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华文之《枯荣鉴》(小人经)

感悟中华文之《枯荣鉴》(小人经)

冯道(882-954) 五代大臣,字可道,自号长乐老,河北沧县景城人。后唐时,历任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司空等职;后晋灭唐,归晋,任司徒、中书令;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他一生四朝十君,三入中书,居相位二十余年,亡国丧君,未尝在意,人称官场“不倒翁”。

后世儒家对冯道批判最多,因其一生四朝十君违背了儒家“忠君”的道德标准。但在五代那个朝代更迭频繁,战乱四起民不聊生的乱世,冯导以一己之力尽力维持着社会的稳定,让黎民百姓少受乱世之苦,其忠于民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

在那个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处弥漫着争权夺利朝不保夕的时代,冯道能够在频繁的权力更迭中居相位二十余年,充分展示了冯道为人处世的高明之处。在奸小横行的大背景下,冯道可以左右逢源还能保持自己清廉的本心,的确值得后人钦佩学习。

《枯荣鉴》是冯道集一生经历整理归纳的为人处世经典之作。《枯荣鉴》中详细阐明了小人的特点、危害以及如何应对之策。其对人性的剖析透彻,即便放在今日,也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

圆通卷一

原文: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译文:为人处世,难免被人冠以善恶之名,而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在意这些虚名的。这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客观规律,明智的人自然知道如何利用规律实现自己的目的。现实中事情的发展往往千变万化,懂得其中变化规律的人自然不会迷茫慌张。

原文: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译文:太看重自己名节的人最终往往被名节所拖累,将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肯定也能让自己避开灾难。名利本身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所以人们期望得到名利也是正常的欲望,过错只出在人们在追求名利时的不择手段上。

原文: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译文:真君子不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真小人也不会觉得自己低别人一头,所以无论看上去高贵还是低贱并不能成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君子不计较得失,小人则会隐藏自己得失之情,所以从得失之间也很难判断一个人的心性。人的名誉可能只是虚名,但利益却是对人最真实的诱惑,很少有人能抗拒利益的诱惑。

原文: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译文:名利双收生活美好的人有可能是君子,但日子过得每况愈下的人必定是小人。能达到君子标准的人非常少,但符合小人标准的人却很多,绝对不可与众为敌。人的名誉好坏转变很容易,但事情的发展趋势却很难改变。人的思想心情很容易改变,但人的命运在大趋势下却很难改变。所以,既然个人命运在事情发展的大趋势下早已注定,人们不惧怕君子,也不用惧怕小人。

闻达卷二

原文: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上者荣,悦下者蹇。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译文:官场上没有人计较善恶之分,所以官员的升迁任免也不会考核是否奸诈小人。取得上位者的欣赏可以换来荣华富贵,但想要取得下面人和老百姓的支持和爱戴是非常困难的。君子可以得到下面人和老百姓的支持和爱戴,上位者是不会质疑君子所获得的名誉的。小人很容易得到上位者的欣赏,但小人是不会替下面人和百姓主持公道的。下面人和百姓爱戴正直诚实的人,而上位者却觉得顺从自己的人才是忠心的。正直而不愿意盲目顺从的人,很难得到上位者的信任;顺从上位者而不正直的人,同样得不到下面人和百姓的爱戴。在稳定的环境中不被上位者信任是给自己带来灾祸的根本,不被下面人和百姓爱戴则没有好的名誉,很多拥有荣华富贵的人都被称为小人,就是因为这些人只注重顺从上位者而不考虑自己的名誉。

原文:富贵有常,其道乃实。福祸非命,其道乃察。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译文:富贵的获得有其必然规律,这规律就是尊重现实。福祸之事并非命中注定,纳福避祸的根本在于洞察事物的变化。尊重现实就不会被虚名拖累,洞察事物变化不以是否是奸诈的行为左右自己的判断。不被虚名和个人喜好牵绊,这是能够获得荣华富贵的内涵道理。

原文: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译文:追求名誉的人不要走仕途,官位并不是名誉的代表。想做官的人不要讲究名誉,品德高尚未必就能带给你高官厚禄。君子修养的是内心境界,而小人却钻的是人性弱点,两者所遵循的是不一样的行为规则,最终得到的也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解厄卷三

原文:无忧则患烈也。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佘庆弗绝。

译文:没有忧患意识,灾患到来的必然猛烈。替国家分忧的人往往以自身承受国患而伤身,只忧心自身利益的人反而可以安得其命。人人都想躲避灾祸,但灾祸却往往是人自己招来的;人人都不喜欢灾祸,然而人生中却难免各种各样的灾祸。君子虽然不作恶,但和普通人一样难免遇到灾祸;小人虽然不贤德,但却和普通人一样可以享受美好的生活。

