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西安更名回長安,你們怎麼看?

強哥幫


多年前我第一次到西安的時候,在日記裡寫下的是,我終於,來到長安了。

長安是縣的古稱,也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之為“京”的都城。在我心裡,長安,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作為十三朝古都,長安曾經輝煌過很長的一段時間,這種輝煌我們至今能夠在西安的遺蹟裡看出來。它是隋唐時期最大的城市,也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孕育了大半的中華文化不是嗎?後來長安改稱為西安,但在我的心裡,西安卻一直是那個長安。

“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這句話告訴我們,長安的歷史,預示著中華民族一路走來的跌宕起伏。明朝時候,長安城的所在地最後改成“西安府”,西安之名,就是從這裡而來。那個長安,永遠的留在了歷史中,西安的一磚一瓦,都告訴著我們,長安的過去和長安的現在。

我是支持將“西安”改回為“長安”的,不為了什麼,就為了我心裡那點對長安的執念。


酗我


西安稱謂的歷史變遷


  最近,襄樊、黃山等城市把名字改回歷史舊稱的襄陽、徽州,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和議論。有人提出,作為世界文化名城的西安,也應該改回長安之稱;有人立即發出反對改名的聲音。自然,改,或者不改都有自己的道理。作為西安地域文化的研究者,我梳理了其稱謂的歷史變遷,撰寫《西安稱謂的歷史變遷》一文,供大家參考和商榷。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它的稱謂在歷史上曾經過多次變化。


  插圖 趙國明



  西安地處關中平原的中南部,六千多年前,這裡就出現了半坡母系氏族公社。到了商代,西安一帶出現了一個古國——崇,這是商朝的一個附庸國,崇也就成為西安最早的名字,崇國的轄區大致在今天戶縣一帶。《封神演義》裡有一個反派角色叫崇侯虎,這個人物不是杜撰的,歷史上的崇侯虎是崇國的末代國君,名字叫虎,故稱崇侯虎。而《封神演義》的作者不明白這些,居然認為崇侯虎姓崇、名侯虎,還給他安排了一個弟弟叫作崇黑虎,真是錯上加錯。關中西部的周部落興起後,周文王興兵滅崇,在灃河西岸建都,稱為灃京,這是西安建城之始,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058年。《詩經·大雅·文王有聲》中“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於崇,作邑於豐”的詩句,記載的就是這件事。到了周武王時期,又在灃河東岸建了座新城,這就是西周的國都——鎬京,而灃京實際上是鎬京的一部分。從公元前1046年西周滅商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鎬京一直作為西周的國都,當時也叫宗周。西周滅亡後,豐鎬遺址尚存,漢武帝時開鑿昆明池,遂遭完全破壞。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雲“自漢武帝穿昆明池於是地,基構淪褫。”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不堪犬戎部族的逼迫,放棄鎬京,把都城遷往洛邑。平王東遷時,西周的附庸國、興起於渭河上游的秦國發兵護送,周平王為了表達謝意,把今天的關中西部分封給秦,並把秦上升到諸侯,而西安一帶則成為華夏族和犬戎族雜居之地,是一塊權力的真空地帶。秦向渭河下游發展的過程中,犬戎的勢力被驅逐到了陝北,並在那裡建立了義渠國。秦孝公遷都咸陽後,在關中設立了內史郡,郡下設縣,縣下設鄉,內史郡的最高行政官稱為內史。在歷任的內史中,最有名的就是內史騰,他曾帶兵滅掉了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揭開了秦始皇一掃六國的序幕。


  秦都咸陽分為兩部分,渭河北岸是舊城,南岸是新城,南城的規模遠大於北城,兩城之間往來的通道是跨渭河興建的橋樑。唐代徐堅《初學記·渭水》記載:“渭水貫都,以象天河,橫橋南度,以象牽牛。”今天的西安成為秦都咸陽的南城及其南郊,屬於京畿之地,在當時的行政區劃上,則屬於內史郡杜縣管轄,杜縣的縣治在杜,就是今天雁塔區的杜城村。長安一詞在秦朝初年已經出現,它在當時只是一個鄉的名字,隸屬杜縣,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三記載:“長安本秦杜縣之長安鄉也。”


  秦朝滅亡後,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擊敗項羽,建立西漢,並聽從婁敬和張良的建議,定都關中。由於咸陽南北兩城均被項羽焚燬,劉邦決定以倖免於兵火的秦興樂宮為基礎興建新都,興樂宮就是後來的長樂宮。由於這座規劃中的城市位於杜縣長安鄉境內,故名長安城。南宋程大昌《雍錄》卷二有“長安也者,因其境有長安鄉而取之以名也”的記載。此外,劉邦把新城命名為長安,還因為這個名字非常吉祥大氣,正中他的龍意。《三輔黃圖》卷一記載:“漢高祖有天下,更始長安,欲其子孫長安都於此也。”在新城完工之前,西漢中央政府暫時在小城櫟陽(今閻良區境內)辦公。元代李好文《長安志圖》記載:“漢城,南為南鬥形,北為北斗形,週六十五里。”因此,民間俗稱其為“斗城”。漢長安城舊址在今天西安主城區的西北,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自從西漢建都長安後,這座城市陸續做過新、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和隋的國都,並做過東漢、曹魏以及匈奴族建立的大夏的陪都。其間,王莽篡漢後建立新朝,把長安改名為常安;東漢時把長安叫作西京;後秦時也曾一度稱為常安;大夏時則叫作南臺。在此期間,長安城除去作為國都或陪都外,同時還是地方一級行政區的治所。經過將近八百年,漢長安城城市狹小,官署、民居混雜,地下水開始鹽鹼化,已經不適合居住。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後,在漢長安城東南方向的龍首川另擇新址,營建了一座新都城,這就是隋唐長安城,和漢長安城是同名、不同址的兩個城市,二者相去十三華里。這座新城由宇文愷設計,只用了九個月就宣告完工!


