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和路遙誰的作品更受歡迎,有何依據?

預知人生211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不好回答,判斷文學作品流行與否,角度很多,難以有一個清晰的標準,而且莫言與路遙,一個已作古26年,一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正在巔峰,時間維度也不好把握。

不妨動態地來聊聊這個問題。

時間角度,路遙成名早

路遙成名於1982年,中篇《人生》獲得全國中篇小說獎並迅速改編為電影,後來創作《平凡的世界》,前後三部,獲得茅盾文學獎,做廣播劇、改編電視劇,路遙達到了文學人生的巔峰。他的作品尤其是《平凡的世界》,從此開始在民間開始了熱銷,據統計,目前年銷量仍有200萬套。成為不少青年走上社會的必讀書之一。

路遙經常深入一線,與人民群眾的關係非常緊密,作品中對底層人物的把握更傳神。

路遙成名的時候,莫言正在先鋒文學的路上默默探索著,1985年發表《透明的紅蘿蔔》引起文壇關注。

1986年,發表的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並且同步被張藝謀改編為姜文、鞏俐主演的電影《紅高粱》。

但是1987年之後,因為社會情況的變化,莫言發表的作品開始遇冷,《歡樂》因為《人民文學》被銷燬而雪藏,《天堂蒜薹之歌》諷刺性太強,不得不去港臺出版。從此角度來說,莫言任何一部作品的銷量都沒有《平凡的世界》高。

理論角度,莫言更受重視

路遙作品在民間受歡迎,但是在理論界則情況一般。主要是因為路遙沿用的是已經過時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這個手法從近代進入中國以來,成為文學主流。在前三十年中,成為至尊王者,產生了《金光大道》這樣的作品。

路遙早年沒接受過系統的教育,文學創作也是靠自己摸索入門,後來成為作家,主要也是用現實主義手法。

但是在八十年代,國門剛開,魔幻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等國外各類理論紛至沓來,文學批評家、新生代作家們都在如飢似渴吸收國外的新理論。沿用現實主義手法的作家自然而然就有被邊緣化的趨勢。

路遙在當時文學界境況也是如此,雖然不少人仍然對其青眼有加,但是逐漸成為主流的文學群體對路遙抱懷疑甚至排斥態度。

莫言則在此時成為新星,與其他先鋒作家一樣,成為理論界關注的重點。好的文學批評家離不開優秀作家,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莫言這代人成長的過程中,陳思和、陳曉明、張清華等批評家也開始同步登上歷史舞臺。

從此角度來說,路遙又不如莫言受歡迎。

地理範圍,莫言的世界影響力更大

路遙的作品流行範圍主要是在中國,這跟他的經歷和上述文學理念有關。

而莫言的作品,逐漸成為中國文學對外的一張名片。

《天堂蒜薹之歌》於香港發表後,國外翻譯家葛浩文感到震驚,開始翻譯其作品,葛浩文也成為莫言作品走向世界的第一推手。

1993年,葛浩文翻譯的《紅高粱》英譯本在歐美出版,引起熱烈迴響,被《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選為“1993年全球最佳小說”。

再後來,隨著莫言越寫越多,越來越多的翻譯家、作家關注,日本諾獎作家大江健三郎一直對其讚譽有加,意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福岡亞洲文化獎、紅樓夢獎、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韓國萬海文學獎等獎項不斷加持,最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這一點,是路遙所不能比的。

但是,綜合來看,二人都是優秀作家,都是在文學史上留名的人物,沒必要非要評比一下誰更受歡迎,都值得閱讀。


何殊我


茣言獲得了諾貝尓獎,按說應比路遙的作品影響力大,但實際情況還真不是這樣。實際生活中,路遙的作品要比莫言的作品影響力大。

就拿兩人的代表作比較一下。莫言的代表作《紅高梁》寫的是民國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山東高密的人和事,寫的熱鬧但不深刻,為迎合某些觀眾,故意把一些事和人寫的醜陋,人物的精神和生話追求並不高,不能給讀者以人生啟示;而路遙和代表作《平凡世界》寫的是改革前後的事,作品廣泛而深刻地描寫了當時人們思想迷茫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能給人以啟示,告訴了人們在生活中應追求什麼,應有什麼樣的人生態度。

