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在史上被人比作郭子儀、曹彬,卻爲何被歸爲千夫所指的漢奸?

在以真定為中心的滹沱河流域,上下2000年,發生了不知凡幾影響歷史進程的事件。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和事都能得到正面評價。有的建立了奇功偉業的人,在今天,卻頗有爭議。有些看似轟轟烈烈的大事,在史冊也只是寥寥數筆而過。在滹沱河流域,功成名就的歷史人物,在今天引起爭論最大的,莫過於史天澤了。

史天澤(1202年—1275年) ,字潤甫,燕京永清(今屬河北)人。大蒙古國及元朝初年名將。史天澤年幼時,河北尚在金朝統轄。當時金朝政治腐敗,國家衰亂,民不聊生,各地地主武裝多據地自保。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史天澤的人生之路也就是在亂世中起步的。

此人在史上被人比作郭子儀、曹彬,卻為何被歸為千夫所指的漢奸?

1213年,史天澤十一歲時,成吉思汗率蒙古大軍南下攻金,進至河北一帶,史天澤的父親史秉直審時度勢,率其三子史天倪、史天安、史天澤並鄉里數千人,投奔於蒙古軍太師木華黎軍門。此時,蒙古軍隊初入漢地,正需漢人幫助治理。木華黎本要任用史秉直為官,但被史秉直推辭。木華黎即以其長子史天倪為萬戶從軍(蒙古官名,世襲軍職)。史秉直歸附蒙古以後,由於他仗義疏財,辦事周全,以致遠近前往歸附的竟達十萬餘家。第二年,史秉直從木華黎攻金北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因功授行尚書六部事,主管糧餉,保證了軍需供給。

也是在這一年,史天澤的兄長史天倪面見成吉思汗。良好的家庭背景,造就了史天倪不是庸碌之輩,他所奏奇謀大計,讓據有一統中華大地宏圖大略的成吉思汗眼前一亮,遂擯棄族屬界限,將史天倪引為股肱。成吉思汗賜給史天倪金符,授予馬步軍都統,管領24萬戶。第二年又授予右副都元帥,改賜金虎符。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金朝真定經略使武仙以真定(今河北正定)投降蒙古,木華黎命史天倪任河北西路兵馬都元帥,守衛真定,武仙為副帥。史天澤任帳前軍總領,舉家遷居獲鹿嶽村(現石家莊市區)。

1225年,一件意外的事變發生,使史天澤代替長兄史天倪,走上政治前臺。史天倪被叛將武仙所殺,失真定。叛亂髮生時,史天澤不在真定,他正在護送母親去北京的路上。在途中聞訊長兄被害,史天澤不顧府僚逼迫他到燕地避禍,毅然南還。沿途一路收集逃散的部眾,至滿城,已聚集甚多。一面緊急向孛魯(木華黎之子)報告,請發援兵。孛魯派蒙古兵三千人支援,並承製命史天澤襲其兄長軍職,為都元帥。此時,二哥史天安也率兵趕來,另一位漢將軍易州定興人張柔亦派兵支援。史天澤在諸路軍的支援下,進兵盧奴(今定州市)。武仙部將葛鐵槍率萬人來戰。史天澤身先士卒,生擒武仙驍將葛鐵槍,攻克盧奴,略無極,拔趙州(今趙縣),進軍野興,一舉收復真定,武仙落荒而逃。

此人在史上被人比作郭子儀、曹彬,卻為何被歸為千夫所指的漢奸?

不久,南宋大名總管彭義斌聯合武仙意圖奪回真定。史天澤等扼守贊皇,武仙不能進軍。彭義斌勢單力薄,焚山自守。史天澤選拔精銳士卒五十人為先鋒,自率鐵騎繼後,攻殺彭義斌。史天澤勇名大振。 彭義斌亡,南宋從此盡失河朔之地。其後,武仙令奸細在真定城中糾結同黨,裡應外合,又奪取真定。史天澤只率部眾數人向蒿城守將董俊求援,董俊把數百精兵交付史天澤。史天澤率軍連夜趕赴真定,與笑乃歹合兵,武仙不能敵,退保西山抱犢寨。重新奪回真定後,史無澤一方面招集流散,撫卹窮困,安定人心,另一方面修繕城壁,加強城防,使真定成為難以侵犯的堅固城垣。但城外的抱犢寨等地是武仙的巢穴,不立即進攻,終遺後患,於是史天澤率兵攻打,武仙逃跑。接著又攻下蟻尖、馬武等寨,在這樣的形勢下,相州、衛州也投降歸附。真定的局勢得以穩定。

此後,在滅金的戰爭中,史天澤率兵征戰,屢立戰功。蒙古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正月,攻破蔡州,金哀宗自殺,金亡。史天澤率兵還真定。據《元史》記載,史天澤在四十歲的時候,開始認真讀書,尤其是熟讀《資治通鑑》。忽必烈即位後,首先召見史天澤問以治國安民之道。史天澤上書說:“朝廷當先立省部以正紀綱,設監司以督諸路,需恩澤以安反側,退貪殘以任賢能,頒奉秩以養廉,禁賄賂以防奸,庶能上下王應,內外休息。”奏章裡所提出要點,均有漢化特點,忽必烈如獲至寶,即照執行。第二年5月,史天澤被拜為中書右丞相,正式進入蒙古最高統治層,開始逐步推行他的治國安民之術。

此人在史上被人比作郭子儀、曹彬,卻為何被歸為千夫所指的漢奸?