  面積達到了八十四平方公里,可以容納一百萬人口。


  583年春,隋文帝把中央政府從漢城遷出,舊城的居民也一併遷出,漢城被劃為皇家禁苑,禁止民眾進入。因為楊堅曾做過北周的大興公,所以這座新城被命名為大興城。被捨棄的漢城則被稱為“楊家城”、“臺城”。隋朝滅亡後,大興城成為大唐的國都,命名為長安,又稱京師。有唐一代,長安城的名字多次變化。因唐以洛陽為陪都,稱為東都,所以長安就被叫作西京。據元代駱天驤《類編長安志》卷一記載,唐長安在唐肅宗時叫作中京,後又改稱上都,最後又改回長安。此外,據後晉劉昫《舊唐書·朱滔傳》記載,唐長安城時稱“王城”,北宋王溥《唐會要》記載,長安又名“西都”,而《資治通鑑》卷二四五記載,長安城還叫作“上京”。唐長安城不僅是國都,還是關中所在京兆府的府治,京兆府設京兆尹作為行政官,主管長安城及其附近地區,最有名的京兆尹當屬韓愈,他和賈島夜半時分在長安街頭月下論詩的“推敲”典故是一段文壇佳話。


  904年,朱溫脅迫唐昭宗東遷洛陽,三百餘年的長安城被譭棄,禁苑中的漢城同時被毀,拆下的建材被拋入渭河,然後進入黃河。在開封一帶,這些建材被打撈起來,用來修建開封城。這時,偌大的長安城縮減到原來的十六分之一。後梁時期,改稱大安府,置祐國軍,不久又改稱永平軍。後唐以李唐王朝的繼承者自居,長安成為陪都,改稱西京,屬京兆府管轄,為府治。後晉廢止西京之名,改稱晉昌軍;後漢、後周均稱永興軍。北宋時仍叫永興軍,先後為陝西路、永興軍路的治所。金代時稱京兆府,為京兆府路的治所。


  到了元代,這座城市三改其名,明馬廷瑞《陝西通志》記載:“元初仍為京兆府,至元十六年(1279)改為安西路,皇慶元年(1312)改為奉元路”。1369年,明朝大將徐達攻克奉元路,改奉元路為西安府,作為陝西布政司的治所,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西安這個稱謂。明代對西安城進行了擴建,就是今天的明城牆以內的部分。清代把布政司改為省,西安府為陝西省省城。1927年,陝西省政府決定設立西安市,為省政府駐地,這是西安市設市之始。1931年,國民政府確定西安市為中華民國的陪都,稱為西京市,1943年又明文廢止,仍稱西安市。


  作為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和一千多年建都史的城市,長安一名用了大約一千一百年左右,西安一名用了六百多年。


□作者 王友福

西安晚報> > 文化縱橫


西安晚報


西安要改回“長安”,或許還需要一些外在的條件。在民族復興大業即將實現之際,探討西安恢復“長安”的名稱更具有了現實的意義。


長安是華夏兒女永遠的夢!我認為目前要改回“長安”這個聖名必須完成2個基礎性條件:一是成立“長安特別行政區”,首府為長安,下轄甘肅、青海、寧夏、山西的運城、臨汾和河南的三門峽,撤銷甘肅、青海、寧夏省級編制;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遷到長安。我們國家的經濟財富目前普遍集中於東部沿海,遷都西安有利於國家戰略平衡,對西部開發 ,對建設生態優美國家都是具有戰略意義的。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大興,京兆等,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世界歷史名城”。從華夏族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都城鎬京起到唐代,先後有周秦漢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古都,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歷史性貢獻。


西安所處的關中平原處於黃河中游的渭水流域,是最早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炎黃文化和周秦文化的發源地。是歷史上“中華”、“中國”、“華夏”、“中原”的最初誕生地。孕育了燦爛輝煌的五千年中華文明,對東亞的文明進程和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西安是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新的“一帶一路”的核心支點,現在是新一線城市和9個國家中心城市之一,是國家規劃的除北京、上海之外的國家第三大國際化大都市。


從環境方面講講。西安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所謂“八水潤長安”。西安處於北緯33.42度~34.45度之間,海拔490米左右。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這裡是人類最宜居的區域之一。有些國人總感覺西安乾燥缺水,那都是一種誤解,西安是中國水質最優的城市之一。


