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6次鐵路大提速 中車戚墅堰試車員參與見證了5次

8月8日,京津城際線運行時速再登新臺階,按照設計時速350公里達速運行。以此為標誌,我國首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全面進入了“350公里復興號時代”。

「城事」6次鐵路大提速 中車戚墅堰試車員參與見證了5次

之前,我國鐵路曾經歷6次大提速,時間跨度從1997年到2007年。其中,位於常州經開區的中車戚墅堰公司參與了5次,他們生產的幾款內燃機車在這幾次大提速中擔任主力。這些機車生產後,都首先由公司試車員“嘗新”駕駛。他們的試駕,是為了保證機車的“零缺陷”,也是為了確保鐵路大動脈的暢通。

「城事」6次鐵路大提速 中車戚墅堰試車員參與見證了5次


幹了30多年的機車試車員,曾試駕了上萬臺火車頭

在中車戚墅堰公司共有十幾位機車試車員,54歲的張翼是年紀最大、資格最老的一位“老司機”。

按照規定,試車員屬於特殊工種,退休年齡比一般工種要早5年。明年的上半年,張翼就要退休。

「城事」6次鐵路大提速 中車戚墅堰試車員參與見證了5次

試駕30年,張翼對每一輛機車都充滿感情

面臨退休,寡言的張翼既高興,又不捨。高興的是做了30多年的試車員,起早貪黑,沒日沒夜地工作,終於可以歇歇了;不捨的是,這些年,和機車朝夕相處,對這項工作充滿了依戀。

張翼介紹,工作期間,他每年試駕三四百臺機車。按照這個數字計算,從他1984年開始做機車試車員算起,至今已經試駕了上萬臺機車。這些機車中,既有送來修理的機車,又有相當一部分的新造機車。

所有試駕機車中,張翼對前幾次大提速中擔任提速主力的幾款車型情有獨鍾。

“大提速期間,從DF8系列到後來的DF11系列,這些新車的試駕,我一次都沒有落下。”

最早,機車試車員沒有無線電,沒有“三項設備”,試駕基本靠人工

回憶早期的試車經歷,張翼印象最深的是設備簡陋。“當時試駕,沒有無線電,更沒有現在的‘黑匣子’、監控、電臺等‘三項設備’,試駕基本全靠人工,開起來比較辛苦。”張翼說,那時候開車試駕,全靠觀察鐵路上的紅綠燈來行駛。“所以副司機的功能也同樣重要。他們要在正司機身邊輔助查看信號燈的變化,增加開車的安全係數。”

張翼試駕機車30多年,從未出過一次事故,除了自己的小心翼翼,也和身邊副司機等同事的配合有很大關係。

據他介紹,除了正副司機外,當時試駕車上還有鉗工、電工等多個工種,人數共有十幾人。“試駕中,如果遇到問題,現場檢修,解決問題。”

除了行車設備,張翼對當時的試駕速度也印象深刻。上世紀八十年代,檢測設備不發達,為了測量新款機車的性能,試駕都是按照極限速度進行的。“比如,這款機車一般的時速是120公里,我們試駕的速度就要超過這個速度,提到140公里,甚至150公里,看極限速度下機車的性能如何。”張翼透露,當年,他在試駕中,百公里左右時速的車子,曾被他跑出過180公里。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內燃機車大跨步發展,試駕裝備和檢測設備都有了很大提高。“通聯用的無線電、電臺都有了,監控設備也有了,試駕工作不再完全依靠司機的感覺和經驗了,也不需要那麼多人同時查看了。”按照要求,內燃機車的試駕速度也不再像以前那麼“瘋狂”,而是最高時速限制在了120公里。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常州造的遠途“一站直達”機車創造紀錄

據瞭解,中車戚墅堰公司(原戚墅堰機車車輛廠)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的業務範圍主要是機車修理,並未涉獵機車新造。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國開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經濟開始快速發展,鐵路運量不足的矛盾凸顯,鐵道部對機車“高速、重載”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當時原戚墅堰機車車輛廠的領導敏銳地發現了這一變化,開始領導員工“偷偷摸摸”地發展大功率柴油機。

