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大王是他的干儿子,美国首富也向他磕头

铁路大王是他的干儿子,美国首富也向他磕头

文|冯仑风马牛

本文首发公众号「冯仑风马牛」(ID:fengluntalk)


早些年,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做过一个专辑,统计了过去 1000 年里全世界最富有的 50 人,其中有 6 位是中国人: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绅、刘瑾、宋子文、伍秉鉴。前面 5 个人,不是皇帝就是大贪官、皇亲国戚,只有伍秉鉴是个当时不怎么招人待见的「商人」。

那这位清朝末年的「世界首富」到底有多富?

先看看他的同行,同样是广州商人的巨贾潘绍光。据一位参观过潘绍光乡间豪宅的法国人回忆:潘绍光拥有的财产超过 1 亿法郎,他有 50 个妻子和 80 名僮仆, 30 名花匠和杂役,每年为他在广州的宅邸花费 300 万法郎,「院子比一个国王的领地还大,可以容得下整整一个军的人」。住宅里除了亭台楼阁,还有一个戏台,可容纳上百名演员演出,还有一个专为印刷家族传记开办的印刷所。

铁路大王是他的干儿子,美国首富也向他磕头

▲ 伍秉鉴花巨资捐了三品顶戴,画像时都穿着官服

然而,重点在这里,这位法国人又说了,潘绍光虽然这么有钱,但比起伍秉鉴就差远了,他的身家最多只有伍秉鉴的三分之一。而建在珠江边的伍家豪宅更是不得了,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相媲美。

如果说豪宅还是有点难想象,那再说点关于真金白银的事儿。在伍家的全盛时期,伍秉鉴的财产可以折合成白银 2600 万两,不那么严格地换算一下,大约相当于今天的 50 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可能在动不动就定个「小目标」的我们看来不算多,但对比一下当时总共也就 700 万两银子的清朝国库,就能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富可敌国」。

伍秉鉴这么有钱,很重要的原因是赶上了「承包海关」的好时机,因为当时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广州成了唯一一个通商口岸,清朝关税都被「十三行」「承包」了 40%,有钱的远远不止伍秉鉴一个。

有史料记载,1822 年,广东十三行街发生火灾,一场冲天大火把商铺都烧光了,还把十三行商人们家里存的银子都烧融了,融掉的几千万两白银流到了街边的排水沟里,成了一条「白银溪」,一直流了几里地。可见当时广州遍地是富豪。

铁路大王是他的干儿子,美国首富也向他磕头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会馆

不仅广州十三行造就了很多富豪,而且从先秦的陶朱公到明清的沈万三、胡雪岩,生意做得都是风生水起,为什么偏偏只有伍秉鉴一个人成了美国人选中的「世界首富」?这离不开他的精明运作。其中,最让人称道的一件事,是成就了一位美国富豪。

在 1801 年,当时的伍秉鉴已经是继承了怡和行的大商人,有一天,他正在午休,忽然听到家人和一个洋人在吵架。那个洋人叫阿斯特,他想求见伍秉鉴,可是由于刚到中国不久,不清楚拜见前要投个帖子先问候的规矩,结果吃了「闭门羹」。

阿斯特原来是想和伍秉鉴做茶叶生意,从美国雇了一艘船千里迢迢开到了广州,但手里的钱只能买 5000 担茶叶,只够装半条船。考虑到只装半船货会让茶叶的运输成本高出许多,阿斯特只好向伍秉鉴求助,主动要求将自己押为人质,来赊取另外半船茶叶。

铁路大王是他的干儿子,美国首富也向他磕头

▲ 中国古代的茶叶行

伍秉鉴听过之后,很佩服这个美国小伙子的大胆劲儿,就将价值 7 万多两白银的货物赊给了他。谁知道这个阿斯特的运气坏透了,他的这艘货船在回美国的路上竟然沉了!阿斯特欠了这么多债,只好跟伍秉鉴说愿意给他打一辈子工来赔偿。

谁也没料到,伍秉鉴却拿出他的借据,当场撕得粉碎,还送了阿斯特回美国的路费。他对阿斯特说:「你只是运气不好,却不是一个不诚实的人。你可以重新开始了。」阿斯特做梦也没想到这个债主会这么大方,他立刻双膝跪下,给伍秉鉴磕了一个响头,行了一个「大礼」来表示对伍秉鉴的感谢,而伍秉鉴这么豪爽的行为也让他在美国有了好名声。

后来阿斯特回到美国重新开始,最终凭借皮草生意积攒了 2000 万美元的财富,一跃成为当时的美国首富。他的商船也以伍秉鉴的名字来命名。在他的书房里,常年挂着华盛顿和伍秉鉴的画像,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华盛顿给了我一个国家,而伍秉鉴给了我全部人生。」

