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漢鐵路為什麼繞過開封走鄭州?

臥龍小吏


這個問題讓開封人糾結了很久

開封和鄭州是一對冤家,在民國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河南省的省會一直是開封。大家不要小看開封了,在五代末年,開封就逐漸成為中原王朝的都城,後來北宋建立,開封被確立為宋室首都,當時的開封人口百萬,經濟發達,各種商旅行業齊聚於此,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北宋滅亡後南宋政權遙尊開封為都城,與之相比臨安只能算是個行在,只是後來元朝建立,開封再也不是國都,開始成為新生的河南省會,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了新中國建立之初

新中國建立後,由於鄭州鐵路交匯,交通方便,1954年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開封改為省直轄市。一條鐵路,決定了一個城市命運,那麼京漢鐵路為什麼繞過開封走鄭州呢?

這個問題有兩種說法,一是德國規劃師考慮開封離黃河太近而且屢經水患,所以才改從鄭州經過。另一種說法是袁世凱為了避免自己的老家周口杯鐵路破壞風水,人為的將鐵路線向西搬遷了一下。為周口的鐵路線向西搬遷,本來該過開封的鐵路也有必要向西搬遷。就這樣,作為省會城市,開封沒有通鐵路,開封段的鐵路搬遷到了鄭州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裡是熊二讀史,一起來讀河南歷史。(本文約800字,閱讀需時3分)

以鐵路為代表的近現代交通體系,對傳統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古城的衰落,新城的崛起,多少世事滄桑,都在隆隆的火車轟鳴中漸行漸遠。

京漢鐵路為什麼繞過開封取道鄭州,要從一個故事講起。

一、一個故事

河南周口有項城市,這個地方清末出了個重要人物——當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

甲午戰後,清政府準備自主修建大清的第一條鐵路——從漢口到北京的盧漢鐵路。

如果從直線距離來看,這條鐵路應該更接近河南當時的府城開封,因此規劃的鐵路施工方案就是從漢口修到周口,再從周口經開封而達北京。

這在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是一條接近直線的最佳線路。

周口在明清時期是水陸交接的重要樞紐,也是河南省一重要市鎮,開封又是省府,如此規劃堪稱完美。

但是袁世凱知道這個方案後,卻不同意經過他老家周口的這個方案。

為什麼袁世凱要反對這個方案呢?

因為當時的義和團運動,就是沿著鐵路所到之處,焚燬教堂,造成動亂,因此袁世凱就覺得鐵路會給安靜的社會帶來很多動盪因素,故而不想讓京漢鐵路經過自己的老家周口。所以他決定將經過開封這一段往西遷,就到了現在鄭州的位置。


京漢鐵路全圖,可見河南段的向西彎曲

二、真實的歷史是這樣嗎?

《清史稿 交通志》記載了張之洞設計京漢鐵路路線時的諸多考慮因素,在當時的技術和資金條件下,鐵路越過黃河的大橋是一個非常緊要的環節。

在開封段處的黃河,土質沙松,地上河發育,清代就屢出險工,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在黃河時常氾濫的時候,要保證開封附近黃河段安瀾尚需要用心,何況在其上修築鐵路了。在當時的技術和資金限制下,只能選擇在開封上游擇地修建跨河大橋,在鄭州花園口地質條件適宜建橋,因此京漢鐵路就選擇在鄭州過河。


施工中的京漢鐵路黃河鐵橋

這才是京漢鐵路繞過開封走鄭州的主要原因。

就因為京漢鐵路在這裡的一轉彎,開封和周口兩地失去了鐵路帶來的交通優勢,逐漸在之後的歷史中衰落下來,而鄭州和漯河則依靠鐵路優勢實現反超。

高鐵樞紐鄭州


歷史寶藏


真實的情況:

盧漢鐵路經過黃河這段是由當時的晚清重臣張之洞提出建設並進行設計的,在《清史稿.交通志》中也有明確的記載,原文如下:

“德濟一路,黃河岸闊沙松,工費太鉅。臣以為宜自京城外之盧溝橋起,經河南達於湖北漢口鎮。豫、鄂居天下之腹,中原綰轂,胥出其塗。鐵路取道,宜自保定、正定、磁州,歷彰、衛、懷等府,北岸在清化鎮以南,南岸在滎澤口以上,擇黃河上游灘窄岸堅經流不改之處,作橋以渡河,則三晉之轍下於井陘,關隴之驂交於洛口,西北聲息刻期可通。自河以南,則由鄭、許、信陽驛路以抵漢口,東引淮、吳,南通湘、蜀。語其便利,約有數事。內處腹地,不近海口,無引敵之慮,利一……”

通過這段記載我們就能看到,張之洞認為當時盧漢鐵路如果經過開封一帶,那裡的黃河太寬,並且黃沙較多鬆軟,費時費力費錢,而鄭州一帶的黃河岸邊更為堅固,河面也窄,更便於架設黃河鐵路橋。

不僅如此,張之洞還具體闡述了經鄭州、許昌、信陽一線的好處,意思便是向東能夠通過河流溝通安徽、江蘇一帶,並且河南為中原腹地,修在這裡遠離海洋,不會受到敵人的侵擾等等。

因此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京漢鐵路繞過開封經過鄭州,最大的原因還是開封一帶的黃河不適合架橋,並且也有一部分戰略上的考慮,這說明盧漢鐵路的修建在當時就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總之,京漢鐵路繞道鄭州最可信的說法的為了設計的需要,方便修建,至於袁世凱的干預,故意西移到現在的許昌、漯河一線,則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而已。

我是河南這些事兒,持續更新更多河南本地問答,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謝謝!

