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比尔盖茨敬畏的华人首富

如果王安能完成第二次战略转折,世界上可能不会有微软。——比尔·盖茨

45岁以上的人,关注电脑行业的的人,可能还知道王安这个名字。王安,叱咤电脑行业的华人,他的沉浮令世人、华人唏嘘。

王安:比尔盖茨敬畏的华人首富

在美国那一代科技人眼里,跨洋而来的王安不可思议。他是发明家,是企业家,是华人首富。他的创新令IBM掌门人恐慌。在美国波士顿南区哥伦布大道296号有一个“神秘”车库,一个差点将曾经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扼杀在摇篮的车库。然而,这个车库的主人是一个每天靠卖4美元一个的磁芯存储器过活的中国人。当时的磁芯存储器大概能装几百个字节的容量(不到1kb),可能连一个word文档都装不下,但在当时却是划时代的产品。

上海人在纽约

王安出生于战火纷飞时代的中国,事业有成后移居美国,1936年,16岁的王安高中毕业,同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41年,王安毕业一年之后和八个同班同学一起为中央无线电公司设计制造军用发射器和收音机。而仅是几个月后,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加入二战,战火烧遍全球。

王安和同学在吃喝都很难保证的情况下,全身心地投入研发收音机,但是有时候关键零部件都很难得到。一架运输机是他们同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这架运输机上不仅会有零部件和他们的吃喝,还有他们的精神食粮——报刊。也正是从这些报纸上,王安了解到远在大洋的彼端,

有一个叫IBM的公司(前身是计算制图公司,现名“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正是这次战争,IBM成长为一流大企业,且是研发高科技的先锋,很多新科技在战场上得以应用,如打孔卡、机关枪、防毒面具等。

王安:比尔盖茨敬畏的华人首富

王安在佩服盟军技术的同时,也从这些产品中汲取设计灵感,但是他想不到的是,他以后会与IBM有这么多的交集,并且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1945年二战结束后,王安赴哈佛大学求学,他印象中的美利坚合众国还是《乱世佳人》里的一派田园风光。

1945年夏天,因为战争的原因,青年大多服役,哈佛大学的生源很紧张,加上王安毕业的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声望还是相当高的,就这样王安成了哈佛的研究生。王安迅速适应了哈佛的生活,他的两位指导教授(爱德华·米尔斯·珀赛尔和珀西·W.布里奇曼)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在这种学术大家麾下,王安也获得了一生受用不尽的指导。

王安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他在哈佛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令他光耀一生的计算机,此时只是业余爱好扮演着无关紧要的角色。

28岁,改变了

计算机产业的历史

王安在读博士期间,进了哈佛计算研究所(当时整个美国只有一台计算机),在MARK I(马克1号)计算机设计者霍华德·艾肯的手下工作。MARK I计算机是一个足有51英尺长,8英尺高的庞然大物,运转的时候,数千个机械继电器一起工作,根本听不到对面的人说话。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台靠电运行的二进制计算机。

虽然计算机已经设计出来了,但是许多问题仍亟待解决,如MARK I计算机虽然比机械计算装置快得多,但是却比全电子计算机慢得多。因为计算机不是采用十进制运算,而是用电的“通”与“断”代表二进制中的“一”和“零”。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取决于线路从“一”到“零”的转变速度,继电器的转变速度在百分之一秒内,真空管的转变速度在千万分之一秒内,所以研制真空管是一个重点。当时很多人着眼于运算速度的提升,却忽略或未意识到运行内存的重要性,包括正在研发如何扩大运行内存的王安。

王安:比尔盖茨敬畏的华人首富

存储是王安的核心。臃肿的Mark Ⅰ放置在哈佛的实验室内无法移动,艾肯希望它成为一台轻巧可携带的机器,存储设备成了关键。他和团队尝试了很多方法,始终无法攻关,直到王安出现。

进入实验室第3个星期,王安便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难题。

他发现,磁场振动原理可以应用于电脑存储系统,随即据此发明了磁芯存储器。

这个小小的部件,改变了计算机产业的历史。磁芯存储器大大缩小了电脑的体积,使得计算机从科研迈入商用领域。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磁芯存储器一直是计算机的的主要部件。

创办公司 一夜之间,

身家大涨5000万美元

发明磁芯存储器时,王安仍是编外人员,还没有过试用期。艾肯立刻帮他转正,并且加薪23%,希望留住这个天才。

但是,人杰王安,又怎甘寄人篱下?

