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億美元市值背後,拼多多的轉型困局

9月13日晚,受貿易戰情緒緩解影響,美股集體走高,中概股集體瘋漲。

中概股的這一日瘋漲,當之無愧的冠軍是新上市的蔚來汽車,漲幅狂飆75%,而第二名樂居的漲幅僅32.2%,不到蔚來汽車的一半。

在這一波上漲之中,拼多多也很引人注目,股價暴漲30%,市值332億美元,躋身美股中概股前四名,僅次於阿里、百度、京東。

330億美元市值背後,拼多多的轉型困局

在拼多多橫空出世之前,大部分人可能與財經小師妹一樣,以為中國電商的大局已定。即使有創新,可能也是淘寶與京東的內部創新,或是一家創新小公司做到一定規模而被他們收編。出乎意料的是,在淘寶與京東的眼皮底下,拼多多僅僅用了3年時間,就達到了淘寶5年,京東10年所達到的GMV,這樣一家目前爭議還很大的公司還是很值得研究一下的。

拼多多為什麼崛起?

三個核心關鍵詞:2015年,全網最低價,流量裂變

關鍵詞1:2015年

2015年3月,盒馬正式成立,創始團隊共有7人,之後增加到18人,不知是否效仿阿里當年創業的“十八羅漢”;幕後操盤人是從京東離職的侯毅與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盒馬的模式,是線上線下融合,基於實體門店的移動電商,一種針對純電商的全新打法。

2015年5月,張勇就任阿里集團CEO,開始為阿里的未來佈局。2015年的北京年會上,馬雲將國際化、農村電商、大數據雲計算定為集團未來5~10年的三大戰略。阿里很樂觀,沒有C2B戰略,沒有新零售戰略。

2015年11月,京東集團發佈公告,年底停止提供C2C模式(拍拍網)的電子商務平臺服務。拍拍網的關閉,意味著淘寶網未來沒有競爭對手,京東專注對標天貓。

2015年,電商巨頭們以為格局已定,但潛伏著危機,對破局者意味著機會。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拼多多走了另出了外一條路,專注於C2B拼團的第三方社交電商平臺。拼多多的運氣確實好,2016年與2017年,電商巨頭都開始重視新零售,重視實體零售的改造,沒有巨頭的阻擋,拼多多開始飛奔起來。

關鍵詞2:全網最低價

我們重點看兩個數據。

其一是客單價,黃錚2018年回答媒體問題時講過客單價數據:從早期的十多塊上升到了四五十塊。

其二是買家年度購買次數17.6次,招股書披露2017年43億筆訂單,2.448億活躍買家,2017年買家平均購買次數17.6次。買家購買次數超過京東一倍,能反應拼多多的重要價值:回頭客多。

拼多多為什麼吸引回頭客?

這個答案就是全網最低價,是拼多多切入市場的重點戰略工程!

拼多多對活動商品,做了嚴格規定,基本底線要求:全網最低價。所以才有低成本拉新,高轉化率,回頭客多等良好的運營數據。

全網最低價,拼多多做的比較隱性,很多專家也不知道,但消費者能感受到真的實惠。這是個戰略動作,從供應鏈與內容呈現上做文章,例如:

1、工廠淡季:中小型工廠淡季沒訂單,而且要養工人,所以這個痛點導致工廠願意供應超低價,甚至是低於成本價格的商品。

2、與京東比價:部分標品直接對比京東的價格,比如3C產品的部分名牌商品,比JD便宜100元。

關鍵詞3:流量裂變

人人都想,為什麼拼多多發展如此快速?除了全網最低價戰略以外,拼多多開創了一種創新的“拼單”模式。拼單會享受更優惠的價格,但只有拼單成功,該訂單才會被確認。

全網最低價+“拼單”模式,讓一部分用戶願意分享,而且是熟人關係的圈子,特別是微信的親朋好友社群。這個模式,適合所有人群,並非所謂的“五環外人群”;只是當下拼多多的供應鏈,更適合從“五環外人群”切入。

另外還有砍價免費拿,天天領現金,是非常好玩的流量裂變方式。

還有一點,不能忽視微信對拼多多的支持;黃崢曾說,“通過微信上創造一個分享場景,是拼多多早期崛起的重要原因。”

