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六月立秋,兩頭不收」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科學依據?

該用戶無暱稱1



louanhuamingyouyicun


“農曆六月立秋,兩頭不收”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科學依據?

前些天和村裡的老農民就聊起了這個話題,村裡那些老人們,就一般平時最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就是聊天氣了。因為它們以前沒有天氣預報,都是靠經驗來預測天氣的。所以也算是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其中,老人們就說起了“六月立秋,兩頭不收”這句諺語。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農村諺語的意思是說,如果立秋是在農曆六月份的話,那往往夏收就不好,而且秋收也好不到那裡去。從今年的情況來看,夏收確實是不理想。比如在北方地區,今天的小麥產量低不說,而且產量的品質也不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小麥的灌漿期,受到了強降雨天氣的影響,這也給農民朋友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為什麼說在六月立秋,往往會收成不好呢?這個也不難理解的,因為如果農曆六月份就立秋的話,那就表示今年的天氣會冷得比較早。而秋季的天氣不僅會降溫,早晚的溫差大,而且降雨也比較少。這個時候,對於農作物來說,剛好是需要光照和水分的。缺水還降溫,農作物的生長自然要受到影響,產量當然也會有所降低。所以也就有了“六月立秋,兩頭不收”的說法。

不過,這句老話還是有一定的區域性的,並不是在全國任何一個地方都適用的。何況還有一點,那就是現在科學技術也發達了,不再像過去那樣完全是依靠天氣來吃飯了。所以這句話僅有參考作用,並不是一定就準確的。

希望廣大的農民朋友們不要聽風就是雨。具體怎麼樣,還是要等到秋收以後才知道!大家說是不是呢?


農夫也瘋狂


這句老話類似的說法也有“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或者是“六月立秋,早收晚不收”等農諺俗語。下面就簡單聊一下關於這句老話的話題,僅供參考:一、“農曆六月立秋,兩頭不收”的具體意思

一般來說,很多農諺俗語都是結合華北中原地區的氣候變化來說的。像我們這邊位於華北平原,一般一年中會有夏收小麥和秋收玉米兩個季節。所以說,這裡說的“兩頭不收”,其實就是指的夏收和秋收。

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是農曆六月立秋的話,就會夏收小麥和秋收玉米都會受影響!二、這句俗語只適宜部分地區,並不完全科學

在一些地方看來,立秋會有早晚立秋說法,就會有“

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一般會以“農曆六月早立秋”和“農曆七月晚立秋”來評判。

因此,對於農曆六月就是“早立秋”,也就會“秋風涼颼颼”,由於會受天氣變涼的影響,就會對於當季的農作物生長極其不利,自然收穫時就會減產了!

其實,現在農民看農諺的越來越少了,由於農業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已經大大縮短了農業生產活動的時間,使得對於農作物生長週期的把控越來越精準。所以說,這類農諺只是過去人們的一種農業生產輔助方式,儘量減少農作物減產的情況,畢竟以前農作物產量不高,一旦減產絕收,就會捱餓的!


龍百曉生


我國的農耕生產自古是跟居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來說的,六月立秋兩頭不收,雖然沒有科學性,但是它是農民在長時間的農耕生產中所積累的農時經驗。有句俗話叫做: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也就是說,在這一年如果是農曆六月份立秋,所種的夏糧作物就沒有好的收成,就是收了也欠收,說明這一年的年景不好。不過,現在的條件好了,澇能排,旱能澆,也不存在這種問題了。


遇樹淋風6263


在農村經常流傳這樣一句話“六月立秋,兩頭不收”,很多人一看今年是農曆六月份立秋,就對今年的收成不抱希望了,甚至在管理上也會有所懈怠。其實“六月立秋,兩頭不收”這句老話並不科學,今天大鄉就帶大家解開謎底!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六月立秋,兩頭不收”,就是立秋日在農曆六月份,意味著夏收和秋收的收成就會不理想。不巧的是2018年正好是農曆6月26立秋,並且近18年來有10個年份是農曆六月份立秋,要按“六月立秋,兩頭不收”這種說法的話,我們豈不是大多數時間要餓肚子了。

