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一德格天1


在清朝历史上,清朝政府对太平军的镇压可谓残酷至极,可见其痛恨程度。能够在太平天国灭亡前病死或者战死沙场的将领们都是下场比较好的,只要被清军俘虏过去,基本上都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即便是女将也逃不过凌迟的厄运。

但是丁汝昌就是非常幸运的一个,在太平天国灭亡之后,他不仅仅被李鸿章重新启用,还曾经担任过北洋水师提督。在甲午战争之中,他也是个铁铮铮的汉子,在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后,他拒绝了日本人的劝降,选择了自杀报国。

1854年,丁汝昌加入太平军,他是程学启的部下的一名不起眼的小卒。7年之后的安庆之战中,程学启率军投降,丁汝昌因此成为降军之中的一员,那时候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士兵。

程学启的军队后来就划给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使用,后来曾国葆战死,丁汝昌最终被归给了曾国藩的淮军。丁汝昌遇到了曾国藩算是遇到了此生的贵人,十分看好丁汝昌的善战勇猛,很快他就从一个小小的哨兵升职为参将。

其实太平天国灭亡之时,丁汝昌已经位居副将之位,是二品武将。但是后来清朝撤去淮军,丁汝昌因为没有背景,身份又特殊,很快就被上级刘铭传抛弃。他也曾上书反抗,却差点被清政府杀了,所以只好解甲归田。但是丁汝昌一直有一颗建功立业的心,最终他想到了投靠李鸿章,想要去天津碰碰运气。李鸿章没有忘记他,在北洋水师刚刚建立的时候,他也正缺人手,于是就将丁汝昌送去英国学习海军知识。而另一方面正在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也很看重丁汝昌,想要将他讨要过去,被李鸿章断然拒绝了。

丁汝昌复出后立刻担任了舰队总司令,他是李鸿章的老乡,又深得李鸿章的恩情,所以非常尽心尽责。李鸿章需要有勇有谋的人,也要培植自己的心腹,丁汝昌正好适合。

甲午战争之中,丁汝昌的死是最为悲壮的一幕。被困孤岛的他始终不愿意背叛大清,更不想剩下的官兵继续赴死,于是他选择了吞下鸦片自杀。虽然后来也有人提出他是在孤立无援,军民苦苦哀求之下写下投降信自杀的,但是他的死肯定是忠义的,只是他保下了军民的性命,国人却始终接受不了北洋舰队的投降。丁汝昌死后被革职,一直戴着投降的帽子,直到宣统帝登基才恢复他的官衔。

以上


木剑温不胜


很多人都知道邓世昌和丁汝昌这两个人,但是丁汝昌是从太平天国投降清军的,这个就很少人知道了,在我们印象中太平天国的将领下场都不怎么好,那为什么丁汝昌会如此被重用呢?

丁汝昌,出生于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安徽庐江人,祖籍是安徽凤阳。丁汝昌家境贫寒,他只在私塾读了三年书,十岁的时候就失学了,十四岁在族伯父的豆腐店里当学徒。

咸丰三年,公元1854年,太平军攻占了庐江,丁汝昌参加了太平军,跟随程学启,驻扎于安庆城。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安庆城被湘军所包围,丁汝昌跟着程学启带着三百多人翻出城墙向湘军投降。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让程学启与丁汝昌为先导,攻打安庆城,毕竟程学启与丁汝昌对安庆城比较熟悉,八月,安庆城被攻下。

程学启升任游击,从三品,担任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升任千总,正五品,担任开字营哨官。曾国藩命李鸿章组建淮军,程学启的开字营就归李鸿章指挥。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程学启,丁汝昌的开字营与刘铭传的铭字营一起攻打太平军,刘铭传看丁汝昌英勇作战,就向李鸿章请求调丁汝昌到自己的营里,不久之后丁汝昌担任营官,参将,正三品。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李鸿章担任两江总督,丁汝昌升任副将从二品,与刘铭传北上跟着曾国藩打捻军,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东捻军失败,丁汝昌升任总兵,正二品,加提督衔,从一品,并获得巴图鲁的称号,也就是勇士的意思。