拼多多轉型困局

拼多多雖然獲得了眾多投資客的看好,然要走的更遠,擺在黃崢面前的事情還很多,如品牌升級、供應鏈改造、獲取新客,以及外界所關注的打假。

品牌升級

8月31日,拼多多App改版,在首頁正中央的位置出現“品牌館”,與普通小C店鋪區分開來。對於品牌館的上線,拼多多官方對外透露的信息並不多。在給媒體的回應中,拼多多稱,品牌商家一直都在做,只是這次產品升級,將大店鋪聚合起來,給了統一入口,並沒有額外的資源傾斜。

但財經小師妹瞭解到,拼多多內部對品牌館表現出足夠重視。

品牌館有專門運營人員。除了對特定品牌進行定向招商外,也會從已經入住的企業類商家中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店鋪,邀請入駐。拼多多入駐商家分為兩類,一類是個人,開店零門檻,註冊賬號就能上傳商品,只是在後期的提現中需要上傳身份證、電話等信息以及繳納根據類目不同,交納1000到10000不等的保證金;還有一類是企業商家,需要上傳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法人身份證,如果申請店鋪為旗艦店、專賣店或者專營店,還需要提供商標註冊證和品牌授權書。

拼多多做品牌館或許是打擊假貨的需要,或許是擺脫“消費降級”的標籤,無論哪個理由,業內人士們都認為拼多多這一做法理所應當:“他們發展到這個階段迴歸正規軍勢在必行,就像淘寶流量起步之後,轉做天貓一個思路。”一家電商從業者如此說道。

供應鏈改造

關於品牌升級,黃崢知道天貓模式可能難以走通,所以他說:“我得想一個其它的辦法來做所謂的品牌升級這件事情,應該是不一樣的。”

從現在來看還是對供應鏈的改造,打造所謂的“拼品牌”。

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曾經說,2018年拼多多要扶持多個“拼品牌”,2017年可以做到上億,2018年希望做到3億~5億。

但供應鏈改造哪有這麼簡單。

拼多多的品牌館,相當於將與阿里系的敵對關係擺在了明面上。如今這一爭奪延續到品牌商。

儘管天貓尚沒有針對拼多多表現出“二選一”的跡象,但商家們的態度卻異常小心。在問及近十個品牌方為什麼會入駐拼多多,大部分都表達了不方便評論。只有一家表示:“只要是有足夠流量,價值足夠高,那就會用。大家對於新的流量來源,都是去擁抱的,看適不適合自己。”

也有兩家未入駐的品牌方態度鮮明,他們一個考慮拼多多客單過低,“價格低,利潤薄,不好做。”一個考慮到平臺形象:“跟什麼樣的平臺合作,我們會考慮到平臺的公眾形象。之前拼多多主要在社交平臺上,對於這樣一個新鮮的東西我們還持觀望態度。”

獲客成本

截至2018年6月的前12個月,拼多多年度活躍交易用戶新增4870萬至3.436億,市場費用29.7億,用市場費用除以新增活躍交易用戶,得出拼多多獲客成本是61元人民幣;儘管仍然遠低於淘寶京東近300元的獲客成本,但在2017年,拼多多依靠微信分享快速獲客,獲客成本僅為11元。

可以預見,隨著社交流量增長放緩,拼多多的獲客成本會繼續提升。

外界所關注的打假

7月底的媒體溝通會上,在回答“為什麼不願意用天貓模式打擊假貨”時,黃崢說:“我們不是不願意用天貓模式來打擊假貨,我的意思是說等我們做了天貓模式沒來得及打假,可能我們就已經死了。”

達達舉了創維的例子:創維曾與拼多多進行過合作,2018年6月17日,創維在拼多多上線官方旗艦店。6月20日雙方建立工作組,持續討論系統對接,拼多多上市當天,創維未做任何溝通突然下架全部商品,7月28日創維發起維權聲明,稱在拼多多上出現大量假冒創維品牌的電視產品銷售,嚴重侵害了消費者和創維品牌權益。達達發問:“拼多多剛上市,他們就下架所有商品併發出維權聲明,是這麼快就要進行二選一了嗎?”

拼多多在電商巨頭們格局初定之時,利用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殺出重圍,獲得了眾多投資者的看好。然而在獲得了階段性的成功之後,拼多多不得不向傳統電商靠攏。至於未來發展如何,就要看拼多多能否高效、快速的解決品牌升級、供應鏈改造、獲取新客,以及外界關注的打假等問題了。新的市場環境,留給拼多多的時間並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