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洛陽開封兩大古都,為什麼還把省會定在鄭州?

841574844


開封處於黃泛區,歷史上經常黃河氾濫淹城,形成了城摞城的奇觀。安全性不說,地下文物這麼多,也不適合大規模建設。

洛陽四周都是山,平原面積太小,容量不足。

鄭州處於隴海路和京廣路兩條鐵路動脈交叉口,交通方便。而且北面有邙山,不用擔心黃河決口的問題。腹地比較廣。


天一論市


首先說一下,河南的古都真不值錢。俗說說: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的古都多了去了,除了開封和洛陽,許昌、安陽,包括鄭州本身也是古都啊,連三門峽都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呢!

然後說下把省會定在鄭州的事兒。很多人說開封地勢低,洛陽文物多,不適合大修土木!我覺得有點兒說不過去!如果是這樣,那西安的文物就不多了?北京的文物就不多了?頂多是造價貴了點,但如果確定省會,這都不是事兒。

其實我覺得這問題也沒那麼麻煩,什麼朝代定哪個地方為古都,和什麼時候定哪個地方為省會是一個道理,那就是拋去文化啊、傳承啊、地質啊等等原因外,一個較大的原因:方便嘛!

古代設立“省會”時,基本上都喜歡因河而興,民國時期工業化起來了,都喜歡因鐵路而興。比如哈爾濱取代了齊齊哈爾,長春取代了吉林,都是因為中東鐵路取代松花江水運的緣故。石家莊和鄭州的興起也都是因為地處鐵路樞紐,並且加上開頭也說了,河南不缺古都,既然鄭州方便,為何不設鄭州為省會呢?

再說了,國家有國家的計劃,省會也有省會的想法,鄭州發展經濟,開封發展旅遊,洛陽發展重工業,都離得這麼近,相互互補,有什麼不好的呢?

當然了,我就一介平民,這想法也就瞎說說,具體的原因,那還是人家高層想的周到!


第一節歷史課


鄭州與洛陽、開封兩大古都相比,其所處交通區位更佔優勢,地理位置上雖不在河南的中心部位,但卻處於洛陽和開封兩地中間。更為重要的是,鄭州鐵路樞紐中心,有中國鐵路心臟之稱。

一個城市要快速發展,沒有一個四通八達的良好交通基礎,是不行的,對這個城市的發展,將是一個嚴重製約。故而,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省會遷出開封時,曾有遷往洛陽的打算,但當時洛陽的交通區位相對鄭州而言,是一個嚴重不足。

一個城市的發展,不單純是考慮文化層面的東西,而是一個多層面、深層次的綜合基礎的考量,這方面,交通區位及交通基礎尤為重要。所以,經當時省政府有關部門的綜合評定,省會依然選擇了落戶鄭州。這是政府對鄭州的垂青,更是全體河南人民對鄭州的啟盼。實事證明,鄭州,沒有辜負省政府及全體人民所寄託的重望。

經過改舉開放三十年的快速發展,鄭州現已建成了高速、高鐵等米字型交通框架,外加中原航空港,建成了立體式的交通大通道,更突顯了鄭州交通區位的優勢,不但在河南,就是在全國,其交通樞紐的地位也非常突顯,不但作為省會城市已無可挑剔,更為將來國家中心城市的建成和發展,墊定了堅實的交通基石。


唯我獨尊53723407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開封和洛陽,確實是河南的古都了。

洛陽是關中盆地作為政治中心,自然向東擴展的第一站。

所以洛陽在古代有副都之稱,西周建都西安,東周建都洛陽。西漢建都西安,東漢又是洛陽。直到唐代,洛陽都是大唐皇帝在關中吃不飽飯的時候,首選的就食之地。

而開封是中國東西南北之中的一個好位置,並且在唐宋之時有便捷的水運,這樣就可以把南方的物資通過運河運到汴京。

但是開封有兩個缺點是無法克服的。

一是無險可守,位於大河沖積平原之上,雖然交通是便利了,但是一旦有戰事,就只能靠城牆了。

另一個就是開封頭上的那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黃河。

黃河是開封一個最大的隱患,開封北邊的黃河,有黑岡口,銅瓦廂等處,都是險工,搞不好就沖毀大堤,要知道開封可是地上河,一旦決口,則覆水難收,開封城裡的人只能游泳捉魚了。

