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發動戰爭,不迫害猶太人,希特勒會不會名垂青史?

毫無疑問,希特勒的影響幾乎完全惡毒有害,他的主要作用是使大約三千五百萬人喪失了性命。但是如果假設希特勒沒有發動世界大戰,沒有迫害猶太人,希特勒會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領導人呢?

如果不發動戰爭,不迫害猶太人,希特勒會不會名垂青史?

一戰後的德國經濟凋敝,為了發展經濟,上臺後的希特勒帶領德國制定了經濟發展計劃,大力發展經濟,增加就業,提高社會福利。經過兩個四年計劃的發展,經濟基本得到了復甦:1933年國民生產總值(以1928年價格計算)約為737億帝國馬克。

如果不發動戰爭,不迫害猶太人,希特勒會不會名垂青史?

首先,納粹德國將追求農業的自給自足作為戰爭與延續和平的目標。為解決糧食問題出臺多項優惠政策,實行農業組織的一體化,制止農業人口外流,推行農業義務勞動制度。通過一系列措施,納粹政府基本遏止了德國農業形勢的進一步惡化,使德國的農業生產趨於穩定並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如果不發動戰爭,不迫害猶太人,希特勒會不會名垂青史?

在外貿方面,當時的德國,並不存在國家對外貿的壟斷,除了某些產品(特別是穀物)以外,對外貿易一般由私人資本經營。納粹德國對外貿易的重點是戰略物資的進口。為了保證進口,政府又大量提供補助金和提倡對外傾銷政策,以使進出口平衡。從1935年起,德國的外貿連續三年出超。德國的國外投資在1938年僅為6.76億美元,在二戰將近結束時德國的國外資本約為62億美元。1937年,德國在中國的投資達1.37億美元。

如果不發動戰爭,不迫害猶太人,希特勒會不會名垂青史?

在就業方面,通過擴大財政支出解決就業問題,限制已婚婦女就業,鼓勵婦女回家專營家務,大搞基礎設施建設(民用和國防工程),包括修建高速公路、飛機場、兵營、齊格菲防線,甚至成就了後來享譽世界的汽車品牌大眾汽車等;此外,黨和國家的官僚機構還大幅擴招公務員。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從蕭條到經濟繁榮的過渡不是通過通貨膨脹實現的,它的工資與價格完全穩定。1933年1月,希特勒上任帝國總理的時候,德國有六百萬失業人員,兩年後,失業人數降至了四百萬,到了1936年就基本實現了充分就業,甚至出現了勞動力短缺。

如果不發動戰爭,不迫害猶太人,希特勒會不會名垂青史?

為博取工人的支持,納粹德國政府也出臺了許多社會福利政策。首先,開展歡樂產生力量運動。其次,組織“勞動美化”運動。第三,舉辦各類公益活動。各地每年在固定日子舉行的“大鍋飯日”活動更具納粹特色。希特勒一上臺就宣稱,5月1日是國家的法定工人節日,並且提出了口號:“工作光榮,尊重工人!”在全國各地,男女工人都放假一天,進行野餐或集會來慶祝。工人領袖則被邀請去柏林郊外的國際飛機場參加集會,希特勒也會親自到場致辭。

如果不發動戰爭,不迫害猶太人,希特勒會不會名垂青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國失去了180萬人。為了使德國人口增長,納粹政府提出“每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進程就是選擇配偶”,“假如你有生育能力,你則不應該過獨身生活”,“結婚的意義在於生殖和養育後代”的口號。為鼓勵增加人口,德國以證書形式向每對夫婦發放1000馬克婚姻貸款用來購買傢俱和居住物資。納粹政府認為,“每個家庭至少得有三至四個孩子才能保障一個民族的存在”。

如果不發動戰爭,不迫害猶太人,希特勒會不會名垂青史?

同時,對低收入的多子女家庭給予經濟上的資助,包括髮放多子女生活補貼、提供多子女教育津貼、減免多子女家庭稅收、為孕婦和嬰兒提供社會救濟和幫助等。納粹政府還頒發《德意志多子女母親榮譽證書》和勳章,證書封面上醒目地標出“世界上最美好的名字是母親”,“保護德意志母親是每一位德意志同胞的祟高義務”。在此政策的鼓舞下,德國人口從1933年的0.66030億人增加為1939年的0.69460億人。

如果不發動戰爭,不迫害猶太人,希特勒會不會名垂青史?

從德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看,希特勒帶領德國擺脫了戰敗國地位,提升兩個國家影響力和民族自信心,贏得了德國大部分人的擁護。從這一點看,希特勒是成功的,如果其能認清形勢,沒有發動戰爭,沒有實行反猶太主義,也許,希特勒會成為一位名垂青史的領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