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当着中山装

男人当着中山装

邱贵平

中山装是孙先生发明的,将唐装与西装取长补短完美结合,是一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成功的文化实践。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并修改中山装造型,赋于了新的含义: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宪法,衣袖上三个扣子代表三权分立,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背后不开缝,意思是国家不能分裂。

有人说中山装将身体包裹得严严的,扣子扣得紧紧的,是保守拘束的表现,实则大谬,那是严谨内敛兼容并包的象征,四个口袋更是体现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男人基本穿中山装,老一辈也基本穿中山装。 2007年,英国曾经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服装展览,其中包括很多名人穿过的套装样式,毛公穿的中山装入选世界十大名人套装。毛公对“中山装”很欣赏,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几乎不穿西装,去世时亦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 中山装也是蒋先生除了军服外穿着最多的衣服,1945年,蒋先生和毛公在重庆谈判时,两人穿的都是传统中山装,意蕴深远。

小平先生到法国留过学,年轻时穿过西装,建国后极少看到他穿西装,出国访问接见外宾参加会议和典礼,穿的都是中山装。1979年小平先生访美,穿的也是中山装。和毛公一样,小平先生去世时穿的也是中山装,几乎所有正式场合,他们穿的都是中山装。毛公穿中山装时,风纪扣有时未扣上,显示其豪迈不拘的个性。小平先生穿中山装时,风纪扣基本扣穿上,但是他不保守,成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1990年代,在改革面临倒退的危急时刻,88岁高龄的他南下广东,发表了重要的南巡讲话,给改革开放注入强劲动力。

当年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而小平先生“中(山)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改革心”,倒是那些“洋装穿在身”的人,企图否定抹杀改革,开历史倒车。正如民国学者辜鸿铭所言:“有形的辫子看得见,无形的辫子看不见;有形的辫子剪起来容易,无形的辫子剪起来就难了。”有些西装革履的躯体,包裹的其实是颗“倒退的心”。

李连杰不是最酷的影星,却是把中山装穿得最酷的影星。他在《精武英雄》中饰演的陈真,从头到尾穿着中山装,不仅把陈真的武侠精神、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且精准诠释了中山装内敛刚毅兼容并包的文化。难怪《精武英雄》火爆后,李连杰很快成为南方一家中山装生产企业的形象代言人。厂家极具眼光,选李连杰作为形象代言人,乃英明高明之举。受李连杰影响,被冷落的中山装很是风靡了一阵子。我当时也受李连杰影响,买了一套价格不菲的中山装。

中山装的被冷落,正如中国传统节日的被冷落,与其说是“崇洋媚外”,还不如说是一种“无知”和“堕落”。正如有必要重走长征路一样,我们也有必要重穿中山装,这不是作秀和“复古”,而是弘扬气节振奋精神。这方面,现任领导人已经作出良好典范。2014年3月22日,在荷兰王室举行的国宴上,领袖身着一套正式的传统中国服饰,专家称这一举动展示了国家领导人的国家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力。时尚界认为,传统的旗袍展示中国女性之美,而中山装则代表男性的地位。外国人则认为中山装是礼貌的象征,因为具有典型的中国内涵。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上,领导人穿的也是中山装,代表了中国的形象。

2012年12月8日,史上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莫言身着中山装走上了瑞典学院演讲厅讲台,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释放和透出出强烈的中华文化气息和内涵,使得中国故事更加迷人。

中山装的穿着,应当由领导人和名人普及到普通百姓,重大严肃的场合(比如重大节日、带有政治色彩的纪念日和重大会议、祭奠仪式和悼念活动),都应倡导穿中山装。凡是男人,至少拥有一套中山装。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慷慨陈词: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我想,每个少年在升旗仪式上,在成年仪式上,在毕业典礼上,都应当身着中山装,穿出“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质和气慨。

中山装是中国人的国服,它理应像国旗一样,得到国人的崇敬和崇尚。男儿当自强,男人当着中山装。振兴中华扬我国服,重穿中山装,请从我做起,请从今日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