兩者比較,人們讀莫言的作品覺得熱鬧,過後,沒有產生深刻影響。而路遙的作品能給人以啟示,發人深思。


春日之虎


當然是莫言。

我是九O年代大學時同時看的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和陳忠實的《白鹿原》,在我看來《平》與《白》根本不在個檔次,《平》及路遙一系列小說人物幹篇一律:屌絲苦難奮鬥,而且集所有優點於一身,唯一缺點是窮、苦。人物臉譜化,這種小說不是可以傳世的作品,因為他反映的不是人性,人性是豐富的,有勇敢,有怯懦,有勤奮,有懶惰,有慷慨,有自私。你看《白》就行了,你能簡單的說出來哪個人是好人,哪個人是壞人?人物是非常豐滿的,不會一直高大上。

莫言的作品則更是這樣,不僅寫人性,而且直戳心底,更能曝光社會現實,反映社會問題,這才是能流傳千古的作品。

路遙的作品九十年代流傳一段時間後己經淡出讀者視野了,因為路遙插隊的原因,才又重新被關注,但過不了多常時間又會銷聲匿跡。

諾貝爾評獎委員會不是吃乾飯的。


道不遠人4


可能我文化程度比較低,我讀莫言的讀幾頁沒讀下去,而讀路遙的讀起來卻一直讀了下去。鑑於路遙老師的“平凡的世界”出版的時候,很多作家評論這是中學生水平的流水賬給中學生水平的人看的,但是我還是喜歡這部作品。



越過80後看的“三重門”,“夢裡花落知多少”,帶過90後流行的暢銷書(我不知道,因為沒看過)。還是最喜歡幾位作者的經典書,同時張平,路遙,閻真這三位作者及其作品也推薦給大家。其實書的市場,和其他行業都一樣,大部分都是垃圾。在這浩瀚的世界裡,多數都是被其洗腦的過程,看了既浪費時間又困惑自身,不看又覺得內心不安定。



走過萬里路才知道,不過只是在填補自己人生。這本書,它可以詞藻不華麗,內容不深刻,寓意不完美,但一定要有心新意,有中心。每個人的側重中心不同,書的內容便也不同。好像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你會走入一個不平凡的世界和內心,感知路遙短暫細膩的人生。郭沫若的垃圾已經被天狗吃了,而經典的作品仍然活在們心中—孫少平仍然風華正茂,路遙先生也是。



李三萬的三萬裡


路遙的經典著作一共有2本:《平凡的世界》,《人生》。
莫言的代表作有很多本:《酒國》、《透明的紅蘿蔔》、《紅高粱》、《生死疲勞》、《檀香刑》、《豐乳肥臀》。
而通常情況下,代表作越多,說明水平就相對越差一下,因為高手都會很“專注”。

所以,我更喜歡路遙的作品,我相信你肯定也和我一樣。

第一,路遙的書展現著積極向上的力量,而莫言的卻不是

路遙和莫言寫的書有很多都會文革時期/改革開放初期的事情,而且他們倆的生活時代也差不多,但兩個人的寫作風格幾乎不一樣。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已經出版了幾十年了,但至今依然是各大圖書平臺暢銷榜排名靠前的一列。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歡他的書,說明還是寫的好。《平凡的世界》/《人生》這兩本書激勵了一代代的青年。

而莫言的書,如果不是他獲得了諾貝爾獎,估計很少有人去看,而且他的書籍在暢銷榜上好像也看不到幾本。

第二,兩個人的受歡迎程度不一樣,路遙更勝一籌

雖然莫言獲得了諾貝爾獎,但因為莫言的寫作手法和風格更加的大膽, 比如書名《豐乳肥臀》以及各類書裡面大膽的描寫手法/敘述片段,對一些酷刑/情愛的大膽描寫,一般人是接受不了的。
我自認為讀過很多書,但對於莫言的這種大膽和創新,還是有一些無法接受,或者已經觸碰到了我接受的底線了。

所以,相比而言,我更喜歡路遙。你是不是也喜歡路遙?難道你喜歡莫言?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已讀600本)、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公眾號:千城撩書!


