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頭痛,病位不同,方藥大不同——平時你注意區分了嗎?

在《傷寒論》一書中,仲景對病證方藥的對應關係進行了高度概括,往往寥寥數言或一兩句話就陳述了一個方證。所以,其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值得反覆咂摸體會,否則往往會在臨床治療中發生“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情況。

今天,經方大師胡希恕帶來了兩個頭痛的病例。同樣發生頭痛,但卻因為頭痛的部位和性質不同,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方藥。一起來看看大師的治療風采——


2012年3月20日晨,朋友老秦一早來電,謂有一友人頭痛嘔吐多天,中西藥不愈,要來求診。

患者,女,30歲,巔頂頭痛多天,時時嘔吐,口淡,苔白滑。間平時能食辣否,曰可。即書吳茱萸湯,處方如下:

吳茱萸6克 黨參30克 大棗20克

三味,並囑自加生薑一大塊。患者怏怏而去。

中午時分,老秦來電,處方就是這三味了嗎?這病人很辛苦,頭痛得厲害,剛才診病畢陪她去食早餐,剛吃了兩口粥便要吐了。言語之中懷疑這三味藥是否有效。答曰,不是三味,是四味,不要忘記加生薑,服藥應可取效。

3月23日未見覆診,致電老秦,是否對此三味藥無信心?老秦遂將吾之意轉告患者。患者即來電說:“服此幾味藥後,頭痛嘔吐悉除。唯平時常會眩暈,改日請你調治。”

莉娜按

“乾嘔,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神農本草經》言吳茱萸“溫中下氣,止痛,除溼血痺,逐風邪,開腠理”,可見吳茱萸在治療頭痛上有良好的效果。吳茱萸湯證的頭痛以“虛寒”為主,伴“嘔吐”,與葛根湯“項背強几几”又有著明顯的區別。本方原是四味,黃師本案,其妙處更在於不妄加減,以致架床疊屋。

同樣的頭痛,病位不同,方藥大不同——平時你注意區分了嗎?

劇烈頭痛案

悉尼一朋友之父,劇烈頭痛,頸項強,無發熱,無嘔吐。急診入院住進ICU,後懷疑腦膜炎,轉到傳染科隔離治療,要求抽腦脊液檢查,家屬本不想抽,給我電話。我儘量說服家屬,說明抽腦脊液的道理,家屬最終同意,但操作失敗,檢查其他血象未發現問題。又轉到神經科,疼痛依然,診斷不明,出院。

家屬要求我開中藥,我開了3劑葛根湯(他服了4劑)。今天來電頭痛頸項強已無,昨日已經食海鮮了。附處方如下:

葛根60克 麻黃12克 桂枝12克 白芍60克

大棗15克 甘草20克 澤瀉90克 生薑12克 3劑(如果藥店沒有苦丁茶,可到茶葉鋪買)

莉娜按:

《傷寒論》第31條“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又如《傷寒論》第15條“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閱此兩條,雖冠以“太陽病”,但並不能光從“太陽病”著眼。葛根湯雖是解表的方劑,但並非只能用作解表,這就是所謂表裡不一,方藥卻同。

此方賴麻黃止痛,《傷寒論》第35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麻黃八大證中有一半是疼痛。

《金匱要略》有“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冒”就是指“眩暈”,“苦”則表示難受程度很高。黃師此案懷疑腦膜炎,未排除顱內壓高引起的頭痛,故用大劑量澤瀉以瀉水飲。

同樣的頭痛,病位不同,方藥大不同——平時你注意區分了嗎?

苦丁茶屬冬青科,冬青屬苦丁茶冬青種,中國古書多稱之為“皋盧茶”,是綠茶的一種。李時珍有苦丁茶“苦,平,無毒。南人取作茗,極重之。今廣人用之,名曰苦登……煮飲,止渴明目除煩,令人不睡,消痰利水(即利尿),通小腸(即治結腸炎),治淋,止頭痛煩熱,噙咽(即去痧利喉),清上膈(即清肺)”之說。

“几几”是頸背部肌肉僵硬痙攣的一個生動模擬,葛根湯是仲景治療頸背部疼痛的專方,此方頭痛的部位、性質與吳茱萸湯有明顯不同,注意鑑別

好 · 書 · 推 · 薦

同樣的頭痛,病位不同,方藥大不同——平時你注意區分了嗎?

《黃仕沛經方亦步亦趨錄(續)》

《黃仕沛經方亦步亦趨錄(續)》作為2011年出版的《黃仕沛經方亦步亦趨錄》的續集,基本沿用了原書的風格。所謂"亦步亦趨",一則為忠實仲景原意,踐行"方證對應"的意思;一則為仕途合作,師亦步、徒亦步的意思。

此書以介紹黃仕沛老師的54則經方驗案為主,並載錄了黃師的經方醫話,以及外出查房的記錄。本書通過臨床的事實,詮釋"方證對應"之理,不尚空談,是此書最大的特點。此續集有別於前一部的地方在於,在師傅的講解之後,作為徒弟發表了自己的學習感悟,形成一種良性的反饋,成為中醫師承方式的有益探索。(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黃仕沛經方亦步亦趨錄(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黃仕沛 何莉娜編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