他主持中書省,定省規十條,以保證政務暢通,使政務運作井然有序。元朝初建,中書省官員少則五六員,多至八員,列坐一堂,凡有政事商議實行之際,往往各持己見,待國相達成一致後才定決。史天澤每於此時,便審其無害,則行之不疑;若有失當,則心平氣和,詳細分析,以期合於事理。故在中書十餘年間,或奉行上意,或更張事宜,多方周旋。他在大臣們中間協調彌合,自稱“天澤武臣,何克負荷。但物務未安者,老夫通譯其間,為諸君條達耳。相則何敢當。”謙虛地說自己只是充當諸宰臣與皇帝間的“通譯”角色。史載其為政善於“體時順勢,通變制宜”,使漢法在特殊的條件下得以推行。論者甚至以為元代“中統至元初治”的出現,史天澤出力甚多。

1266年,皇太子燕王領中書省,兼判樞密院事,以史天澤為輔國上將軍、樞密副使。次年,復授光祿大夫,改任中書左丞相。他提議建立三衛和寓兵於農之策,二三年間,國家面貌和軍隊實力,已蔚然可觀。

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蒙古為大元。進史天澤開府儀同三司、平章軍國重事。此時,史天澤已年近七旬,要求告老還鄉,忽必烈下旨挽留:“省、院、臺,或一月、一旬,遇大事,卿可商量,小事不煩卿”。四年後,史天澤病逝,終年七十四歲。忽必烈因其功勳卓越,贈太尉,謐忠武。後累贈太師,進封鎮陽王,為之立廟祭祀。史天澤死後葬於後太保莊(今石家莊市區)。現今市區嶽村史姓家族就是史天澤的後裔。

此人在史上被人比作郭子儀、曹彬,卻為何被歸為千夫所指的漢奸?

史天澤在元朝的評價極高,有評史天澤“出入將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人以(其)比於郭子儀、曹彬。”在元朝史書和歷代名人中,史天澤的評價無疑是極高的,但是在民間卻有許多人將史天澤歸為“漢奸”一類。這也是圍繞在史天澤一生中,最大的一個爭議。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針對此事都議論不休,分站兩方,唇槍舌戰不休。

元史之中,以史天澤、張弘範為首的漢人“帶路黨”,向來是難以迴避的歷史課題,一方面,他們在蒙古滅亡宋朝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若單以民族感情論之,他們無疑是“民族罪人”;然而史天澤這個“漢奸”,卻並不應該遭人詬病。古話有言,各為其主。在第二次從武仙手裡奪回真定時,蒙古軍首領笑乃歹怪怨真定民眾從武仙,盛怒之下,把真定萬餘人驅趕在一起,要殺戮出氣。史天澤急在心裡,下決心制止無端的殺戮。他心裡比誰都清楚,對蒙古軍兵來說,攻城略地殺人劫掠,似乎是很自然的事,誰人節制?他作為一個漢官,出面制止,要冒著觸犯蒙古將領的風險。但是,他還是毅然出面,勸阻道:“他們都是被脅迫而為,沒有該殺之罪。”笑乃歹不聽,史天澤據理力爭許久,硬是從蒙古軍的刀口下,全活了這萬餘民眾。在伐金中,他的部隊招降老幼十萬餘口,他都加以保護,讓他們自便處所,或使歸鄉里,沒有為難一個人。

此人在史上被人比作郭子儀、曹彬,卻為何被歸為千夫所指的漢奸?

這樣的事,在其長兄史天倪身上也發生過。那是1220年後,史天倪跟隨蒙古太師木華黎平定河北西路,史天倪任權知河北西路兵馬使,史天倪也是斗膽進諫木華黎:“目前,中原大致平定。但是,我軍仍然縱兵劫掠,這不是王者撫人民、伐罪孽的本意。”木華黎遂下令禁止剽掠,俘獲的官吏百姓,一律遣歸家園故里。於是,軍紀嚴明,各地官吏民眾大悅。大軍從真定一路南下,克郉州(邢臺),破滏陽(今磁縣),下相州(河南安陽),佔林州(河南林縣),木華黎一路留下了“仁厚不殺”的名聲,金國歸降者眾。忽必烈在穩定了中原的統治後,又繼續攻南宋。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伯額和史天澤總領大軍20萬自襄陽水陸並進,至鄂州,史天澤因病北還,逝世前上奏世祖:“願天兵渡江,慎勿殺掠。”

他們在出將入相過程中,在減少蒙古野蠻殺戮、保存漢人文化、促進蒙漢融合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又歷來為史家所廣泛稱道。尤其是史天澤是忽必烈推行漢法的主要大臣之一。

此人在史上被人比作郭子儀、曹彬,卻為何被歸為千夫所指的漢奸?

平心而論,史天澤雖生而為漢人,但其實卻自祖上即生於異族金朝的統治之下,他們與當時的多數世侯不同,從未奉仕於金或宋,而在歸附蒙古以後則忠誠不二。而當亂世之中,他們雖知道自己身為中原遺民(當時還沒有漢族之概念),但長期生活於異族統治之下,民族感情自然淡薄,而他們當三國(蒙、金、宋)交兵之時,首先從保全生存和建功立業原則出發,選擇了更加強大的蒙古民族一方,以今觀之,實不能單純以民族感情而是非之。誠如文天祥所云:“樂人之樂者憂人之憂,食人之食者事人之事”,史天澤雖為漢人,但卻從無“樂宋之樂”、“食宋之食”,則徒要求其忠於宋政,可謂苛責於前人。另外,自古兩國交兵,各為其主,史自受蒙古諸帝之恩,即為蒙古謀政劃策,始終如一,而且其行事忠正有道,上有功於朝,下有利於民,亦不失為一忠正之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