所以近代之後的京漢鐵路選址之時,避開了明清一直是河南省會的開封,選到了鄭州,當時還是鄭縣,一個小鎮,有了鐵路,設了火車站。之後的隴海鐵路,縱貫東西,也進過鄭州,這個小鎮就這樣飛速發展起來。

建國後一開始,河南省會還是在開封呢,之後全省代表來開封開會,都覺得不太方便,要先坐車到鄭州,再轉車到開封。

於是就有聰明人說了,為什麼不直接在鄭州開會呢?

於是大家就建議辦公地點挪到鄭州,政治中心遷移,也意味著省會的遷徙。

由此可知,古代選省會,有古代的標準,就是水路這些。

而現代人選省會,當然是按照現代便捷的交通方式,如鐵路這些。

其實鄭州不是惟一的一個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代替保定,合肥等等,都是這樣。畢竟火車牛叉,能拉來城市啊,別的交通方式拉一個試試。


更多河南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從長遠發展來看,洛陽開封並不適合作為省會

鄭州只所謂被定位省會,當時是考慮到很多的因素。

首先來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鄭州的經濟發展一直都處於河南的前列,世界五百強企業鄭州有好幾個,不僅如此鄭州的各項基礎設施都是河南省內排前列,開封和洛陽的經濟實力沒有鄭州強。要說省會定位,開封還不如洛陽,畢竟諸多原因放在哪兒。

鄭州的交通在河南省內可以算得上最好的了 ,鄭州是隴海蘭新線和京廣鐵路的交匯處,鄭州站還是國內重要的大型客站,鄭州的交通在幾十年前就是省內最好的,而開封這幾年才開始有高鐵站,洛陽的話山太多,交通不好發展。

建設的目標不一樣,鄭州建設的目標是區域一線城市,而洛陽,開封的目標是二線城市。鄭州是歷史城市,八大古都之一,雖然洛陽開封之前也是古都,但是鄭州的歷史感相對也比較不錯。

地理位置不同,鄭州位於平原,洛陽周圍閃躲,交通發展不太好,但是近幾年改善了很多,開封的話在黃河附近,在古代有過發大水的例子,所以選址在鄭州合適點。

在一個就說一下城市的服務裡,鄭州面向全國服務,有時是鄭大一附院,這個醫院在國內都是很有名的,再看開封和洛陽服務的地方僅僅是市內或者省內。

加上相關的重視,中原一體化的深化,鄭州已經作為領頭羊再帶動中原地區經濟的發展。


笑搞


首先地理位置是非常重要的,開封地勢太低,常發生水源滲漏事故,不利於城市建設。

其次,鄭州作為中部交通要道,承接四通八達作用,尤其是處於中原城市群最中央。


第三個原因,可能是出於保護文物的需要。畢竟開封和洛陽作為古都,地下文物太多。


思想萃取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ea20003538d9624567b\

中華第一古都長安


所有省會的坐落基本都是基於經濟發展情況,河南的省會也不例外。但是,基於對省會的理解,大多省會除了經濟發展迅速,經濟實力雄厚以外,還會具有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但是,這個只是作為省會的加分項,並不一定是省會的決定項。所以,河南省會的坐落也就是因故位於鄭州。鄭州具有極佳的地理優勢,就像石家莊一樣,因為當年是中國最大的鐵路交叉口,又是南北東西公路的交叉點,是一個極大的交通樞紐,所以,相對於開封來說具有極佳地理優勢,而且,從地理位置來看,開封具有水患威脅。