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在李鸿章的推荐下,丁汝昌担任北洋水师海军提督,加尚书衔。

那为什么丁汝昌这样的太平天国降将能够委于重任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丁汝昌在太平军的位置不太高,所以就比较不受影响。第二,丁汝昌英勇善战,能堪大用。第三,丁汝昌一直有李鸿章的提携。就是说,只要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


历史简单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晚晴名臣,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曾是太平军降将,说他是降将可能还有些高估了,在太平军时,丁汝昌不过是无名之辈。

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可能都知道,太平天国降将的结局大多比较悲惨,或者得不到重用,或者投降后被当做炮灰使用,连北王韦昌辉的弟弟韦俊在投降后也仅仅得到一个参将的职位。

丁汝昌加入太平军

丁汝昌在安徽庐江县,幼时家贫以务农为生,幼年时丁汝昌读过三年私塾,1854年太平军攻占庐江,18岁的丁汝昌加入太平军,成为程学启手下,驻扎安庆。

丁汝昌随程学启反正

1860年湘军曾国荃率军围攻安庆,此时安庆虽然形势危及,但是在太平军将领叶芸来等人的调度下,安庆的防守还算稳固。

湘军久攻不下,设计诱降程学启,“因程事母至孝,遂压服其母入城招降。”程学启率三百余部众深夜翻墙出城,向清军投降,丁汝昌就在这三百降军之中。

步步高升

程学启投降后,叶芸来将安庆城中的程学启妻子和幼子杀害,程学启报仇心切,带领部下反攻城内太平军,终于攻破安庆,叶芸来及所属一万六千余人全部战死。

安庆之战后,程学启升为三品游击,而丁汝昌也成为了千总。

程学启的“开字营”转投淮军,划归李鸿章部,成为丁汝昌仕途的转折点,丁汝昌追随刘铭传平定捻军,因功被授位总兵。

此后丁汝昌因与刘铭传不和被革职赋闲在家,后投奔李鸿章因为是同乡而受到重用,逐渐成为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投降后之所以能获得重用,主要因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投降时机好

丁汝昌追随程学启投降时,太平军势大,且安庆久攻不下,程学启的主动投降迅速瓦解了安庆守军,为清军立下了大功。

其次,丁汝昌作战勇猛

无论在程学启部下还是刘铭传部下,丁汝昌都以作战勇猛著称,在剿灭太平军和捻军的过程中主要是因功不断高升。

最后,丁汝昌虽是降将,但并不是太平军骨干

丁汝昌投降时在太平军中的职位并不高,很容易获得清廷的信任,降将身份没有给他造成过多的困扰。


一点点历史


丁汝昌的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使在人脉关系错综复杂的封建社会,是金子总是会发光。

出身合肥农村的丁汝昌,只上过三年私塾就因为家贫辍学,后入豆腐店做伙计,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双亡,无奈之下18岁的丁汝昌加入了占领庐江的太平军,成为程学启的部下。

程学启是一员猛将,太平天国“受天安”叶芸来十分看重他,还把小姨子嫁给他,程学启也知恩图报,屡屡打退湘军对安庆的围攻。

曾国荃自觉一时半会打不过程学启,就学曹操把程学启的养母抓过来胁迫程学启投降,程学启自幼丧母,养母恩比天高,所以左右为难,恰巧这件事情被叶芸来知道了,准备先下手为强,把程学启抓起来,程学启连夜带着丁汝昌等人投降了曾国荃。

恼羞成怒的叶芸来把程学启妻子儿子全部杀死,头砍下来挂在安庆城门示众。程学启悲愤至极,立誓“灭贼以报国家”,1861年程学启身先士卒攻入安庆城中,太平军守将叶芸来所部一万六千余人战死,安庆遂被湘军攻占。

程学启虽然入了清军,但曾国荃对这伙降军一直不放心,只要有战役必让他们打头阵,希望借刀杀人,剪除后患,但程学启丁汝昌命大,连续攻占无为州、运漕镇、东关等地,不但没有死,还累立战功,程学启擢为正三品参将,并受命自立营头,扩军为开字营,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开字营哨官。