有些人認為六月份立秋說明冷的早,對農作物的生長會不利,同時夏季熱得晚,不利於夏季作物的生長,進而簡單地得出“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兩頭都收”的結論。這種說法錯就錯在對曆法及二十四節氣的理解錯位上。

其實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時間是按陽曆來確定並計算的,並且作物的生長規律更符合陽曆的循環週期,因為陽曆是按照太陽出現在地球黃道上的位置來計算的,對冷熱寒暑的劃分較為精準。

而農曆只是月相週期的變化,跟陽曆並不是十分的吻合,人們不得不用閏月來校準。所以,立秋本是用陽曆日期確定的,用陰曆來確定立秋時間並預測冷暖必然是不科學的。

【大鄉】,專注科普三農領域的“冷知識”、“趣知識”,快來關注、點贊吧!

大鄉


“六月立秋,兩頭不收”這個諺語對過往的老百姓來講是有價值的,因百姓都在靠天吃飯,就是天氣好了一年收成就好。天氣有變動了,地裡收成就會受影響,更有甚者一年捱餓。可這句話對如今的百姓來講,是可以減少天氣變動對收成的影響的。技術發展的當代,有了旱用澆,澇用排等一系列的應對變動的天氣會減產的方法,避免天氣不好引起的沒收成。這句話的科學依據也是建立在勤苦百姓種莊家多年來總結的經驗上面。對於當今的好處是,可以用來預兆要發生的天氣變化,進而做出避免給收成帶來的影響的相應措施。


自愛為貴


  1. 🌴農曆六月立秋,兩頭不收“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科學的依據?🌴🌴🌴🌴🌴🌴🌴🌴🌴🌴🌴🌴立秋,是我國勞動人民農耕二十四節氣的傳統節日,早在周代每蓬立秋之日,天子就有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郊外,或神朝迎秋,舉行祭禮的習俗。後一直沿承至漢代,同時漢代民間道教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時期,崔宴《四民月令》記載"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詩句。俗意著朝陽立秋之後,天氣漸漸變成冷爽,白天熱,夜爽的情狀,而夜立秋,熱到頭,則欲意著,秋熱比暑天還熱,熱至秋天結束。同時,從唐宋時起,秋熱期節人們一般用小赤豆的風俗煮水解熱的習俗,以防犯痢疾,一直沿敘至今!🌴🌴🌴🌴🌴🌴🌴
    🌴🌴南北方的農耕民間文化有所差意,而民間諺語也有所不同。有的地方諺語是:“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

或者是六月立秋,早晚都不收。另有的地方諺語是:“秋不秋,六月二十頭,七月立秋,百籽不收。看起來南北方地區根據氣候的變化而諺語也有所差意!🌴🌴🌴🌴🌴🌴🌴🌴🌴🌴🌴🌴所以根據諺語:立月立秋,兩頭不收。不能用來全面斷定我國南北方農業生產,夏收,秋收減產狀況。只有根據科學,科技農業發展,根據各地方的氣候變化,因地至宜的來判定糧食生產發展是否減增產。🌴🌴🌴🌴🌴🌴🌴🌴



  1. 所謂立秋是指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而一旦立秋了,則預示夏天結束,涼爽的秋天即將到來。立秋一般是每年按公元月日計算的,每年陽曆8月7一g月。而今年小日小滿是農曆四月初七,而後農曆四月廿三是芒種,夏收在農曆五月中間左右,南北地區氣候差距幾天左右,同時今年立秋是農曆六月=十六,正好和六月立秋的民間諺語相對應!🌴🌴🌴🌴🌴🌴🌴🌴🌴🌴🌴


理應相信科學技學發展!傳承歷史文化民俗諺語研究!🌴🌴🌴🌴🌴🌴🌴🌴🌴🌴🌴🌴🌴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