「城事」6次鐵路大提速 中車戚墅堰試車員參與見證了5次

雪域神舟機車為青藏鐵路修建做出了貢獻

中車戚墅堰公司的一位老員工回憶,當時上級部門對他們研發新型機車和柴油機的行為是不支持的。沒想到,幾年後,他們就製造出新型280系列機車。

張翼和同事回憶,裝有新型280柴油機的DF11G機車性能非常好,創造了遠途列車“一站直達”的記錄。據瞭解,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由於機車的性能和動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列車遠距離行駛,中途都需要更換火車頭,沒有一站直達的機車。

「城事」6次鐵路大提速 中車戚墅堰試車員參與見證了5次

新曙光是首批內燃動車組列車,整車採用流線型設計

“我們開發的DF11G機車,因為馬力大,動力足,性能好,遠距離行駛,根本不需要更換車頭。”張翼等人回憶,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該系列的車型參與了鐵路前幾次大提速,並擔任主力車型。“20年前,全國都來訂購這個系列的車,我們造得很歡,那段時間我和同事少說也得試駕了上千臺該系列的新機車。”

雪域神舟、新曙光號等車型,成為他和同事最特殊的機車記憶

進入新世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開建,而當時在一些路段,負責牽引運送鐵路建設物資的機車“雪域神舟”就是原戚墅堰機車車輛廠生產,填補了我國高原內燃機車的空白。

張翼和同事參與了該機車的試駕工作。尤其是張翼的同事巢飛,還曾在青藏高原參與“雪域神舟”的試駕工作。巢飛回憶,當時他曾待在青藏高原兩個多月,對機車進行高海拔自負荷率修正、啟動牽引和機車防寒等試驗。“試車條件很艱苦,但能為青藏鐵路做貢獻,覺得再苦再累也值。”

「城事」6次鐵路大提速 中車戚墅堰試車員參與見證了5次

90後掌效端把機車從搖搖晃晃的船上開到陸地上

但是,最終由於美國機車的引進,“雪域神舟”沒有成為青藏鐵路的主力車型。“當時,我們一共生產了十幾臺‘雪域神舟’,現在這些機車仍在服役。”

除了“雪域神舟”,還有一款車令張翼、巢飛等試駕員印象深刻,該車型就是內燃機動車“新曙光”號。據瞭解,該車是我國最早的內燃機動車組,由原戚墅堰機車車輛廠、南京浦鎮車輛廠及上海鐵路局聯合研製。“這是第一批流線型機車,試驗時速曾接近200公里。但後來,該項目沒上,只生產了一組兩臺機車。”據資料介紹,該機車已於2010年停運,並封存於哈爾濱鐵路局,後來又被作為展品使用。

老的試車員見證幾次鐵路大提速,新的試車員把機車開出國門

在中車戚墅堰公司,很少有人像張翼這樣,親身經歷、見證了內燃機車這30多年的發展變化。“以前,咱們國家用的都是內燃機車,後來動車、高鐵迅猛發展,內燃機不再像以前那麼吃香了。”

但是,令他鼓舞的是,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現在年輕的80後和90後試車員們開始越來越多地把機車開到亞非拉國家,為當地客戶試駕,開拓新的市場,讓全世界看到“中國製造”。

前段時間,公司90後試車員掌效端的經歷讓張翼見識到了後生可畏。掌效端和同事乘船去加勒比海國家牙買加送內燃機車,但當地缺乏吊車等大型設備,機車一時難以上岸。最終,掌效端憑藉自己的精湛技術,沿著臨時鋪設的軌道,把機車從搖搖晃晃的船上順利開上了岸。

“現在的年輕試車員有技術,學歷高,相信他們能把公司生產的機車越來越多地開到國外,開拓更大市場。”張翼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