千城Slash


莫言跟任何一位作家比,他都是狗屎!他的特色就是把中國農村描寫得一團漆黑,把中國農民汙衊成乞丐不如,把新中國的社會汙衊得連日本侵華時的日佔區都不如,完全迎合了西方反華分子的需要。所以,西方反華分子操縱的諾獎評委為了醜化中國、噁心中國,把個諾貝爾文學獎給了這個莫言,使他更屁端屁端忘乎所以了。而我們許多中國人不瞭解目前諾獎的狀況,拜倒在西方話語權之下,盲目吹捧這個狗屎莫言,實屬可悲!


曲沃武公


文學作品的影響度不見得跟諾貝爾獎有關,莫言雖然拿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他的小說的傳閱度根本比不上路遙的小說,《紅高粱》被張藝謀拍成電影后大紅了一把,也隨之帶動了小說的暢銷,《檀香刑》、《豐乳肥臀》的傳閱量並不是很大,至到莫言獲諾貝爾獎後才火了起來,近現代的中國文學作品其實已經死亡,文學沙漠早已形成,就在我們不知所以的時候,莫言卻收穫了諾貝爾獎,這至少讓中國讀者覺得很是意外。

說到近現代小說的傳閱度和受歡迎程度,路遙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確實撥了頭籌。這兩本書(也有合訂版)的學術意思似乎更大一些,路遙的小說能夠更深一層的反思社會、人性和制度,這樣的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文學和文學家的追求,也是文學要達到的高度,文學的意義大概也就如此!想比起路遙,莫言的小說似乎差了那麼一點火喉,同樣是描述農村的田間地頭的家長裡短,路遙的表述方式和意義略勝一籌。

區別一個作品的好壞其實沒有意義,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根本就不同,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的傳閱度無人能及,可這又不能稱之為文學,也沒有具體的社會意義!個人覺得還是路遙的作品更受歡迎。

可能由於文化的不同,歐美對文學的理解有自己的認識,而莫言的小說可能更受歐美人的青睞,不管怎麼說,中國人能拿到諾貝爾文學獎本身就應該祝賀,也能影響更多的作家去寫出更好的作品,至少可以肯定,中國的文學作品還是有質量的。

話又說回來,如果諾獎評審是中國人,得獎的一定不是莫言。





邊陲後主


莫言和路遙,兩位作家都是中國文壇的標誌性人物,也都有名作傳世,並且深受推崇和擁戴,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震驚世界文壇,可謂一支東方奇葩;一個斬獲茅盾文學獎,作品被粉絲推至至高無上的位置。


若要憑心而論,
個人以為莫言的作品要更加厚重一些,也更受到文化業內人士的喜歡,不然的話,諾獎也不會青睞於他。

而路遙先生的大作,也是被相當一部分人士推崇備至,直至標的巔峰,人們不加遏止的推波助瀾起到了無以復加的作用。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能夠獲得茅盾文學獎,其實是存在業內巨大爭議的。雖然他的作品十分勵志,故事也曲折艱辛、敘述流暢,但他的文本表達存在巨大的死角和誤區。他的文字功夫並不出眾,雖然看起來很熱鬧,但不外乎幾個稔熟的套路。路遙也把精力更多地表現在人物的心智和毅力上,通過寒門貧士的不懈努力追求,最終得到豐厚的回報,表象更多於理性反哺。