1861年冬,为防备太平军攻打上海,曾国藩命李鸿章筹备淮军,程学启的开子营因为安徽人居多,被整体划入淮军,成为李鸿章的部下。

1862年丁汝昌因为配合刘铭传作战勇敢,被刘铭传点名要到自己麾下,仍充哨官,统领亲兵100人。旋改统领马队,升任营官,授参将。

太平天国败亡后,李鸿章梳理两江军务,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与捻军作战,捻军被剿灭后,丁汝昌因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

1874年刘铭传打算把丁汝昌的三个营裁掉,双方发生冲突,丁汝昌一怒之下辞官回家,解甲归田。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后李鸿章兴办洋务,不甘心就此消沉的丁汝昌找到李鸿章,李鸿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委任他筹建北洋水师。由于早年表现突出,正指挥兵马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也来信邀请丁汝昌出山助阵,但被李鸿章以“伤病复发”为由留在身边。

光绪十二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师远洋操练,在长崎补充给养,北洋水兵因为嫖妓问题在日本大打出手,此事原本是北洋水兵挑起,但自恃兵强马壮的北洋水师竟然以炮击长崎威胁日本政府,最后以日本赔偿五万元了事。

此事被日本方面认为是奇耻大辱,也为后来甲午海战埋下伏笔。

光绪十四年,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不久赏加尚书衔,丁汝昌达到一生荣誉的顶点。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十二日,全军覆没的丁汝昌服鸦片自杀,以死谢罪天下,临死前,将北洋海军提督印截角作废,年仅59岁。在他死后,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才为丁汝昌平反昭雪。

丁汝昌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但他做官兢兢业业,对上级忠心耿耿,虽然中途变节,但受到重用并不奇怪。

(1)有能力

丁汝昌虽然是太平天国的降将,但他并非大官,所以对他后来仕途影响不大,韦俊还是韦昌辉的弟弟,一样在投降后混的风生水起。而丁汝昌之所以在投降后受到重用,与他的能力有很大关系,程学启曾国荃刘铭传李鸿章左宗棠,凡是和他有接触的上级都认同他的能力,可见货真价实,确实有两把刷子。

(2)有忠心

早年的程学启,后来的李鸿章,丁汝昌因为是降将的关系,一直尾巴做人,尤其是跟着李鸿章后忠心耿耿,在朋党政治讲究门庭的封建社会,忠诚是优秀的品德。

(3)有运气

将军百战穿金甲,一将功成万骨枯,和丁汝昌一起投降的老上级程学启早早战死,而丁汝昌却又活了几十年,带兵打仗,运气必不可少,丁汝昌戎马一生能坚持下来自然有上天眷顾。

关于丁汝昌的功过,历史自有公论,最后以当时《纽约时报》的一段话收尾:

三名中国海军将领,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将军、右翼总兵兼“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将军和张将军,在目前的战争中表现出了比他们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们值得中国的人民引为骄傲。他们是通过一种令人哀伤的、悲剧性的方式--自杀,来表现出这种可贵品质的。。。不管这些军官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是否像他们离开时表现的那样,但至少他们在展现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精神方面做出了贡献,他们向世人展示:在四万万中国人中,至少有三个人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


日慕乡关


首先,丁汝昌当年向清朝投降的时候,只是太平军的一个小角色,根本谈不上是降将。

丁汝昌是在1854年太平军进攻安徽的时候加盟太平军,1860年安庆保卫战期间向清朝投降,但需要注意的是他并不是那次投降的主谋,只是一个跟班而已,当时太平军投降的主谋是程学启,但即便是程学启当时在太平军的级别也并不高,也只是一个统领数百人的军官而已,随后他率领官兵逃出城外向清军投降,带出来的官兵也不过百人,丁汝昌当时只是他的一个部下,还是一个并不引起清军重视的人,从安庆保卫战过后丁汝昌被提拔为千总(相当于营长)来看,前期在太平军当中他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小军官,自然不会引起清军的主意。



