕容顺继承,慕容顺见吐谷浑大势已去,于是降了唐朝,唐太宗封他做西平郡王。

中国一代雄主,十七年发动四场外战,灭两强国,一强国被打到称臣

贞观十七年,高句丽与百济联手新罗通往唐朝的道路,太宗命令高句丽停止这场战争,高句丽拒绝,于是太宗趁着这件事情发兵高句丽,而且是御驾亲征。唐军一路杀到安市城,结果遭到高句丽守军的誓死抵抗,一直到了深秋时分都不能攻下来,当时天气也冷了,不利于行军打仗,所以唐军被迫班师回朝。太宗回朝后,决定对高句丽进行骚扰性攻击。

此后,虽然一直到太宗去世前都没有灭掉高句丽,不过高句丽在唐军的骚扰性攻击下,也摇摇欲坠,离亡国不远了。等唐高宗即位后,于公元668年出兵灭了高句丽。

中国一代雄主,十七年发动四场外战,灭两强国,一强国被打到称臣

贞观十九年,薛延陀的夷男可汗病死,嫡子拔灼即位,趁大唐不注意,攻打夏州,被当时守城的唐将击败,拔灼逃走到回纥,被那里的人杀了,薛延陀国内乱成一团。太宗见出兵的时机到了,就让李绩带兵讨伐薛延陀,直接把薛延陀灭了。太宗为了方便管理薛延陀降众以及周边部落,设置了燕然都护府,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

唐太宗把东突厥,吐谷浑,薛延陀灭掉之后,并没有对他们苛刻领导,反而还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文化风俗,允许由本地族人管理。唐太宗秉承着开明友善的思想,使各民族之间相处融洽,民族交流相对于汉朝进一步提升,实现多民族共同发展的盛世局面,于是,中国人的一个新的称呼——唐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

中国一代雄主,十七年发动四场外战,灭两强国,一强国被打到称臣

而另外一个国家,高句丽,在被唐高宗灭了之后,高句丽人民进行了多次反唐运动,唐朝对此都没有很好的控制方法。更加让人好笑的是,韩国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高句丽不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属于韩国的,他们眼中的高句丽国延续了七百年,是曾经与大唐并肩的大帝国,比中国任一个朝代时间都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