1951年,王安离开哈佛,来到波士顿。

他在哥伦布大道租了一个汽车库,买了一张桌子,装了一部电话,成立王安实验室,开始出售磁芯存储器,单价4美元。1955年,他创立了王安计算机公司(又名王安电脑公司)。随后的30年里,这两个拗口的汉字,成了美国计算机领域人人皆知的名词。

创立公司、独当一面,王安积蓄已久创新念头肆意勃发。

10年内,他的实验室搬出了一项接一项发明创造,包括纸孔式记录仪、自动打字机、无线电打字印刷机、记录带辨认机等等。这些陌生的词汇,改变了很多行业,比如,体育赛事中,电子记分板得以取代纸质记分牌。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1964年问世的“洛赛”台式电脑。

王安:比尔盖茨敬畏的华人首富

“洛赛”为现代PC(个人电脑)提供了雏形。相较前作,它的体型袖珍、操作简单,功能却更为强大。

在“洛赛”的带动下,王安电脑营收猛增且声名鹊起。在华尔街,很多企业配备了“洛赛”电脑,王安二字深入人心,金融界对于这家企业很有信心。

1967年,王安决定发行250万美元的股票用以偿还债务。他没有料到,这个不得已为之的举措,却受到了华尔街的疯狂追捧。

公司上市时,股票发行价12.5美元,当天收盘,股价攀升至惊人的40.5美元,数小时内,40万股被抢购一空。

一夜之间,王安的身家大涨5000万美元,成为超级富豪。

暴富后,王安显得很冷静。下属发觉,王博士比以前更“拼”了,经常彻夜待在实验室。

之前,“打倒IBM”只是自我激励的口号和妄想,现在,王安有了放手一搏的资本。

对于这个极度骄傲的人而言,朝两度惹怒自己的对手脸上来一拳,或许比赚大钱更重要。

让IBM掌门人晕厥的WPS

王安正式宣布要对抗IBM,公司股票随即大跌,评论称他有点得意忘形。

他把IBM视为对手,IBM真正的对手却是《反垄断法》。

当时,全世界所有计算机厂商加起来的份额,不及IBM的四分之一。IBM帮阿波罗11号登月,使得银行可以跨行交易,消费者可以在线买飞机票。蓝色巨人的市值,是王安电脑的300多倍。

并不是所有人都对王安的豪言付之一笑。时任IBM掌门人小托马斯·沃特森便对这个曾经的顾问保有警惕,他深知王安的创造力,专门嘱咐下属,要时刻关注王安电脑的动向。

如沃特森所料,王安很快在看似不可能的夹缝里,找到了力压IBM的机会。

在深入研究市场供需后,王安发现:由于各种自动化机器投产,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90%,但办公室白领的效率没有显著提升。工厂蓝领们操作着百万级别的设备,办公室却是清一色便宜、落后的打字机。

当时的美国正面临经济转型,第三产业的比例不断上涨,但白领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办公设备却原地踏步。

于是,王安集中科研和资金,研发办公系统。此前,这是IBM的专属领域。

1971年11月,王安推出了1200型计算机,它是附带检索和编辑功能的打字机,比原先的IBM产品要好用得多。

这个产品引起了新闻界和IBM的高度关注。报道称,因心肌梗塞住院的IBM董事长小托马斯-沃特森,在报纸上看到这条消息后大发雷霆,斥责助手没有提前通报相关信息,一通大骂后,沃特森陷入了晕厥。

沃特森之所以恐慌,是因为他和王安一样预见了办公系统的广阔前景,但受限于《反垄断法》,IBM无法收复失地,只能目送对手越走越远。

1976年,在1200型的基础上,王安推出了变革性的产品WPS。这台以阴极射线管为基础的文字处理机,第一次亮相是在纽约市的展览会上。

工作人员演示了WPS操作方法,与会者惊呆了。他们从屏幕上看到了编辑文本的过程,在当时,这简直不可思议。展会结束,美国的办公室开始大换装。从白宫总统办公室到企业,WPS处理机全面接管IBM的领地,是年,王安公司的营业额突破1亿美元的大关。

王安:比尔盖茨敬畏的华人首富

办公室里人人都用WPS,但很少人知道这个词的本意,大多数人以为WPS是Wong Processing System(王安处理系统)的缩写,不知其“大名”为Word Processing System(文字处理系统)

自信与仇怨成了枷锁

带着WPS,王安全线出击。除在美国本土设立广泛的制造和经销网络,他还将触角伸向全球,在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一跃成为大型跨国集团。

王安开始更频繁地挑战IBM的权威地位,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试试我们的产品,忘了IBM。

他确实给市场提供了IBM之外的选择。1986年,美国政府就世界范围内美军空军基地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公开招标,王安击败了包括IBM在内的一众大型科技企业,签下了4.8亿美元的合同。

那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年。

7月份,在纽约“自由女神落成100周年”纪念仪式中,他被选为全美最杰出的12位移民之一,位列榜首,从里根总统手上接过了“总统自由奖章”。

10月份,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总设计师拉着他的手夸赞说:“你在美国很出名,现在是家大业大。这可是你自己奋斗出来的啊!”