程学启带领丁汝昌等部下向清军投降之后,起初并不被清军信任,甚至一度被担任充当敢死队的任务,好在最后还是活了下来,安庆之战结束后由于程学启丁汝昌尽心尽力的表现,也最终打消了清军的疑惑,开始得到重用,而在这一时期收编他们的清军,即湘军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军事部署上的调整原属于湘军的李鸿章分离出来,自行组建淮军参战,这自然是一直以安徽人为根基的部队,已获得信任的丁汝昌也分离出来加入淮军,并得到了李鸿章的继续信任和重用。



随后剿灭太平天国平定捻军作乱,丁汝常不断在战斗中屡立功绩,到战争结束后已官至参将,虽然从一度与他人发生冲突而被罢官家,但他与李鸿章的交情始终未断,可以算得上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李鸿章的嫡系人物,因此在洋务运动开始之后,李鸿章继续大力扩充自己力量的同时,如何收揽原有亲信收为己用,也成了李鸿章建设自己团队的重要目标,丁汝昌也成为了李鸿章建设淮系团队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可以说丁汝昌也算是赶对了时候,早年虽然是叛徒出身但毕竟级别太低,身份层面没有受到太多的质疑,随后又跟对了主人,尤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当自己的主子李鸿章一举成为清廷第一重臣,作为他部下得丁汝昌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也成为了那个时期淮系兵团的实力派人物。


辽宁资深球迷


丁汝昌作为太平天国降将,能被清廷重用,主要原因在于他是安徽合肥人,是李鸿章的乡党。

丁汝昌生于1836年,故乡在庐江县北乡石嘴头,属于今天安徽合肥境内,现在那个地方已经改为丁家坎村,因为丁姓人很多。

1854年1月,太平军占领庐江,18岁的丁汝昌加入了太平军。7年后,安庆之战中,陈玉成部将程学启率300人投降清军,丁汝昌就是300人中的一个小卒。

所以,说丁汝昌是太平天国降将不合理,因为丁汝昌在太平军中,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而已。

丁汝昌一开始投降的将领是曾国葆,他是曾国藩弟弟中最小的一个。三河镇大战时,曾国葆和哥哥曾国华一起战死,程学启和丁汝昌划归曾国荃部。

所以,作为无名小卒和草头小将,丁汝昌和程学启一直作为曾国藩的嫡系势力存在。当然,曾国藩为了“卫道除魔”的战争付出了亲人的生命,也值得敬重。

安庆战役中,程学启和丁汝昌了解安庆内情,为湘军攻破安庆立下汗马功劳。安庆之战后,程学启成为开字营营官,军衔游击,而丁汝昌也当上了千总。

程学启投降湘军,走对了路,因为太平天国有一个极度封闭的权力体系,那就是不是广西人不是客家人,根本没有升迁机会。也许,曾国藩为了吸引更多太平军非嫡系势力投诚,对程学启丁汝昌相当不错。

丁汝昌的事业腾飞,开始与淮军组建。淮军组建后,丁汝昌划归刘铭传部下。太平天国败亡时,丁汝昌已经升任副将,是从二品的高级武将了。

丁汝昌的上司刘铭传,上司的上司李鸿章,都是合肥人,丁汝昌在军中受到的待遇,不是一般的高。

丁汝昌在仕途上最大的坎,也来自于刘铭传。刘铭传是个倔驴,捻军平定后,他更是不可一世。刘铭传让丁汝昌裁军,丁汝昌不愿意,刘铭传扬言要杀他 ,丁汝昌赶快逃回老家。

丁汝昌在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争中,表现出很好的军事素养。因此,左宗棠不愿意看他赋闲在家,就让他参与收复新疆之战。可是,李鸿章已经定下让他统领新建的北洋海军,就留下了。

在当时看来,跟着李鸿章干海军肯定有前途。现在看来,如果丁汝昌去了新疆,就是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可是,丁汝昌选了另一条路,成了丧师辱国的败类草包。

投靠清军的还有其他将领,但是都没什么好命。


除了程学启丁汝昌,投靠清廷的还有韦俊、苏州八王等人。

韦俊被曾国藩雪藏起来,一是因为他投降时已经走投无路,二是因为他在太平天国地位很高,还是广西客家人,无法得到信任。

苏州八王是苏州之战中刺杀慕王谭绍光的八个王郜永宽、汪安钧等人。这几个人随后就被李鸿章杀了,两个原因,一个是他们大都湖北人,另一个是没有他们投降,苏州攻陷也是指日可待,利用价值不大。