雖然,開封的歷史極為悠久,在歷史上也多次定為京都,比如春秋時,鄭莊公(前743~前701)為拓展中原,在朱仙鎮附近築啟封城,漢初為避文帝劉啟諱改名“開封”。開封現址春秋時為“儀邑”,戰國時為“大梁”,魏惠王六年(前364)成魏國都城。東魏天平元年(534)設為“梁州”,北周改名“汴州”。通濟渠開通後汴州地位日顯,唐延和元年(712)開封併入汴州城。唐末朱溫建立後梁政權,升汴州為開封府,
成為洛陽的陪都,後晉、後漢、後周、北宋相繼建都開封。貞祐二年(1214),金宣宗受蒙古逼迫將都城從中都(北京)遷到開封。元朝在全國設11個行省,開封成為河南江北行省省會。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開封為“北京”作為陪都,洪武十一年(1378)撤銷。此後一直到民國為止,開封始終為河南省會(1938年日軍佔領開封后省會西遷除外),1954年10月被鄭州取代。在接下來的發展中,鄭州的交通運輸的樞紐作用極為顯著,所以,一直髮展的極為繁榮,作為省會也是天時地利的綜合。


劇神奇的小劇人



河南地處中原,地理位置優越,在中華五千年曆史中,有鄭州,開封,洛陽和安陽被列為八大古都之四,其中開封和洛陽更是歷史上建都最多的地方,但由此將開封和洛陽選為省會未免有失偏頗。原因如下:

從當時的年代來看,1954年10月,正式批准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當時考慮主要由於三個方面。


一是1906年京漢鐵路的建成,極大的拉動了當時還是鄭縣的發展,同一時期,隴海鐵路開始施工,其中第一階段就是開封到洛陽這一段,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從目前鄭州的發展,也確實得益於水陸空交通網絡的發達。


二是黃河的改道。抗日戰爭時期,為了遲滯當時日軍的進攻,進而炸開了黃河大堤以水代兵,導致開封和洛陽的區位優勢不復存在。


三是地理位置優勢。鄭州基本處於河南的中心,鄭州利用交通優勢的發展能夠較好的輻射到周邊的市縣,從而帶動整個省的經濟發展。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鄭州在河南省乃至全國的重要地理位置和交通樞紐決定,遷至鄭州是歷史的必然!


一拍成名


九曲黃河沿著華北平原肆無忌憚地滾滾東流,沖刷著古老的大地。有一座小城,偏安一隅,隨遇而安。兩千七百年來,她就這樣品著菊花茶,喝著大碗酒,躺在藤椅上,背靠一條黃河,腳踏八個王朝。閒看庭前花開花落,笑觀天上雲捲雲舒。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座城。她就這樣享受著榮華富貴,享受著熙熙攘攘。從夏王朝都城老丘,到戰國時魏國都城大梁,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一直到北宋都城----東京。她將四千多年八朝古都的容顏,變幻成城摞城的奇觀,刻在斑駁的城牆上,倒映在曾經血流的護城河。

一部《東京夢華錄》為我們記錄了北宋東京的繁華:二十里都城,綿延不絕,東京城內,百萬人眾,萬國商賈,接踵而至,茶坊酒肆,亭臺樓閣,夜市早市,人聲鼎沸,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太平盛世。

在這種榮耀下,在這種富足中,她醉了,醉倒在八方朝賀,醉倒在貌似和睦的遼闊邊疆。歷史的變遷是需要勇敢者去挑戰的,中華民族的歷史也是一部朝代變更史。落後就要捱打,歷史的車輪一直浩浩前行,無情地碾壓任何阻擋者。

那一年,北方金兵的鐵蹄兵臨城下,炮聲隆隆,城內殺聲一片,震驚了皇上,嚇癱了宮女,摔碎了鈞瓷,打翻了美酒。瘋狂的燒殺搶掠之外,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三千餘人被擄走,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