原文: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译文:不让上位者厌恶自己,非小人恐怕还很难办到;不让下面人和百姓怨恨,非君子也不用奢望。灾祸源于上位者的责怪,不要辩解,自己承担责任反而可能保全自己。灾祸源于下面人或百姓的怨恨,则要尽快把责任转嫁到别人身上才能幸免。

原文: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译文:君子之交淡如水,不结党报团,遇到灾祸时也就经常缺少帮助。小人则会编织自己的利益网,用利益结成互相帮助的团体。当社会道义缺失奖惩无度时,有了灾祸就没有主持公道的地方,君子虽然厌恶也很难改变这种状况,而小人却很适应这种环境。

交结卷四

原文: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

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远拒贤德之人,明白事理的人也不会得罪奸恶之人,善恶之人各有各的存在价值。虽然人们都以顺从自己的人为朋友,逆反自己的人为敌人,但因为局势的变化敌友关系也是经常转变的。

原文: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焉。

译文:尊贵的品性源于结识更多有尊贵品性的人,而卑贱者自然也与卑贱者为伍。当原本尊贵的人不再自重,当原本卑贱的人不再卑劣,贵贱的品性也是可以转换的。如果有尊贵品性的人从不会轻视别人,有卑贱品性的人从不会尊重别人,那么贵贱的品性就会定型。

原文: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

译文:别人觉得呆傻愚笨却自己心里很明白,这是主动给别人表现愚笨,这样的人一定在谋算大事。让别人觉得是个值得忌惮的聪明人而自己其实并不那么明白,这是毫无城府,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灾害。明智的人不会结交愚笨的人,因为结交愚笨的人很难让自己提高智慧。有智慧的人会尽可能避免与人结怨,没有怨仇哪怕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也不会与自己为敌。

原文: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小人阴结,惟患阴不制的。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译文:君子以仁义与人交往,唯恐自己的仁义不能尽善尽美。小人以阴谋诡计与人交往,就害怕自己的阴谋诡计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君子不能战胜小人,就在于这里。

节仪卷五

原文: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

译文:行为表现像君子,却有小人之心的人,是真小人。行为表现的像个小人,内心却高尚纯洁的人,才是真君子。德行高的人不会骄傲自大,重情义的人则看淡利害。

原文: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译文:人们爱慕君子,而自己的行为往往像个小人,是因为君子难做。人们厌恶小人,但在现实面前往往不顾情义,这样追求利益时才没有羁绊。君子品行难以达到而且获得的实际利益也少,但小人没有羁绊的阴谋诡计却能带来丰厚的利益,所以人们往往屈服于现实利益。

原文:位高节低,人贱义薄。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

译文:身居高位者更在意得失所以没有气节,身份卑贱者更看重利益所以薄情寡义。君子不能忍受自己的志气被侮辱,小人最怕自己的切身利益被损害。所以适逢乱世,君子会避世隐居,而小人会把控朝政。

原文: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

译文:气节不能当金钱用,当人遇到困难时很难以君子标准左右自己的行为。情义不能保护自己的性命,形势危急时很难不以小人之行为自保性命。不怕别人议论是非,就怕损害实际利益,这不是保持气节仁义的道理,但却是求得生存的道理。

明鉴卷六

原文: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

译文:好机会到来却没有察觉到就不能带给自己福运,但灾祸到来没有察觉却一定让自己被灾祸所害。提前能够预知福祸,处理事情才能更加顺利。

原文: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变则存矣。

译文:小事上的诚信有助于更大的欺诈行为得逞,注重细节才可以成就大事。做事情不要尽善尽美,说话不要说的太深太透彻,即便自己的亲友也需要有戒备心理。即便有实力也要装作害怕的样子,即便内心厌恶也要装作恭敬的样子,这样做即便是奸诈的人也会被迷惑。知道戒备谨慎就能给自己带来福运,知道迷惑别人就能让自己远离灾祸,懂得根据形势的改变而变通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原文:私人惟用,其利致远。天恩难测,惟财可恃。以奸治奸,奸灭自安。伏恶勿善,其患不生。

译文:结交对自己有用的人,可以带给自己长远的利益。老天给予的机遇很难预料,只有自己拥有的财富可以随取随用。以奸人对付奸人,奸人两败俱伤自己才能求得平安。对付恶人不能心慈手软,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原文:计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

译文:计谋如果不够周全就不要实行,如果不是智者就不要去做谋划的事,不够聪明的人一定要引以为戒。

谤言卷七

原文:人微不诤,才庸不荐。攻其人忌,人难容也。陷其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设其恶言人弗辩,谤之成也。

