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的武器裝備是怎樣的?

小不點9361625172791


太平軍誕生於19世紀中葉,這時的中國兵器正處於火器與冷兵器並用時代的末期和向火器時代過渡的前夜。


金田起義時,太平軍使用的基本上是冷兵器,只有少量的舊式火器。佔領南京之後,通過從清軍手中繳獲以及向外國人購買的方式,太平軍擁有了大量的舊式火器和洋槍洋炮,其武器裝備不亞於同時期的清軍。


太平軍起義初期的武器

洪秀全、馮雲山在廣西醞釀起義時,就開始準備武器。傳說在桂平金田村韋昌輝家中開設有12座鍊鐵爐,偷偷打造武器。當時的武器主要以刀、矛為主,還有鏢、鉤鐮、三齒耙等。守城時也採用滾木、擂石。


太平軍前期主要使用舊式火器。


太平軍佔領嶽州(今岳陽)後,繳獲了大量的大炮火藥,內有清初吳三桂部遺留的大批軍械炮位。在直搗南京的勝利進軍中,一路繳獲清軍的武器裝備極多。定都天京後,又分別攻克揚州、鎮江,再次繳獲大量軍火。


這時期太平軍的武器裝備主要有:


槍。主要是鳥槍和抬槍。

鳥槍,前裝藥、滑膛、火繩槍機。全槍長1.3-2米,槍重2-4公斤,射程150-300米。每發射一次,要經過裝發射藥等一系列繁雜的動作,發射速度很慢。

鳥銃

抬槍。實際上是重型鳥槍。長約1丈左右,重30多斤。通常由2人操作,發射時一人扛槍於肩,一人瞄準扣機發射。

抬槍

炮。即舊式滑膛炮。在廣西時,太平軍已掌握了鑄造火炮的技術,曾鑄過500-800斤重的銅炮和鐵炮,炮身上鑄有“太平左右軍”、“前軍先鋒炮”等銘文。定都天京後,開始大量鑄造銅、鐵炮。炮身前細後粗,後部左右兩側有炮耳,後部有藥室、火門,與當時清軍所鑄火炮的性能大致相當。




先鋒包。清軍稱火彈,即火藥包。是一種近距離攻擊火器,常用於守城。


火箭。將火藥包成球狀或圓筒狀,縛於靠近箭鏃的箭桿上。使用時點燃後射向目標,以引起燃燒。太平軍和清軍都曾使用過。


花筒。即噴筒,也稱火筒,是以噴射火焰,燒殺敵軍人馬和糧草的管形噴射火器。創制於宋代,盛行於明代。一般以毛竹為筒,外用麻繩纏緊,尾部裝有手柄,按填藥不同,有飛天噴筒、滿天噴筒、毒龍神火噴筒,分別用於水戰、守城和攻城。太平軍曾用於進攻湘軍水師。

地雷。這個大家都應知道。用石,陶、鐵為器皿,裝填火藥,埋入地下,踏、絆、拉、點等發火裝置。據清軍奏報,太平軍於廣西桂平牛排嶺附近暗埋地雷,踏上就爆炸,死傷多人,當即下令速速返回。

到了中後期,太平軍逐漸從外國軍隊中繳獲及從國外購買大量的洋槍洋炮。


太平軍從外國商人處購買的第一批大宗軍火交易發生於1853年。此後,各國軍火商紛至沓來,爭相販運軍火給太平軍。致使天京成為太平天國境內的軍火貿易中心。


1860年,李秀成東取蘇、常等地後,由於該地區較天京距上海更近,且水網密佈,極利於軍火走私。此外,由於裝備了洋槍洋炮的湘軍、淮軍的直接參加,以及華爾洋槍隊及英法侵略軍的介入,使太平軍對西方軍火器械的需求更加迫切,且數額非常巨大,故李秀成的駐地蘇州,很快成為太平天國境內新的軍火貿易中心。


太平軍對西方軍火器械往往不惜重金購買,使這種交易不但能堅持下去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就連“常勝軍”頭目戈登,也向太平軍販賣過軍火。1862年英國駐華公使在給英國政府的報告中寫道:一年間,有三千尊口徑不同的炮在新加坡成交,上海一家洋行在一個月內就供給太平軍795門炮、11000磅彈藥;香港和通商口岸的洋行公開地做槍炮生意。當時,太平軍購買洋槍洋炮的規模是很大的。


太平軍使用的洋槍洋炮的另一來源是從湘手中繳獲。據不完全統計,1854-1856年間,曾國藩先後從國外購置的洋炮就有1800多門,這些洋炮在作戰中往往被太平軍所繳獲。