另外,石达开、李秀成等高级将领也在兵败后投降,都被杀掉,因为那时候太平天国大势已去,已经不需要他们了。


历史知事


太平军,有这个身份一般来讲都不会有什么好事,这就好像当初三国时期,只要跟黄巾军产生关系,你就一辈子得不到重用,情况最明显的就是廖化,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关羽,刘备,诸葛亮之所以一直不敢重用廖华就是因为他出生黄巾贼,其他的那些地方军阀也只不过收编黄巾军作为一种苦劳力,而不是将他们当成自己人,所有位于权力巅峰的人都有一个共识,不会任用任何一个黄巾军将领作为高级统帅。

太平军在清朝末期的地位就有一点像黄巾军,但是丁汝昌,这个来自于太平军的一个小将,一步登上权利的巅峰,成为北洋海军的最高指挥官,这一点让所有人都感觉意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其实放在一个比较大的环境之下,我们或许就能明白这种情况的诞生,李鸿章根据清政府的指令组建北洋海军,这原本是一件比较高兴的事情,但是对于李鸿章来说并不怎么轻松。

李鸿章手里没有海军,他起家是从安徽起家,我们都知道安徽这个地方是不靠近海的,淮军从理论上来讲是不可能组建海军的,那么迟西为什么要多此一举,让李鸿章去组建这个海军呢?

很简单,慈禧手里没钱。慈禧光他自己那点开销花的钱就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哪还有钱去组建一支海军,海军要投入多少钱?所以迫不得已找一个冤大头来组建海军,大不了到时候我拍自己人,把那海军装备接收过来。这不就是我自己的军队了吗?这笔生意可以说。算盘打的是贼精贼精的。

清政府的獠牙已经露了出来,就是告诉你李鸿章,海军的军费,你出,到时候,至于说这个军队归谁说了算,不管你的事。

李鸿章不是一个吃亏的人,他也明白慈禧那一点小九九,要我去组建海军,没问题,要我出钱,没问题,但是最后就海军谁说了算,我说了算。

怎样才能说了算呢?第一,军队必须是我自己人,第二,指挥官必须是我自己人,军队方面的事情还好说找人嘛,(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找几个熟悉水性的王道海军舰只上面去操作,操作这一点还是可以训练出来,但是指挥官找谁呢?这个人必须要胆大心细,因为北洋海军是一支王牌部队,这支王牌部队不能由一个庸人来领导,调这个人必须要跟其他派系要分清界河,你如果一直跟其他的派系不清不楚搅和在一起,只不准哪天卷着我的人马一起逃了,所以这个人必须要没有底子,底子越干净越好,跟其他派系越没瓜葛越好,第三,这个人必须要对自己坦白,而且是要忠心耿耿,所以这个时候,李鸿章。看上了前来投靠的丁汝昌。

首先这个人出身太平军,底子最干净,并不是其他人的那种从小培养到大的那种奸细。

第二这个人原先被其他部队当做敢死队一样用,但是。打了那么多次大仗,能够活下来,证明这个人是有本事有能力的,至伞顿自肌泛的军队交代他手里不是孬种。

第三,这个人曾经跟之前的海军大佬刘铭传有着不共戴天之仇,这样的话,我就不担心你带着我的海军去投靠其他人。

第四,这个人忠心,并不是忠心于清王朝,而是忠心于他李鸿章自己,这个人是安徽人李鸿章也是安徽人,并且丁汝昌投降湘军的时候,李鸿章的淮军尚未成立。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点儿像参权股份一样,丁汝昌可以说是曾经淮军的创造者之一,这对李鸿章来说很舒服,我去找一个其他的接受过清朝正统教育的书呆子来到北洋海军的指挥官的话,我如果跟清政府发生了一点点小小的纠纷,这个书生肯定纠着我,站着说半天的知乎者也,我至于找这份罪受吗?我还不如找个能够替我考虑的人,过来掌管这个王牌,我也好省心。

