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u城市視角:包容的成都,大度的天府

Kopu導讀:活躍在抖音的成都繼逃離北上廣之後的最佳去處,今日又得了個第一,在全國25個重點城市中,成都從網約車政策、輿論認可度等佔據《2018中國25個重點城市網約車包容度排行》冠首位置。看似無意的排行,實則是城市包容度與天府之國的脾性所致。

在《2018中國25個重點城市網約車包容度排行》榜單涉及到的25個城市大部分是省會城市,所以這份榜單,基本上可以視作除開一線城市之外的全國性排名,比較全面地呈現了各地對網約車的包容程度。成都以78的指數分高居榜首。排在前五的城市,剩下依次是三亞、無錫、杭州和蘇州。排在倒數前三的城市,分別是青島、重慶和大連。

Kopu城市視角:包容的成都,大度的天府

打車是個民生議題,所以排名與經濟實力沒有嚴格的對應關係。比如經濟競爭力並不突出的旅遊城市三亞,反而能夠躋身第二;同樣是西部的領頭羊城市,成都與重慶,排名卻有著巨大差別。

那麼,成都又是如何奪得第一的?網約車包容度,對城市發展到底會有什麼影響?

Kopu解讀:冠首成都奪魁真相

截至2018年7月,全國有210個城市(包括4個直轄市和206個地級市)出臺了網約車管理細則文件。整體規律是,一線城市繼續維持嚴苛標準,二三線城市則出現了分化。

一線城市如北京,《北京市查處非法客運若干規定》上個月實施後,開始嚴查整治,網約車數量進一步減少,加價也未必能夠叫得到車。

北京和上海的網約車政策,還有疏解人口的功能,所以准入門檻很高。不過高標準並非一線城市獨有,像上述榜單中排名墊底的青島,准入門檻絲毫不比北京和上海低。同樣是二線城市,成都則全然不同。2016年10月,成都出臺地方版網約車新政,沒有限定網約車司機必須為成都戶籍,只要求居住證即可;網約車司機也不需要持有本地駕照,由本地車牌就行;允許更小排量的汽車申請網約車;對軸距則沒有任何要求。

Kopu城市視角:包容的成都,大度的天府

成都的網約車新政,在出臺後收穫不少好評,被視作"成都模式"。姿態同樣開放的,還有三亞、無錫等地,它們對車輛和司機的准入限制也很低。論網約車政策包容度,這些城市可以說力壓有人口壓力的四大一線城市,也跟其他二三線城市形成了對比。

像前面提到的青島,再比如東北的瀋陽和哈爾濱,要求網約車排量不小於1.8L。東北不存在疏解的壓力,恰恰相反,人口外流嚴重,近幾年的經濟狀況並也不好,還對網約車持保守的態度,未必是什麼好事。至少就公共政策開放度而言,不必要的准入限制會給形象減分。

Kopu解讀:越負擁堵,越顯包容

一線城市的人口疏解壓力,未必適用於二三線城市,對後者而言,影響網約車包容程度的主要因素,便是交通擁堵狀況。

在對網約車設限時,常見的理由是,大量專職的網約車上路,會加劇城市擁堵。只是這種邏輯和網約車比出租車更不安全一樣,歷來缺少嚴格的數據論證。事實上,作為網約車包容度第一的城市,成都這幾年恰恰連續三年跌出"全國十大擁擠城市"。

如果將上述網約車包容程度排名,與2017年滴滴的城市交通出行報告進行對比,可以發現類似的規律不只成都。

Kopu城市視角:包容的成都,大度的天府

上述交通運行指數,是實際出行耗時與理論狀態下出行耗時的比值。比值越高,意味著交通越是擁堵,相對應的,車流速度也越慢。

前三甲分別是哈爾濱、西安和北京。哈爾濱排第一,估計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其實在各類擁堵指數排行榜中,哈爾濱的都是位居前列,這跟其交通規劃不合理息息相關。加上哈爾濱的公共交通體系,遠遠沒有一線城市發達,所以整體擁堵程度超過北京、上海,並非不可能。

交通擁堵前十的城市,被納入網約車包容度統計範疇的,有哈爾濱、西安、重慶、長春、蘭州和濟南六個。而這六個城市,在網約車包容度的排位中,都處在靠後的位置。

擁堵指數第五的長春,網約車包容度排第十一;擁堵指數第一的哈爾濱,網約車包容度排在第十五;擁堵指數第二的西安,網約車包容度排第十六;擁堵指數第四的重慶,網約車包容度排倒數第二;擁堵指數第七的蘭州;網約車包容度排第十九;擁堵指數第九的濟南,網約車包容度排倒數第四。

實際擁堵情況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道路規劃是否合理,包括城市功能區的設計是否科學,等等。所以,網約車包容程度與交通擁堵指數之間的負相關,不一定有嚴格的因果關係,不過這至少說明,對網約車包容,未必會加劇擁堵,事實可能相反。

Kopu解讀:越包容,越加分

對成都來說,對網約車持開明的態度,可能很難轉化為直接的經濟果實,不過對新事物的接納程度和開放程度,並非與城市經濟發展毫無關係。

比如網約車包容度排名,排在前十的,基本上都是南方城市;擁堵指數排名,入圍前十絕大部分都是北方城市。而最近幾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格局,恰恰是南方比北方增速要快。

Kopu城市視角:包容的成都,大度的天府

當然,這種規律性有很大的巧合成分。但開風氣之先,包容開放,向來是很多南方城市發展起來的重要因素。

成都之前發佈了《建設西部對外交往中心行動計劃(2017年~2022年)》,著力打造西部對外開放的窗口,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

對網約車的包容,放在這個大框架下很好理解。對外開放的前提,是這座城市要具備開放包容的氣質。政策過於傳統保守,很難孕育出開創性的經濟形態,也難提升營商環境的吸引力。所以,對網約車的包容,哪怕沒有直接轉化為GDP,但是也能惠及民生,給形象加分。

最近幾年,在談論城市的開放程度時,很多人都會想到成都。比如此前的新一線城市,成都位居第一,這份榜單未必權威,但成都的優勢的確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人民論壇測評中心對19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放度進行了測評。在社會開放度這一項上,成都排名第七,四大一線城市之外,僅次於天津和重慶。

此前硝煙四起的搶人大戰,很大程度上也是開放程度的大比拼。給錢給戶口,未必能真正留得住人,高學歷人才在落戶時,除了就業機會的因素,往往還會考慮城市的政策環境。

從這個角度來看,成都的優勢的確不小,值得二三線城市學習。因為對後者來說,城市的治理無需揹負一線城市那樣大的人口壓力,在類似於網約車的政策決策中,完全沒必要用保守的思路來對待。足夠開放、包容,不僅能贏得輿論好評,也會給經濟提供內生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