王安:比尔盖茨敬畏的华人首富

这一年,他的公司年营收30亿美元,个人身家20亿美元,位列美国富豪榜第5,

稳居全球华人首富。他成了美国的文化符号,是亚洲移民的偶像和代表。他以发明家的身份入选美国发明家名人堂,与爱迪生共享荣誉;他以资本家的身份登陆富豪榜,和洛克菲勒这样的百年巨头齐名。任谁都没有料到,这个符号会褪色得如此之快。

王安大红大紫之际,美国的另一个科技英雄也在崛起,后者专攻PC(个人电脑),给公司起了个另类的名字——苹果。1980年,苹果公司上市,乔布斯成为亿万富翁。下属向王安提议研发PC机,王安不为所动,他认为搞个人电脑是件荒唐的事情。IBM和他持相同的看法,在头几年里,这些巨头对PC不屑一顾。没能把握住先机,在随后的PC浪潮中,王安被甩在了身后。苹果电脑火热后,IBM率先醒悟,投入资金研发个人电脑,PC时代掀起大幕。期间,PC的功能越来越强,王安的小型机和文字处理机,不再具备优势,市场份额一再被压缩。

面对挑战,王安开始还击。他迅速研发出了速度比IBM更快的PC产品。就在业界以为他将再次后来居上时,王安走了一步错棋。或是坚持“打倒IBM”的执念,王安执意不与对方为伍,做出的产品不与IBM兼容。当时,一向保守的IBM采取了开放政策,团结、培养了一批PC兼容设备厂商,这些厂商成了IBM松散而有力的联盟。因为进入得比较晚,王安选择不兼容,实际是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潮流。因此,公司的PC业务进展缓慢。

王安要破局,决定在PC的两个核心点上釜底抽薪。

报道称,他先后约见了微软的比尔-盖茨和因特尔的安迪-格鲁夫,希望他们脱离IBM联盟,与自己抱团,但均以失败告终。

盖茨拒绝的原因是当时的微软还很薄弱,仍在IBM的荫庇之下,他的母亲又是IBM的高管,这样的联盟牢不可破。因此,虽感受宠若惊,盖茨没有接过橄榄枝。

格鲁夫拒绝的理由则更简单粗暴。早年间,他曾拜访王安,希望其为因特尔的一款存储器提供建议。会面期间,王安兴致缺缺,说:如果你早点问我这个问题,就不会拿出这样(不佳)的部件”。这让格鲁夫感觉受到了羞辱。

虽然被拒绝,但以王安电脑的财力、科研水平与团队力量,他们仍有很大机会打个翻身仗,真正让这艘巨舰沉没的,是王安坚信“虎父无犬子”。

子承父业,传奇谢幕

王安虽然生活、成名于美国,但他的行事风格很中国化。

他不喜欢美国的那套公司制度,曾多次表示:

“作为创始人,我对公司有完全的控制权,我的子女也有机会证明他们管理公司的能力。

王安延揽了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才干,在人才花费上,他从不吝啬。

营收过20亿的那年,他便投入7亿美元作为科研费用,薪酬和奖金是其中的重要支出。

王安电脑的人才储备,连IBM都很艳羡。后来入主思科,将思科从6亿市值带到4440亿的约翰·钱伯斯,在王安电脑,也只坐到了地区负责人的位置。这批人很服王安,但是不谙中国文化的他们,又怎么甘心当“顾命大臣”?

1986年,王安出版了自传《教训》,但舆论认为,坚持家族式经营,才是其最大的“教训”。

王安:比尔盖茨敬畏的华人首富

1986年11月,因为身体原因,王安决定退休,董事会多次劝说他任命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但王安不顾上下反对,让36岁的长子王烈出任公司总裁,又安排幼子出任王安传播公司总裁,这让公司上下大失所望。接过帅印之初,王烈便处于不得人心且公司持续下滑的不利位置,由于无法阻止颓势,越来越多的下属选择离开。

王安:比尔盖茨敬畏的华人首富

长子“继位”的1年多时间内,王安电脑的财务状况急剧恶化,1988年的亏损额高达4.24亿美元,公司股票大跌90%。

面对亏损,王烈又来了一记“杀鸡取卵补亏空”的昏招。《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王安电脑的根本错误,在于伤害了追随其多年的忠实客户的感情与利益。

为了填补资金漏洞,王烈大幅度提高了软件费用,不断在老客户身上捞金。客户打一次咨询电话,就要支付175美元的费用。

一系列举措,使得公司失去了合作伙伴的信任,也让管理团队深感疲惫。

钱伯斯正是在这段时期离开王安电脑,当时他被要求裁员4000人,这让他非常痛苦,因为他知道,被裁的都是美国业内最优秀的员工。

王安电脑帝国急速崩塌,创始人的身体也急剧恶化。1990年3月24日,王安因食道癌在马萨诸塞州立总医院去世,享年70岁。

2年后,他的企业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比尔·盖茨曾说,如果王安能完成第二次战略转折,世界上可能不会有微软,他也不会成为科技偶像,而是当一名教师或者律师。

假设终究是假设。

一代传奇,就此谢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