其實從北宋開始,到南宋、明初、清末、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個朝代或政府都有定都或遷都西安的計劃,只是因為這樣或那樣的主觀或客觀因素而沒有實現罷了。或許因為玄學的原因,上帝感覺我們後人還不夠優秀吧!自西安不建都後,漢人失落、失意、失血性、失霸氣到現在!“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西安無論是繁華的國都,還是普通的小城,她一直尊貴而厚重,寬容而大氣,歷史終究會光復輪迴,或許遷都長安會成為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改名“長安”就成為了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讓我們華夏族的靈魂復位,盛世長安必將崛起於中華龍脈的肇始之地,綻放絢爛的色彩,再次成為世界的中心。


清樂堂


閒得慌,我作為陝西人覺得有些人就是虛榮心作怪,改個名好多東西都要改花不少錢,少點虛榮心多點實幹精神,拿這些錢投入到省內欠發達地區,用於教育,醫療,扶助孤寡老人,無人贍養的幼兒,實幹興邦啊!


馬兒快跑快跑馬兒


重要的不是是否更名回長安,重要的是這個地方能否留給人們古今結合的文化美。如果作為一座古城,卻不懂得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不懂得人文關懷,那即使叫做“長安”也沒有長安的意義。如果作為一座現代化城市,除了保留了古代的建築風俗,還保留有十三朝古都的禮儀文明,那即使叫做西安也值得人們尊重和觀賞。

小編本人身為一個在西安生活的人,並且也算去過國內幾座古城的人,深有感觸,這座千年古都隨著現代化步伐的發展確實衍生出了很多一個十三朝古都不應出現的城市問題。客觀來說,雖然西安最近蹭抖音熱點蹭的很火,吸引了不少遊客,但是這裡的旅遊景點大都是經過現代化手段進行了商業包裝的,披著古建築的外衣,其實並沒有蘊含著多少古代文化的韻味;從人文方面來說,西安的本地人裡,大多數並不像我們腦海裡認為的那樣有著古城人民的淳樸和熱情,就連西安的本地人都自稱西安人比較“然”或者“麻”,就是糾纏不清、不豁達、容易引發衝突事端的意思。另外,西安“全城打狗”的現象也為城市文化大大減分,如果你看過工作人員不分青紅皂白,一棒一棒將搖尾示好的狗打死的情景就會不寒而慄。從風土人情和人文禮儀的傳承上來說這方面確實給人感受不如洛陽、太原等文化古城好。

所以,如果西安沒有文化發展和人文精神面貌表現上的根本變化,僅僅是更名回長安,其實並沒有多大差別。這樣的城市容易變成一種對於“沒來過的人心懷嚮往,來過之後不過如此”的地方。


蘭闍讀書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328dc905d17fdbb35511a94555e210a7\

中華第一古都長安


每個城市的名稱都表明了不同歷史時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特殊性,歷代古籍文獻中多有研著,具有很強的歷史研究價值。歷史上很多地名的更改大都由於朝代的更迭,因統治理念不同標新立異或因勢附庸風雅、揚名立碗之徒倒行逆施而為。歷史就是發生過的事情,是不可改變的。好與壞不能以今人的標準作為評判,歷史修正主義不是科學的史觀。長安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具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一路歷史長河,風風雨雨發展到今天的西安。西安這個名字在歷史不同階段也留下了一筆筆濃墨重彩。如果把西安改成長安,那麼我們怎樣去跟孩子們講述“西安事變”這一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哪?

“普洱市”的改名就是完全徹底的失敗例證,好端端的歷史文化遺存被商業利益綁架。俗不可耐!如果當初西鄰西安的咸陽市改成了505市(當時聞名全國的醫藥神城,505神功元氣袋全國聞名,其實有假)豈不貽笑大方。新的城市的崛起依託於歷史名城的文脈,起任何名字只要代表當代的信息都無可厚非。但是還是要遵循歷史的傳承為好,好賴顯得有點文化行不行!


老楊 Liven


不務正業。不幹正事兒。總愛在名字等虛妄的東西上折騰,越折騰越無知。

有那本事兒咋不去改自己族譜?咋不去改自己祖先名字?如果知道你家這些是忌諱,就該懂得國家和地區的歷史也一樣,需要尊重,而不是隨意篡改!


夏天119200126


可以,長安是古都的正名,歷史上先有周文王建豐京,周武王是鎬京,合稱豐鎬,原址在今天的西鹹新區灃東新城和灃西新城,秦建都咸陽設長安鄉,西漢在長安鄉的地界上建都改鄉為都,長安作為國都名稱始於西漢,直至隋代,隋文帝建設新都大興城,唐複稱長安,明代在唐代部分皇城的基礎上建設地方政府則稱西安至今。


靜靜的河16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西安就是過去的長安,長安就是現在的西安,換這個有什麼意義。換個城市名沒有這麼簡單,可以說涉及到這個城市的方方面面,小到一個單位的名牌公章公文紙大到城市的電腦管理體系都因為改一個字,可能要花去幾千萬幾億,這有意義嗎,當誤正事瞎折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