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後人在歷代的地位如何?

雲破月來影玩你


《陶庵夢憶》裡有一段記載,孔家人自稱,天下只有三家人家:江西張家、鳳陽朱家、孔家。

孔家還對此進行了點評:江西張家,道士氣;鳳陽朱家,暴發戶氣。

也就是說,只有孔家,才是真正的尊貴人家啊。

到了明代,還是這個自我認知,你說孔家後人歷代地位高不高?



可以說,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孔子的後人地位都非常之崇高,哪怕在此之前,雖然沒有達到“素王”這個程度,但地位也是不低的。

孔子後人的地位高,是與孔子的地位被不斷推高息息相關的。西漢平帝時追諡孔子為宣尼公,北齊時被封為素王,意思表明雖然在政治地位上並不是王者,但是他的成就功績絕對是王者級的。



在唐朝,孔子先後被封為先聖、宣父、文宣王等非常尊貴身份,到了宋朝,又被封為了至聖文宣王,哪怕是在元朝這樣異族統治的時代,孔子也被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在嘉靖年間,孔子又被封為了至聖先師,這也是我們熟知的一個稱號。



與此同時,孔子嫡系後裔也被不斷加封,奉祀君、褒成君、宗聖候、文宣公等等封號數不勝數,到了宋代仁宗年間,定為了“衍聖公”,從此以後衍聖公世代相襲,到1935年才中止,改為奉祀官。據我所知,當代奉祀是在衢州孔家。

從漢高祖開始,有數十位黃帝親去曲阜祭孔,不管是出於什麼地位,可見孔子地位之尊貴,其後人也受其餘蔭,始終處在社會最上層。


鳳嫵一


我只講金元的情況。

歷史研習社的答案裡提到了。北宋至和二年之後把孔子後人封為衍聖公,北宋滅亡之後,第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端友南渡,他的地位得到了南宋政府的承認,而他的弟弟孔端操留在曲阜,劉䂊統治的齊政權將其封為衍聖公,這樣衍聖公就有了南北兩支。

齊國被廢之後,孔端操的兒子孔璠襲封衍聖公,之後是他的兒子孔拯,從孔拯襲封衍聖公開始,金朝政府免除了孔子後裔的賦役,並且修復孔廟。

孔拯無子,他的弟弟孔聰襲封。金世宗命孔聰兼任曲阜令,從此金朝的衍聖公全都兼任曲阜縣令。金章宗時期,下令進士的名字都必須避聖人諱。

孔聰之後是他的兒子孔元措襲封。由於衍聖公的爵位為四品,而曲阜縣令的品級是七品,相應授予的散官也是七品,金章宗認為爵位品級和官階品級不相稱,於是下令衍聖公的擔任曲阜令的同時,可以授予正五品的中議大夫散官,並且給予四品俸祿,而且從制度上規定衍聖公可以世襲曲阜令,並且賜予其世襲領地。

宣宗南渡之後,蒙古人燒了孔廟,孔元措也跟著金朝政府前往汴京,擔任太常博士,散官升到了從三品的中奉大夫,之後他的官職不斷升遷,到金朝臨近滅亡之前已經擔任從三品太常卿。蒙古大軍包圍汴京時,耶律楚材指名索要一批名士,其中就有孔元措。蒙古政府命孔元措回到曲阜襲封衍聖公,繼續主持祭祀孔廟事宜。


孔元措在汴京任職的二十來年中,曲阜孔廟祭祀之事是他的堂弟孔元用在主持。因為控制山東的軍閥李全一度歸附南宋,因此南宋皇帝還授予孔元用通直郎。但山東很快又回到了蒙古軍隊的控制之下,孔元用立刻投降蒙古,蒙古大帥也很給面子地封他為衍聖公,讓他繼續世襲曲阜縣令。孔元用知恩圖報,隨蒙軍出征死在了戰場上。他的兒子孔之全襲封衍聖公。

搞笑的事情發生了,孔元措回到山東之後,跟孔之全為了衍聖公的名頭吵了起來。孔之全在當地經營已久,但孔元措則有大汗的聖旨,雙方相持不下,吵到了控制當地的軍閥嚴實面前。最後嚴實把衍聖公的爵位給了孔元措,但是孔之全世襲縣令,這樣雙方各退一步,平分利益。雖然一時間堅決了問題,但其實埋下了矛盾的種子。