太平軍後期的武器裝備情況基本和清軍實力相仿。《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中說太平軍的武器裝備:少數騎兵執土耳其式彎刀,一般是雙柄式,刀口厚而闊;使用火器則是輕便的火繩槍,也有歐式的滑膛槍、手槍。二等士兵通常是4人抬著一門抬炮,開放時置於三腳架口。長矛隊僅執頂端裝有鐵尖的長竹竿。來自北方的士兵執有韃靼人的弓箭,他們使用這種武器射擊較之使用抬炮和火繩槍要準確得多。


太平天國時期,清軍使用的兵器也很簡陋,在質上太平軍基本與清軍處於同一水平。在前期,由於太平軍初起,在武器數量上不如清軍充裕,到了中後期,由於太平軍通過自造、繳獲和向洋人購買,武器裝備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無論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不亞於清軍(包括湘軍),只是稍遜於洋槍隊和淮軍。


參考文獻:

1.張英傑,《太平軍武器裝備初探》,《陰山學刊》,2000年6月。

2.張一文,《太平軍所使用的兵器》,《軍事歷史》,1997年第一期。

3.管仕福,唐林生,《太平軍武器裝備初探》,《衡陽師專學報》,1992年第2期。


歷史研習社


我是軍林縱橫!

太平軍即太平天國軍隊的簡稱,特指從1851洪秀全起兵,到1864年天京陷落期間,太平天國領導下的農民軍隊。早期的太平軍,軍紀嚴明,戰鬥力極強,使清政府正規軍望風披靡。這可能是個“死衚衕”,農民起義,只要規模搞得比較大,在早期都是軍紀嚴明、團結一致、所向披靡。但是後期呢?一樣!

天京事變以後,曾經的信仰被無情的內訌所破壞,一大批中堅骨幹力量死於內鬥,紀律開始急劇敗壞,統治階層貪圖享樂,有沒有人才的快速補充,戰鬥力大不如前,加之太平軍的信仰並不為世俗所容納,最後為曾國藩領導的湘軍及外國勢力所剿殺。

而從太平軍的武器裝備看,其實與對手沒有什麼代差,應該說都差不太多,基本延續了當時中國封建社會落後的冷兵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唱的是主角。鳥槍、抬搶等舊式火器其實在戰場上殺傷力並不是很大,加之規模有限只是輔助。後來,在江南一帶因為接觸洋人較多,陸續購置有少量洋槍、洋炮等新式火器。

話說回來,太平軍對裝備決非不重視,而是始終處於“孤立”狀態。太平軍就對過往的英國艦船表示:“如有大炮、火藥、米糧,可來銷售。”但是呢,西方列強紛紛宣佈“中立”政策,除了鴉片啥也不賣給太平軍。

太平軍很大的問題就是,裝備不制式,也難以統一,比如水營的戰船以民船為主,制式不一,設備陳舊。後來還繳獲過對手少量火輪、炮艇,其實後勤裝備跟不上,全靠蠻打蠻拼怎麼打得過強大的對手呢?

最想說的就是,幾十年的太平天國運動終於掏空了滿清王朝的元氣,軍閥割據就此埋下隱患,直接導致後來的任由洋人宰割,甚至於險些亡國滅種!


軍林縱橫


前期太平軍的武器裝備很簡陋。

金田起義時各地會眾除自備武器外曾在金田村韋昌輝家後開爐造兵器和土炮,為了掩人耳目挖了池塘,蓄鵝,用鵝的叫聲掩蓋打鐵聲,建國後曾在鵝塘中出土大量鐵渣,表明這個傳說屬實,這類兵器當然是傳統的刀矛和土炮,比較特別一些的兵器包括藤牌和長竹針(用長達數丈的整根毛竹附上矛尖,戰時讓幾名強壯士兵扛著衝陣),這些特殊兵器大多是本地區會黨或少數民族武裝以前慣用而流傳下來的。起兵後也繳獲清軍武器使用,比較重視的是火藥,在永安突圍時火藥耗盡,幸虧先鋒羅大綱攻破清軍古蘇衝大營繳獲許多火藥,才讓太平軍得以充實裝備,取得幾天後著名的大峒殲滅戰大捷。

早期太平軍武器裝備的缺點,一是不夠制式化,尤其火器參差不齊,二是槍炮不多,炮的數量質量都不如清軍,加上火藥不足且質量差,三是後勤跟不上,在一個地方呆久了,打仗時炮火稀稀落落,甚至用銅錢、卵石和蘿蔔當炮彈充數,用“竹軍裝”(竹槍)代替鐵兵器,四是軍隊中技術骨幹少,幾千人上萬人的一路人馬中,善用火器的往往不過十幾個或幾十個人。