就这样,惊呆了所有北洋海军的下巴,丁汝昌上任了。

后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日甲午战争彻底失败,丁汝昌选择吞服鸦片自杀,至于说清政府也把这些罪责怪罪在丁汝昌的身上,并且施以了极刑。

不过对于很多满清政府的那些高层来说,丁汝昌就是一个替罪羊。清政府杀不了李鸿章就去找丁汝昌出气,你是从事还不算完,慈禧从李鸿章的淮军扣掉了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嫡系力量,使得李鸿章敢怒不敢言,自己的军队在朝鲜战场上,在黄海海战上全部败干净了以后,慈禧最后还做了背后捅刀子的那个人,而且干的事是要多不要脸就有多不要脸,结果清政府很快就得到了教训,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老李头在两广担任总督,听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的消息以后,表示你的命令我接受,但我就是不去,你能拿我咋的。

心凉了,大家干事儿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热情了,被逼无奈之下1910年,清政府对丁汝昌实行了冤假案的申冤,可惜呀,种子已经种下了,大家也就不在乎你这次道歉了,最后清朝的破败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漩涡鸣人yy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曾经是太平军的一个小喽喽,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成为了大清国北洋水师的提督。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都有一个疑问:为何丁汝昌一个太平军的降将会被清政府重用,并且他一个骑兵将领却成了北洋水师提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究其中的秘密。

本是太平军的小喽喽,曾国荃反而成就了他。丁汝昌是安徽人,在太平军占领安徽后,他参加了太平军。而在1861年,安庆被湘军围困后,丁汝昌随着自己的老大投降了湘军。而曾国荃对他们不放心,因此每战必让他们冲锋在前,但丁汝昌也是一个狠人,对昔日的兄弟也毫不手软,屡立战功,不仅取得清廷的信任,而且官至千总。

他成为李鸿章的嫡系,开始入了李鸿章的法眼。后来,李鸿章组建淮军,大部分由安徽人组成,而作为安徽人的丁汝昌成了李鸿章的手下。后来,丁汝昌战上海,剿捻军,屡立战功,官至总兵,加提督衔。1874年清政府决定裁军节饷,海军大佬刘铭传裁撤了丁汝昌部马队3营,丁汝昌对此不满,向刘铭传抗议,两人闹僵了。后来,丁汝昌为了保命,老老实实地同意了,并且赶快跑回了老家。

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丁汝昌的机会来了。在得知李鸿章要组建北洋水师后,赋闲在家的丁汝昌,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他立刻去投靠李鸿章。李鸿章正在苦于没有合适的北洋水师提督的合适人选,丁汝昌的到来可谓是恰到好处。于是,李鸿章就任命丁汝昌为北洋水师提督,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丁汝昌作战勇猛,是个人才,并且在与湘军、捻军作战中深得清廷信任;二是时机,当时李鸿章急需合适的人才,而丁汝昌的到来可谓及时雨;三是任人唯亲,李鸿章与丁汝昌同为安徽人,并且丁汝昌也做过李鸿章的手下,属于自己人,便于李鸿章牢牢地掌握北洋水师。正是因此,一个太平军的降将,并且还是一个骑兵将领的丁汝昌成了北洋水师的提督。

丁汝昌自杀殉国,反而被治罪。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黄海海战由于丁汝昌的指挥失误以及舰船老旧、弹药不足等因素,北洋水师损失惨重。随后,日军进攻北洋水师驻地刘公岛,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不出以及清廷的救援不力,北洋水师的舰船被日军围困在港内,丁汝昌率领北洋舰船打退了日军的十几次的进攻。后来,丁汝昌获悉援军无望,北洋水师被清廷抛弃后,他自杀殉国,而他手下军官牛昶眪盗用他的名义,与日方签订了《威海降约》。

此后,在清廷的清流派与顽固派的交相攻击下,光绪皇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为丁汝昌平反昭雪,才得以下葬于安徽老家。后来,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群人把丁汝昌夫妇的墓挖开,拿走了墓中值钱的物件,换了一辆自行车,棺木被做成了食堂的椅子,丁汝昌夫妇的尸骨被焚烧,惨不忍睹。