四月的中原鶯歌燕舞轉眼變成人間煉獄。北上之路是漫長的,是痛心的,他們忍受著羞辱和鞭撻,宋徽宗含淚寫下《在北題壁》: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無南雁飛。國破家亡的憤怒被岳飛寫進了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南宋的統治者,開始了流亡,最終選擇了杭州,選擇了魚米之鄉的江南,選擇了煙雨朦朧的西湖。他們忘記了祖輩的恥辱,忘記了山河破碎,開始苟且偷生,開始得過且過。南宋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無能的皇上就這樣拋棄了百萬臣民,拋棄了半壁江山,把富甲世界的東京城丟了,丟在了龍庭大殿的臺階下,丟在了楊家湖的波光裡,丟在了城牆外,丟在了古道邊,丟在了黃河滾滾的波濤,丟在了北方肅殺的寒冬。之後的若干年,南宋被鐵木真的蒙古騎兵所滅。就像當年北宋滅掉南唐一樣。歷史何曾地相似,南宋的小主們哭了,猶如南唐後主低聲吟唱“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就這樣,斗轉星移,滄海桑田,時代的火車轟鳴前行,開封被重重地甩在了後面。先是京九鐵路大動脈繞過開封,第一次失去了發展的機會;接著,省會也被隔壁的鄭州搶走。她呵呵一笑,拿走吧,無所謂。國都都丟了,還在乎曲曲一個省會!我們應該慶幸當年的省會遷鄭,讓開封遠離大都市的喧囂,遠離人世間的紛繁蕪雜。讓她可以靜下心來好好梳妝打扮,讓她在現在的俗世中還綻放出自己的一朵嬌媚和芬芳。就像後院的菊花一樣,在初冬季節,唯一的一抹彩色,與秋霜對抗,笑傲百花。

十三朝古都西安一直炫耀著大秦帝國的縱橫捭闔,九朝古都洛陽依然展示著大唐盛世的富甲天下,五朝帝都北京至今仍在續寫著千秋霸業,而作為八朝古都的開封顯的如此的低調和靜謐,她就像一位江南女子,靜坐亭臺,遠眺湖水,托腮凝思。纖纖碎步,摺扇掩容,淡淡一笑,動情一生。

每逢節假日,外地遊客潮水般湧入這座千年古都,人們在尋找著逝去的歷史,在這座古城體會著別樣的精彩:登上龍亭寶殿,望一眼當年北宋的壯觀;泛舟大宋御河,感受著皇族龍舟的氣魄;萬歲山公園每天都在上演著無數次的攻城廝殺,清明上河園晚上依然歌舞昇平。鼓樓夜市,西司夜市,武夷夜市,小宋城,人滿為患,一座難求。遊客們只能從吃喝玩樂體會著這座城市,感受著她曾有的過去。但是他們不知道老開封在哪裡!

真正的古韻古城是古老的,不是人為製造的。它印染在龍亭破舊的碑亭,包公祠鏽跡斑斑的鐵鍘;它鐫刻在開封城牆的每一塊石磚上,流淌在古城河的漣漪裡;它在千年鐵塔的基座下,依附在相國寺的垂柳邊;它在雙龍巷的衚衕口,等候在黃河邊的古道旁;它在白髮老人的柺杖上,燃燒在鐵匠鋪熊熊的火光裡;它在汴繡女的針孔裡,它在官瓷的鋥亮中。

歷史的痕跡總會在社會中留下很多,它在一代代人心中滿滿留著醇厚的記憶。老開封人一直過著優哉遊哉的愜意人生,早上起來,掂起鳥籠,一碗豆腐腦,中午一碗羊肉湯,晚上花生毛豆加啤酒,約上三五好友,侃侃而談。暮春的午後,三五一群,圍坐在棋攤前,斜靠在城牆下,就這樣坐著,曬著,睡著,眼睛眯著,任它菸捲燃盡,任它車水馬龍,這和他們毫無關係,老開封還在繼續回味著皇城腳下的東京汴梁,夢著他們的大宋王朝。

千年一夢,夢到天荒地老;夢醒之後,遺老遺少們,寒暄告別,伴著亙古不變的明月,斜披著大衣,後面跟著忠實的黃狗,走向一個個衚衕小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