河南這些事兒


其實是為了繞過周口,而改道西路,當初修鐵路就是為了打仗,袁世凱得知後便命人改道,因為周口項城王明口袁寨是袁世凱的老家,幼年時在此生活,母親葬於此處,因為袁世凱母親出身卑微,所以袁世凱的童年充滿了陰影,處於對母親的思念,也是對祖先的尊重,更是對老家人的保護,為了避免周口被捲入戰爭,特此改道鐵路,用以保護周口!袁世凱對周口充滿了故鄉的思念!

為此,改道鄭州漯河,本來想保護家鄉,出於好意,後來鐵路飛速發展,鄭州成為省會城市,交通發達,鐵路線直達全國各地,漯河也有一個不知名的小鎮變成了著名的食品加工城市,而周口因為鐵路欠發達,仍有多縣屬於貧困地區。

十三五以來,國家重視中部城市發展,先後規劃了鐵路,航運,高鐵,機場等交通線路,未來的周口,將是有航路空出行方式,將加快發展經濟,未來騰飛指日可待!


豫到小輝


開封從一開始就沒進入選項內,京漢鐵路從修建計劃之初就沒打算走開封,最早考慮的選項只有鄭州和洛陽兩個地方。

京漢鐵路在當時的名字叫盧漢鐵路,是從北京的盧溝橋到武漢漢口之間的鐵路,修建工作是由張之洞進行籌辦的。

這條鐵路在河南境內是需要跨越黃河的。開封在當時的地位當時在河南省內雖然很高,鄭州在當時只是一個小小的縣城,是遠遠不能跟開封城相提並論的,但是開封卻不是一個能修黃河橋的地方。

黃河在開封境內是地上河,是條懸河。就是說河裡的積沙非常嚴重,河床的高度遠比地面要高,當時黃河的河床甚至比開封城內的鐵塔還高,所以歷年黃河的水患非常嚴重,歷史上開封曾經發生過多次黃河決堤事件。

這個情況下開封根本就不具備修鐵路橋的條件,就不說修好了安全隱患有多大,按照當時的技術條件也很難修起來,所以當時大家根本就沒考慮過讓鐵路走開封。

按照當時勘察的結果,選定了兩個地方,一個是鄭州,一個是洛陽。

最後張之洞結果一番考慮,發現鄭州“前臨洧川,後枕大河,近連滎播,遠仰嵩高”,而且旁邊也有土質堅硬的邙山,地理優勢非常的明顯,所以就拍板選定了鄭州。

也正是因為這個決定,當時還是鄭縣的鄭州被提升為直隸州,也就是當時的省轄市,還將旁邊的幾個縣都併入鄭州。

後來鄭州也正是憑著這條中國最早的鐵路,實現了飛躍,從一個小縣城,一步步的取代了開封,成為了省會。


漂浮菌


袁世凱不願意鐵路走自己老家



李166210356


單純地質因素。

黃河開封段是高於地面的懸河,號稱”銅頭鐵尾豆腐腰“,開封不幸處於腰上。全是沙質土地,歷史開口N多次。清廷當時好不容易修了一條鐵路,總不能在汛期提心吊膽使用。一旦遇到洪水堤岸崩潰,一瀉千里,南北交通就會即刻阻斷。而現在所經的位置鄭州邙山,因地質是石頭硬底,史上從無決口。京漢鐵路雖向西繞個小彎,倒絕了黃河潰堤的心腹之患。

民國北伐時期,張學良曾對追擊的白崇禧說:黃河鐵路橋咱們都別炸斷,國家修個橋不容易。


雪花炭鋼


《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表明,在那時的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盧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建橋投資大,建成後的風險也非常大。在當時的技術和資金限制下,只能選擇在開封上游擇地修建跨河大橋,在鄭州花園口地質條件適宜建橋,因此,張之洞設計的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鄭州經過,從而成就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振興。黃河成就了鄭州,黃河拋棄了開封。


大風起兮偶飛揚


看一下這個圖就知道了:

1、邙山以東,河南省內沿黃河再無山。

2、黃河在此無懸河

3、此處黃河流向為東北向。



琴溪湖畔


因為當時的技術修不了開封黃河大橋,改道黃河上游的鄭縣過黃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