密探零零发


丁汝昌是太平天国的降卒,而不是降将,因为降将大多当排头兵了,能活下来的少之又少。当年丁汝昌在太平军中,并没有过多的展示才能,因为当时的太平军已经是落日黄昏了。稍微明白一点的人都知道,清军已经完成了对太平军战略上的围攻,并且新生的一些势力也开始了对太平军构成威胁。

所以丁汝昌当时也不算是投降,就相当于加入曾国荃的部队一样,而丁汝昌非常会做人,自己的军事才能也是非常不错的。曾国荃对于丁汝昌十分的看重,并且认为丁汝昌不应该在他手下当个裨将。于是丁汝昌便获得了在刘铭传手下历练的机会,成为了刘铭传的“参谋”。刘铭传也不是忘恩负义的人,多次在李鸿章面前称赞丁汝昌。

而李鸿章也逐渐知道了这个合肥农村出来的人,李鸿章的淮军,自然提拔同乡更可靠。靠着这一层关系,丁汝昌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仕途。当太平天国灭亡之后,丁汝昌知道自己曾经为太平军的一员,所以赶忙宣布辞官回乡,躲过了战后对太平军降将的清洗。从这一点来看,李鸿章都不如丁汝昌敏捷。

洋务运动开始后,丁汝昌靠着同李鸿章的关系重新出山,深得李鸿章的信任,丁汝昌的军事指挥才能也令人刮目相看。而随着北洋水师的筹建,丁汝昌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因为李鸿章不放心把舰队交给外人,所以自然还是这个老乡比较合适。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甲午战争的爆发,作为水师提督的丁汝昌自杀殉国,虽然失败了,但是丁汝昌气节仍存。


小司马迁论史


丁汝昌是安徽庐江人,和李鸿章算老乡。咸丰三年末,太平军过境时入伙,后成为程学启的部下。未久,又随程学启投降湘军。

1861年,湘军攻破安庆后,曾国藩命李鸿章组建淮军并将大都由安徽人组成的程学启开字营拨归李鸿章指挥。次年,程学启等部随李鸿章乘轮船前往上海作战。

不久,丁汝昌被调入刘铭传铭字营,并改为马队统领,随后又升任营官,授参将。

太平军覆亡后,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剿捻。1868年事成后,丁汝昌因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



1874年,因为内乱平定,刘铭传拟裁去丁汝昌部马队3营,丁汝昌致书抗议险些被杀,事后其避归乡里,才得以免除杀身之祸。

然而,仍为之感到愤愤不平的丁汝昌不久又去找老领导李鸿章请求安置,这是正好奉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正值用人之际,于是便令丁汝昌其弃岸上船,准备改带海军。

很多人认为,丁汝昌是骑兵出身,没有海军经验,让他担任北洋舰队提督完全是个错误,是李鸿章为控制海军而任用私人所致。

怎么说呢,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对丁汝昌本人来说未必公道。



不可否认,海军是高技术兵种,非经长时间的学习训练不能胜任,但当时的中国海军属初创时期,又上哪里找具有海战经验的高级将领呢?

退一步说,对那些学堂出身、毫无军事经验的年轻将领(学生),李鸿章又如何能放心得下?

毕竟,没有经历过战阵的军校生,很难称得上真正的军人,像方伯谦这样的不就很快垮掉了吗?

持平而论,以知识相对欠缺但有实际战争经验的丁汝昌为北洋舰队提督,只能说是相对不坏的过渡性选择,如过分苛求未免有些脱离实际了。



北洋舰队覆灭后,提督丁汝昌顺理成章地成为整个海战失败的替罪羊,自杀殉国后也不得安生。

事后,刑部下令,将丁汝昌的棺柩加上三道铜箍捆锁,棺材和铜箍都用黑漆涂抹,以示戴罪。

论理,这是很不公道的。如此,丁汝昌的灵柩一放就是十几年。直至1910年,清廷为筹办海军,海军大臣、贝勒载洵奏请为丁汝昌平反,朝廷才以“力竭捐躯,情节可怜”为名批准其奏请,将丁汝昌开复已故前北洋舰队提督原衔,以示昭雪。

由此,丁汝昌的灵柩才得以解除铜箍,入土为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