铁路大王是他的干儿子,美国首富也向他磕头

▲ 古代通行于各大陆之间的商船

除了这位美国首富,伍秉鉴还有一个神秘的美国干儿子——约翰•福布斯。

这个福布斯 1829 年刚到中国时,还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学徒,靠卖茶叶为生。伍秉鉴发现这个整天在码头打转的年轻人对做生意很感兴趣,只是太穷了,没有用武之地。于是伍秉鉴主动把他介绍到美国人的洋行做工,福布斯如鱼得水,很快就在生意场上大显身手,这让伍秉鉴十分欣慰,后来索性收了福布斯做干儿子。

过了几年,福布斯听说美国开始建设铁路,他觉得这里头有钱可赚,于是辞去洋行的工作准备回国。伍秉鉴听说后,一下子拿出 50 万两白银,交给福布斯去投资铁路。福布斯果然不负信任,他回到美国后,很快便投资修筑起了铁路,后来成为了横跨北美大陆的铁路最大承建商,也让伍家在这次投资中赚得盆满钵满。

铁路大王是他的干儿子,美国首富也向他磕头

▲ 华人参与美国铁路的修建

正是伍秉鉴对外国人的慷慨,才让他的名声在世界各地流传,他在国外的投资事业也越来越好。不过,伍秉鉴并不是一开始就摸清了洋人的喜好,他海外生意的拓展来自于一次意外的瓷器交易。

最初伍秉鉴也只是卖传统的瓷器、茶叶、丝绸。然而有一天,一位洋商却找上门来,要求退掉之前购买的一大批瓷器,说是印有梅兰竹菊、水墨山水的瓷器被外国人抱怨「不接地气」,卖不掉。

伍秉鉴觉得退货容易,但是他又不想损失这个大客户,他灵机一动,留下这位洋商在他府上住了几天,然后叫工人连夜赶工,烧制了一批新瓷器。等到这批新瓷器放在洋商眼前时,他惊呆了,原来那上面的中国山水已经换成了欧洲城堡、绅士名媛。

铁路大王是他的干儿子,美国首富也向他磕头

▲ 洋商与国内商人谈生意

这个洋商十分钦佩伍秉鉴灵活的生意手腕,当即拿出一大笔钱要继续订购这样的瓷器。伍秉鉴却不肯收,他有自己的小算盘——想在美国的各大报纸上为伍家的生意「做广告」。

那时候,「广告」还是个新鲜玩意儿,就是这几天闲谈时,伍秉鉴从洋商的口中听到的,他决定拿这笔钱试一下水,打响怡和行这个品牌。前面说到的干儿子福布斯,也是看了伍秉鉴登在美国报纸上的广告,才决定到中国闯荡一番。

伍秉鉴依靠这样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发财致富。他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伍家在当时甚至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名牌。

当时的欧洲对茶叶质量十分挑剔,而伍秉鉴所供应的茶叶曾被英国公司鉴定为最好的茶叶,标以最高价出售。后来,凡是装箱后盖有伍家戳记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就能卖出好价钱。伍秉鉴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这样,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一些西方学者更称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

铁路大王是他的干儿子,美国首富也向他磕头

▲19 世纪的英国东印度公司

除了有开阔的全球视野和强烈的品牌意识,善于笼络其他行商是他精明的另一面。在十三行商人陷入集体低迷时,伍秉鉴先是把自己担任英国公司羽纱销售代理人的利润,按比例分给全体行商;然后又放债给他们。用小利润赢得了好口碑,俨然一副江湖大哥的模样。

其实,在许多人看来,瘦瘦小小、沉默寡言、没什么幽默感的伍秉鉴,似乎不太适合做生意,与他交往颇多的洋人甚至说「一辈子只听他讲过一句笑话」。但他父亲创办的怡和行在他手里,却像变戏法一样,越变越大,他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等,而且大胆地在美国进行证券交易,甚至投资保险等领域,使怡和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

铁路大王是他的干儿子,美国首富也向他磕头

▲ 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汇集在口岸

1842 年,伍秉鉴曾写信给美国友人说,要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漂洋过海的折腾,他实在十分想移居美国。可惜命运没有给他这次机会,《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 1843 年下令行商偿还 300 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 100 万银元。也就是在这一年,伍秉鉴在广州病逝。

在那样一个畸形的年代,伍秉鉴所积累的财富注定不会长久,虽然他向清政府献出了多达 1600 万两的白银,也没能拯救他的事业。在他死后,他一手创立的跨国财团逐渐衰落,最后消失在历史深处。

铁路大王是他的干儿子,美国首富也向他磕头

广州十三行一直笼罩着诸多的神秘色彩,当年的民营企业究竟发生了什么?伍秉鉴、潘振成这些富商又去了哪里?明天跟着冯叔一同走进广州十三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