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是穀日,談談生活改善了爲何還要提倡珍惜糧食

您若想閱讀更多此類內容,還未關注的請點擊上方的“關注”。

正月初八是穀日,談談生活改善了為何還要提倡珍惜糧食

中國民間傳說正月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順理成章穀日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民間認為,這一天天氣好,則這一年稻穀豐收,不好則年歉。

當然,穀日的習俗並不是說吃煮熟的穀物,而是對寫有穀物名稱的牌位進行膜拜。

正月初八是穀日,談談生活改善了為何還要提倡珍惜糧食

按傳統,穀日節當日,全家人要到田野,大人向小孩子介紹基本農業知識,全家觀看各種越冬作物的長勢。回家後,由孩子親手製作一餐穀物晚餐給全家食用,大人只作必要的指導,而不代替。

這種習俗,蘊涵著重視農業、珍惜糧食的思想。

正月初八是穀日,談談生活改善了為何還要提倡珍惜糧食

借穀日節,談一談厲行節約、珍愛糧食,最合適不過了。

就中國來說,一方面人口眾多、脫貧攻堅任務很艱鉅,但從另一方面看,浪費糧食現象依然嚴重。

我國人均耕地面積1.2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全國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糧食依靠進口。

正月初八是穀日,談談生活改善了為何還要提倡珍惜糧食

中國的糧食現狀是一邊進口、一邊浪費。據中國農業大學調查顯示,全國一年僅餐飲浪費的蛋白質就高達800萬噸,脂肪300萬噸,這相當於2億人一年的口糧。如果加上食堂、家庭的食物浪費,全國每年浪費的食物總量可養活2.5億-3億人。

正月初八是穀日,談談生活改善了為何還要提倡珍惜糧食

從國際上看,近幾十年來,雖然人類在減貧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中國和印度等亞洲國家表現尤為突出,但據聯合國統計,截止2017年6月底,全球仍有7億極端貧困人口,其中一半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1/3在南亞。

正月初八是穀日,談談生活改善了為何還要提倡珍惜糧食

在中國,提倡節約糧食,古已有之。如唐代詩人李紳在《憫農》中寫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正月初八是穀日,談談生活改善了為何還要提倡珍惜糧食

還出現過不少名言警句,如“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飽時省一口,餓時得一斗”等等。

當代中國,更是要求: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正月初八是穀日,談談生活改善了為何還要提倡珍惜糧食

細細思量,的確不能說生活好了,就無所謂浪費。而要把浪費當作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心存節約意識,從點點滴滴做起。比如說做到盛飯要適量,吃多少盛多少,並把碗裡的飯吃乾淨;在餐館用餐時點飯菜要適量,而不應該擺闊氣,若有剩餘的就打包帶回家。

正月初八是穀日,談談生活改善了為何還要提倡珍惜糧食

讓我們從節約一粒米開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反對和克服浪費,珍惜現如今得來不易的美好生活。

歡迎感興趣的讀者關注、評論、分享和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