佔領天京後裝備有所改善,陸軍開始編制馬隊,裝備更多火器(《行軍總要》說甲寅四年即1854年時,一個25人的最基本單位“兩”,可以裝備長隆(抬槍)兩支,小槍(鳥槍)五杆,也就是說25人中有9人專門使用火器(抬槍是兩個人用的),比對面清軍雖有差距但已經縮小,一些地方還裝備了改進的自制武器,比如天京朝陽門上自制的九子炮。水軍裝備了經過改裝整修的民船、部分繳獲的清軍戰船,以及自制的戰船(如在半壁山和湖口、天京江面都用過江防水簲,在救援鎮江時用過自制的龜船,在天京附近和清軍紅單船作戰用過自制的八槳快船),還特意配備了裝備洋炮的火力船,這種船懸掛專門的白洋呢戰旗(太平天國水師其它戰船使用五色或三色戰旗)以資區別。但這些裝備同樣缺乏制式化,繳獲的裝備不能穩定供應,自制裝備質量參差,且難以確保穩定生產,效果大打折扣。

後期太平軍的裝備改善明顯,最突出的是洋槍洋炮數量大增,天京城守軍裝備了大量洋槍,雨花臺之役李秀成大軍猛攻曾國荃大營時曾彙集各路援軍的洋槍數千杆密集使用,蘇州之役時他的精銳衛隊三千人全部裝備洋槍,而他的大將陳炳文投降時麾下有6000洋槍隊,令湘軍大將鮑超垂涎三尺,直到天京城被攻破後很多天,還有幸存的太平軍將士藏身高房,居高臨下用洋槍狙擊清軍。通過繳獲、收買和洋人投奔時帶來,太平軍裝備了一些新式西洋開花炮、武裝輪船(如著名的高橋號和飛而復來號戰輪),在蘇州還自制了裝備洋炮的人力輪槳船。直到天京陷落後大半年,南方餘部李世賢等人還委派侯裕田等秘密在香港設立採購點,為駐守在漳州一帶的太平軍餘部採購洋槍洋炮和彈藥,外國冒險家如白齊文等也試圖通過水路向太平軍贈送或走私軍火。

但不論前期或後期,太平軍武器最突出的問題,一是來路不正規,裝備龐雜,質量參差不齊。英國艦長吳士禮訪問天京時檢查過太平軍通過走私獲得的一些洋槍,發現它們質量低劣,“很多一開槍就可能炸膛”、“對使用者的危險可能比對敵人的危險更大”;二是供應來源不穩定,走私者囤貨居奇,漫天要價,提供的又未必是管用的武器;三是輕武器多,重武器少,能攻城的武器更少;四是缺乏穩定可靠的硫磺來源,火藥配方中硝石、木炭成分高而硫磺成分低,這樣的火藥爆炸、燃燒能力尚可,但射程不足,穿透力不夠。後期淮軍和常勝軍裝備25磅甚至更重的野戰炮,還有艦炮配合,而太平軍主要炮火是兩磅炮,即便同樣是25磅炮淮軍、常勝軍因火藥質量穩定、配方合理,射程和穿透力也要遠得多,結果淮軍、常勝軍常常把炮陣地設在太平軍火炮射程之外,用自己的遠程炮慢慢轟平太平軍堡壘,驅逐守軍然後進佔,太平軍無可奈何。後期太平軍各地割據,城自為戰,即使配合作戰的友軍也各管各的後勤,導致武器彈藥供應問題更大,經常打到一半就因為缺乏彈藥不得不收兵,且因為土法上馬,缺乏制式化概念,即便同樣是土炮,太平軍方面的質量也不如清方很遠。正因為這些致命的缺陷,後期太平軍不但在武器效能上比不過下游的常勝軍和淮軍,甚至也比不過洋槍洋炮數量很少、公認裝備落後,外表看上去比太平軍還“土氣”,但裝備制式化,後勤源源供應保證不竭的曾國荃部湘軍。

說到火藥缺少硫磺導致射程不足的問題,實際上在前期就有,金田起義時太平軍用老牆磚熬製 的方法能得到土硝,但硫磺則除了繳獲和走私外得不到任何補充。掃北軍是太平軍最精銳的部隊,裝備也最好,但同樣缺少硫磺,掃北軍三位主將之一的平胡侯吉文元在阜城和清軍一名將領(據清方檔案叫金文升。八旗藍翎驍騎校)比試槍法,兩人同時開槍,但吉文元的槍“磺少力弱”,結果對方子彈先到,導致他被擊中,重傷不治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