译文:身份低微就不要说逆耳诤言,才疏学浅就不要跻身名利场。要诋毁一个人就要找出他身上让别人忌恨的地方,别人自然就很难容纳他。让人陷入窘迫的境地他自己就很可能会做出有污自己名誉的事,这时候再毁谤他就很容易了。找到别人都不认识的要诋毁的人的仇人,就能出其不意的诋毁他。挖掘出要诋毁的人自己都想不起来的丑事,这样的毁谤就很容易坐实,让他来不及掩盖辩解。编造出要诋毁的人让人无法分辨真假的坏事,毁谤也就差不多成功了。

原文:谤而不辩,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谤而强辩,其事反浊,人怨益增也。

译文:遇到诽谤不要辩解,事情慢慢就会自己澄清,人们对自己的厌恶感也会减轻一些。遇到诽谤强行为自己辩护,事情反而越变越混乱不清,人们对自己的厌恶感反而会越来越增强。

原文:失之上者,下必毁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假天责人掩私,假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

译文:失去上位者的信任,就很容易遭到下面人的诋毁。失去下面人的支持爱戴,就很容易被上位者怀疑能力和品行。假借天道为借口掩盖自己的个人目的,假借百姓的言论制造事情的“真相”,这样人们在真真假假中就难辨真实目的了。

示伪卷八

原文:无伪则无真也。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辩。

译文:没有假也就无所谓真。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但真真假假掺杂在一起就让人很难分辨了。

原文:伪不足自祸,真无忌人恶。顺其上者,伪非过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无失。

译文:造假不够像真的就会让人识破给自己带来灾祸,虽然真诚但不忌讳别人的感受也会让人感觉厌恶。顺从上位者的意志,即便是造假也不会追究造假者的过错。逆反于上位者的意志,哪怕再真诚也可能降罪于你。有求于人时忌讳太直截了当,含蓄婉转的提出来才更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拒绝别人也不可太直接,委婉回绝才不会遭人怨恨。

原文: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

译文:忠心于上司是仁的表现,君子不会因上司的离退而远弃关系。上司表现出的仁爱之心,小人即便感受到也不会对上司感恩戴德。君子即便在困境中也不会迷惑陷害他人,而小人即便已经飞黄腾达也有可能背叛自己的上司,这是因为个人品行的真伪决定,并不是因为个人所处环境决定。

原文: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

译文:做事情不拘小节的人不一定就是虚假小人,做坏事情也一定信守诺言的肯定不是坦荡君子,事物的本质有区别对待事物行为的判断也肯定不同。

降心卷九

原文:以智治人,智穷人背也。伏人慑心,其志无改矣。

译文:以计谋才智管理人,当你的计谋才智用尽时必然会遭人背叛。只有对人内心的征服,才能让人的志向更加坚定。

原文:上宠者弗明贵,上怨者休暗结。术不显则功成,谋暗用则致胜。君子制于亲,亲为质自从也。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败也。

译文:被上司宠信不要自觉高人一等,被上司埋怨更不可私下结党。手段不彰显容易成功,谋略隐藏在暗处执行更容易获取胜利。君子往往受制于亲情,以亲情为要挟君子往往会就范。小人最害怕的是性情刚烈有仇必报的人,奸诈的事情做得多了总有一天会遇到性情刚烈的人被收拾掉。

原文:理不直言,谏非善辩,无嫌乃及焉。情非彰示,事不昭显,顺变乃就焉。

译文:讲道理不能太直接,给人建议不能用争辩的方法,只有让对方不嫌弃厌恶才能更好的接受道理建议。感情不要轻易表露,做事情要低调进行,随着事态发展的变化而改变应对策略才能更好的达成目标。

原文:仁堪诛君子,义不灭小人,仁义戒滥也。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

译文:仁爱的行为也可能陷君子于危难,重情重义也不能杜绝小人的出现,仁义之心不可过于泛滥,凡事都要讲究尺度。虽然贤能者不计得失但施恩的时候也不能忘记他们,虽然奸恶小人表面上对自己的过错表示悔改但也必须对过错进行坚决的惩罚,恩威的施行最怕偏袒不公。

揣知卷十

原文: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惧,知心堪御。

译文:善于观察可以识别人的性情,善于思考可以揣度人的内心。知道人的性情就知道怎样应对,知道人的内心就知道如何防备。

原文: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密而测之,人忌处解矣。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

译文:对于自己通过观察而了解到的内幕消息不能到处招摇,招摇出去迟早给自己生出灾祸。有秘密就要深深隐藏起来,让别人对你有忌惮就不敢加害于你。君子往往在小事上纠结,却对大事胸有成竹。小人对眼前的事思虑清晰,却很少计划长远目标。

原文:设疑而惑,真伪可鉴焉。附贵而缘,殃祸可避焉。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

译文:让别人无法判断自己的真实意图,才能更好的鉴别真伪。多结交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让自己远离殃祸。结合相关事物观察分析事态的发展,才能更全面的掌握变化规律。将自己置于没有退路的地步才能断绝三心二意,这样做事情才能勇往直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