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失敗也是一種地方特色

人們常說:“亂世出英雄”。因為亂世處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因為各種機會的驟然出現,使得貧民可以翻身做貴族,昔日的貴族也會成為階下囚,故事頗多,反轉不斷。

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歷史,其中處於亂世的時候也不少,其中三國時代和戰國時代總是被人們談論回味。

三國時代可能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的流傳使得婦孺皆知。而戰國時代則是因為思想、文化的以及各式各樣的英雄人物爆發式的出現使得大家對這個時代津津樂道。

六國論:失敗也是一種地方特色

戰國形勢圖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是戰國時代最主要的七個國家,可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後被秦國統一,之後秦國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大一統王朝。以一敵六,固然和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逐漸強盛的國力有關係,但是同時也反映出來其他六國的發展過程中各個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有認為“弊在賂秦”的,有認為變法不徹底的,也有認為對“遠交近攻”策略的消極應對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被秦國滅亡的順序我們一一來看。

韓國。實際上韓國在戰國時期一直沒有什麼存在感,哪怕是燕國也有合縱滅齊的壯舉。韓國也只有在韓昭侯和申不害當政的時候,積極變法,但是最後也敗於魏軍,之後便再也沒有掀起什麼風浪了。秦國的崛起威脅東方,為了應對危險,韓國做了許多所謂的政治烏龍事件。例如把自己的上黨送給趙國,然後引起秦國和趙國在長平展開數年的對峙,之後一戰,把強盛的趙國給徹底打趴下,山東最後一個有能力抵抗秦國的國家也完蛋了。還有派當時天下聞名的水工鄭國進行疲秦,妄圖通過修建水渠把秦國的實力消耗光,然後達到削弱秦國的目的,結果秦國修成鄭國渠以後,關中真的成為了沃野千里,實力更加不可動搖了。還有類似很多的政治烏龍事件,最後總結韓國是亡於“術治”。面對外部的危險並不打算從提高自身實力入手,總想著如何讓算計敵人,並且把這個作為國家方針,而“術治”的始作俑者就是當時在韓國變法的法家名士——申不害。

六國論:失敗也是一種地方特色

秦滅六國順序


趙國。戰國後期可以說是趙國是抵抗秦國的中流砥柱,實際上自從長平一戰以後趙國的實力就走下坡路,但是因為趙國與匈奴接壤,常年與匈奴作戰,地方苦寒,人民彪悍,所以軍隊的戰鬥力非常的高,除過秦國以外,戰國的名將就趙國的多例如:廉頗、趙奢、李牧都是當世名將,尚武之風瀰漫於全國。但是也就造就了趙國的兵變異常的多,連趙國鼎鼎大名的趙武靈王都死於兵變,君主強勢尚可壓制那些地方實力派,但是隻要君主羸弱,就隨時就有被推翻的可能,國家凝聚力差,君主集權差,政治混亂。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二戰時期的日本,軍人政治,混亂政治,這樣的國家不滅亡都說不過去。因此趙國亡於“亂政”。

六國論:失敗也是一種地方特色

長平大戰示意圖


燕國。燕國是戰國七雄裡面唯一的一個姬姓諸侯國,當時的國姓。燕國存在了七百多年,是戰國裡面時間最久的。但是,就是這七百年的大國,最後被新興的秦國給滅亡了。什麼原因,迂腐政治。我們有這樣的感受,魏國當霸主的時候沒有燕國的消息,齊國強大的時候也沒有燕國的消息,秦國強大了也幾乎沒有燕國的消息。好像戰國任何的變化和他沒有任何關係,其實燕國是瞧不起他們,自己是嫡傳的姬姓諸侯國,周天子親封的,自己的血統是最高貴的,管你秦國魏國都和我比都是賤民。所以他不屑參與爭霸,合縱攻齊是因為田氏齊國一個新興國家竟然敢欺負自己,面子難忍,必須報仇,所以打完齊國燕國就成為了老樣子,國家強盛的想法是不存在的。這就好比以前北京市戶口的破落戶看不起外來的大款一樣,面對威脅不做任何準備只是冷笑,等到秦軍已經馬上到家門口了,才真的慌了,但是並拿不出任何有效的應對措施,所以買彩票似的派出了荊軻。迂腐之極。

六國論:失敗也是一種地方特色

荊軻刺秦王


魏國。魏國是戰國最有潛力的國家,地處中原繁華之地,而且戰國初期,率先進行了變法,社會發展程度很高,但是魏國最後還是滅亡了,而且是特別窩囊的。被王翦兒子王賁率的五萬軍隊水淹大梁,之後就投降了,讓人咂舌。魏國最後逐漸走下坡路的原因是與他流失大量人才有關係的。魏國初期任用李悝、樂羊、吳起、西門豹、趙倉唐、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所以國家強盛。之後從錯失商鞅讓秦國強大,錯失孫臏使得自己丟失霸主地位,錯失名將樂毅,錯失縱橫家張儀然後讓秦國對自己逐步蠶食,之後還有范雎,尉繚子等,戰國末期,魏國朝堂幾乎無才可用,哪怕是還有一個信陵君卻也不用。

六國論:失敗也是一種地方特色

魏國失去的人才


失才的原因是不用才,所以就算是抱著天下人才最繁華的大梁,自己的朝堂也沒有任何有用的人,可惜、可憐、可悲。失才亡魏。

六國論:失敗也是一種地方特色

魏國


楚國。有人說楚國應該是戰國末期最後閃光點的一個國家,畢竟在其他國家被秦國一擊就下的情況下,楚國還有打敗秦軍的壯舉,因此項燕也被稱為名將。

六國論:失敗也是一種地方特色

項燕畫像


我不同意,楚國等打敗秦軍是因為偶然,因為秦始皇低估了楚國的實力。作為戰國時期國土最廣袤的國家,他的戰略縱深是其他國家不能比的,秦始皇低估楚國的原因是因為楚國軍隊的差勁表現,這個也正是楚國的特點——分治。當時的交通、通信異常的落後,如此廣袤的國土中央並不能做到有效的管理,最好的做法就是分區,一個士大夫管一片,士大夫自己都有私兵,因此國家外出作戰時都不會把自己的精銳派出去,所以楚軍戰鬥力一直很差,但是當真的有亡國之危時,這些人才會真的去拼命,楚王實際上能調動的力量也就是淮河流域自己王族領地的軍隊,這樣的楚國擴張很難,但是被征服也跟難,所以秦國最後派出了傾國之兵去打敗楚國,最後把南中國納入華夏範疇。成也分治,敗也分治。

六國論:失敗也是一種地方特色


齊國。作為春秋第一位霸主的後裔,雖然是田氏,但是齊人不變,齊國最後竟然不戰而降。並且在戰國末期,其他五國都感受到了秦國的亡國之危後,尚且能組織合縱聯軍打敗秦軍,但是齊國依舊是冷眼看著。距離秦國最遠的是他,所以對秦國危險感觸最少的也是他,這點和韓國對比明顯,韓國因為和秦國接觸,所以就算是政治烏龍但是也一直試圖削弱秦國。偏暗思想嚴重,並沒有意識到唇亡齒寒。哪怕是最後秦國滅亡了其他國家,才想起來發兵抵禦,最後也沒有轟轟烈烈的大戰一場,甚至連燕國都比不上。他的地緣優勢也最後埋葬了他。


歡迎交流戰國看法,能與各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