孔元措在蒙哥汗統治時期死去,他沒有子嗣,他的侄孫孔湞承襲了爵位。孔湞是庶出,他的生母曾經被正妻趕走,配給一個姓李的奴隸為妻,孔湞也一度姓李,戶口是落在奴籍之中。後來孔元措沒有子嗣,才把他接了回來。孔湞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一旦發跡,每天養鷹鬥狗,不務正業,於是孔之全一系就攻擊他,指責他不是孔子後裔,矛盾越鬧越大,一直鬧到了管理漠南漢地軍國事的忽必烈面前。忽必烈表示,瞎吵吵什麼,爵位先奪了,至於封給誰,我再考察考察。他派去考察的姚樞回來彙報說:這些先聖大賢的後裔,不通詩書禮樂,跟普通老百姓沒啥區別。這樣衍聖公的爵位就一直空缺。只有孔之全繼續當曲阜令,他死後,他的兒子孔治繼任曲阜令,可是還是未能承襲爵位。

轉眼之間,忽必烈當了皇帝,再轉個眼,南宋也滅了。這下子孔氏南宗孔洙迴歸,呼聲很高,不少人提議讓他襲封衍聖公。但是孔洙是比較聰明的,他沒有去蹚渾水,力辭不就,只是當了國子祭酒,而且還是在江浙地區管理當地學校。

總的來說,就是孔子的子孫吵架,互相攻擊這件事,讓忽必烈很看不上孔氏後裔。以至於阿合馬上臺之後,把前朝撥給孔氏的一百戶灑掃戶收了回來,去擔任國家賦役,阿合馬說:反正孔子的子子孫孫是多的,不需要這麼多灑掃戶,讓他們自己動手就行。

忽必烈死後,他的孫子即位,為元成宗。這時孔治才重新得到了衍聖公的稱號。期間衍聖公空缺四十多年。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第一,別管裡子怎麼著,面子得撐住。第二,無論如何還是得好好唸書呀!


pku小動物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以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曆代王朝的統治思想,前後綿延兩千餘年。孔子後裔作為聖人之後,也因此深受歷代王朝優待,恩渥有加,即便千年其譜系依然整整有條,其後世歷受封爵。曲阜孔家,這個延續了兩千五百五十四年的古老家族,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第一貴族之家。



孔子後人的地位,由其歷代封號的變更便可見一斑。孔子為孔氏家族始祖,其子孫七世單傳。至第八代孫孔謙時生三子,次子孔騰於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被漢高祖劉邦封為“奉祀君”。這是孔氏家族祀事封號之始。


自漢高祖始,孔氏後裔在歷代不斷被封賞。漢元帝即位後,賜封孔子第十三代孫孔霸為關內侯,號“褒成君”。漢平帝元始元年,賜封孔子第十六代孫孔均為“褒成侯”。東漢和帝永元四年,徙封孔子第十八代孫孔損為“褒亭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孔子後裔封號名目繁多,計有奉聖亭侯、崇聖侯、褒聖侯、紹聖侯等等。


至隋唐時期,孔子後裔的封號漸漸固定下來。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在追諡孔子為“文宣王”的同時,晉封孔子第三十九代孫孔遂之為“文宣公”。宋朝延續了唐朝封孔子後裔為文宣公之制。北宋仁宗至和元年,集賢院太常博士祖無擇上奏皇帝,他認為以“文宣”本為孔子諡號,將其作為孔子後裔的封號,於禮不合,因此於次年正式改封孔子第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



北宋仁宗朝在確立“衍聖公”封號的同時,也規定了“衍聖公”的職責所在,即“令孔子後襲封者,專主奉祀睦族,不領他職。”歷代衍聖公自此便專心於四項職責,一為代表國家祭祀孔廟;二是保護孔廟和孔墓;三是管理聖賢后裔;四是管理孔氏族人。其中最為重要的職責,便是祭祀孔子。孔氏家族族長和國家祭典主持這兩重身份,構成了衍聖公。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8年),北宋破亡,孔子第四十八代孫衍聖公孔端友率部分族人,追隨宋高宗南渡,至浙江衢州避難,並受皇帝賞賜封地,建立家廟,世襲“衍聖公”,史稱孔氏“南宗”。由於浙江在南,山東在北,故稱曲阜孔氏族人為“北宗”。南宗共傳六代,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後,欲承宋制,襲用南宗第六代“衍聖公”孔洙。但孔洙以“曲阜子孫守護先塋有功於祖”為由,讓爵於北宗。自此衍聖公一脈繼續由曲阜孔家承續。



到了明清時期,出於思想控制及道統合法性的需要,孔子的地位被不斷抬高。作為聖系,“衍聖公”的重要性也水漲船高。衍聖公在明清時期為正一品官階,列為文臣之首。衍聖公一家,亦被稱之為“天下第一家”。


衍聖公的地位在清朝達到了巔峰。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承認衍聖公在明代享受的全部特權,孔子第六十四代孫孔衍植仍任衍聖公加太子太傅。乾隆帝也多次到曲阜,頒御書“與天地參”、“時中立極”、“化成悠久”等匾額,重建欞星門,易木為石。



乾隆時期,有“向遇國家慶典,衍聖公及五經博士俱有來京朝賀之例”。即便衍聖公正在守孝,也要先完成皇帝的指令。乾隆曾下旨曰“朕於明年仲春臨雍講學,巨典攸關。衍聖公孔憲培現雖持服,但系伊繼高祖母之事,彼時早至百日,自應仍令赴京,祇候陪祀。”


除此之外,清廷遣官致祭闕里孔廟時,也需要衍聖公陪祀。清帝有意凸顯衍聖公的陪祀地位,是想以其作為一個文化符號,進而達到“治統”與“道統”合一的目的。正如乾隆帝在賜給衍聖公孔昭煥的詩文中寫道“豈為卿家榮幸獨,崇儒雅化示寰瀛。”


及至晚清,清廷更加意扶持衍聖公,以期鼓舞人心,挽救危局。光緒帝曾對少年衍聖公孔令貽說:“生為聖裔,承襲世爵,允宜讀書砥行,勉承先澤”。他還特命山東巡撫張曜為孔令貽延請名師,講論經史實學。



但隨著清朝的覆滅,民國創立,衍聖公的優渥地位不再。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如浪潮般衝擊著獨佔思想鰲頭兩年餘年的孔學。在急劇變化的社會思潮和政治局勢下,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改封末代衍聖公孔德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前後延續八百八十年的“衍聖公”退出了歷史舞臺。


“衍聖公”雖然消逝不再,但孔子後人作為“聖系”,在當下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孔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和精神符號,代表著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有著這些優勢條件,孔子後人在對外推廣中華傳統文化、溝通兩岸關係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並日益發揮出其獨特作用。


1.九、孔廟內的孔氏家族文化[J].南方文物,2002(04):76-82.

2.孔勇.末代衍聖公的歷史命運[J].讀書,2016(10):25-29.


歷史研習社


孔子的後代在漢代,被劉邦封一個奉祀君。到了漢元帝的時候,升級做了褒成侯。

之後,孔子的後人在歷史地位都還可以,雖然爵封上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一定的變化。但是,尊儒的大環境之下,孔子後人的社會地位還是很高的。他們的社會地位高,因為有一定封爵,只是一部分因素,更多還是在先人的名望和家學傳承上。說到家學傳承,不得不說一下,孔子之後,在戰國時期,他的孫子孔伋字子思,是一位名儒。子思一派的儒學在戰國時代是很有聲望。戰國時代,出了孟子、荀子這兩個儒家的新聖人。

不過,孔子後世孫也不少當世名流。東漢末有孔融,他是孔子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然後,晉代有孔坦,唐朝有孔穎達等等。那都是很有名的人物。儒家三聖人,他們的後人在後面的朝代基本都有不少顯名之人。孔子家族更悠悠爾長一些。


柳氏異聞錄


保羅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中把中國及其周邊的國家定位為儒教影響的國家,這個比較客觀的,雖然佛教和道教在中國影響很大,但是由於中央政府的極力推崇,儒教在中國的影響一直經久不衰。


孔子是從東周時期就受到追諡的,周敬王四十一年,魯哀公追諡孔子為“尼父”。 元始元年,漢平帝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孔子由此升格為”公“。貞觀二年,唐太宗追諡孔子為”先聖“。這次追諡標誌著歷代尊孔的肇始,因為之前的先聖都是周公,孔子取代了周公以後,也標誌著儒家思想對歷代影響更加巨大。還是在唐代,開元二十七年,唐玄宗追諡孔子為” 文宣王“,這是孔子身份的又一次上升,人慶三年,

西夏仁宗追諡孔子為”文宣帝“這是歷代對孔子的最高諡號。直到明朝時期,張璁認為孔子稱王名不正言不順,明世宗依其意見,去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