莫言則更深刻一些。他的文字技巧相較於路遙,要顯得深沉厚重得多,他的視角更多地聚焦在歷史人文的視野之中,在離奇的故事情節中,加入一些傳統文學元素,採取多維度的敘事風格,把一些看似風馬牛的的結局置於回眸一笑的過程裡,然後用積澱沖刷劣根,有一種醍醐灌頂,或者如夢初醒的頓悟效能。

之前也曾經對兩位作家做過自以為是的點評,也曾經遭到路遙粉絲團的全力攻陷,大罵有之,忿恨有之,推高有之,死不改悔有之。但截至目前,我還是那個死不改悔的態度😢

本人還依稀記得讀路遙作品的當時心態。感覺這種文學作品的文字功夫和它所擁有的榮譽是不相匹配的,枉自俘獲了一眾粉絲擁躉,其實盛名難副,茅盾獎存在巨大爭議也就自然而然、可以釋懷了。

惜乎路遙早已作古,慨念先生天不假年,沒有留下更多有分量的作品。但莫言還有時間,也還有巨大的機會和空間,期待他能寫出更加璀璨的文字來回饋熱愛文學的廣大人士。


龍吟148119260


路遙的作品肯定比較受到歡迎。

路遙的作品是寫出來的,寫的是身邊的人,身邊的事,作品中的人物和事情,就好像是自己身邊的人和事一樣存在,讀者可以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時時和作品人物同呼吸,共命運;莫言的作品是編出來的,編出來的人和事,讀者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和身邊的人和事聯繫起來。所以,路遙的作品,人們讀起來,欲罷不能,而莫言的作品,人們讀起來,很難卒讀全篇。

路遙的作品,我全部都讀過,許多作品,反覆閱讀,從未厭倦,比如,《人生》讀了十幾遍,也未覺得夠,《平凡的世界》,上百萬字的鉅著,讀了三四輪,還想繼續再讀一輪,向別人推薦,別人都說好,爭相傳閱,並且不斷要求向他們推薦。莫言的作品,我也基本讀過,讀過一次後,不想再讀第二次,向別人推薦,別人都說很難讀,就算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蛙》,身邊有文化的人,也沒有多少人讀過,其他的作品,讀的人更少了。

路遙的作品雖然更受到讀者歡迎,但並不是說,莫言的文學成就比不上路遙,他們各有千秋。


樂在其中矣


看到這個問題,一時間彷彿回到高中時瘋狂讀書那段時間,每天中午偷偷跑到書店,三年的時間,每天一個小時,從古代名著到現代文學,從中國到西方,若是論這些書,誰得書對我影響最大,路遙當屬第一。

說這句話並不是否認莫言作品的影響力,畢竟在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其作品在市面上一時達到“洛陽紙貴”的場面,但那段風潮過後,我身邊的許多人卻都將其束之高閣了,問其原因,過於魔幻,一些情景的描寫令人難以接受,自然就讀不下去了,本人對其作品的態度是覺得他的作品並不算得上是中國當代作家中最優秀的,但他的作品恰恰是最符合西方國家對於中國的審美態度的,故而其作品火一陣就下去熱度就下去了,自然情有可原。

但對於路遙的作品,卻沒有這樣的情況出現,自上世紀80、90年代,路遙的創作就一直經久不衰,也被很多青年人當做迷惘的人生路上的“精神支柱”。在我讀完《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後,向其他的同學推薦,總能收到關於他作品的好評,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大學,大學的多數喜歡讀書的同學,基本都讀過路遙的一兩本作品。而對於莫言,則是表示只看過電影版的《紅高粱》。

個人認為路遙的作品更受歡迎的原因,主要是他的作品主題更接近普通青年人的人生,更具現實意義。而他筆下的現實主義題材更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更能拉近讀者與作品的距離。每每想起路遙書中的少平、少安、潤葉、高加林,那些從特殊年代一路走來,和生活做鬥爭的平凡小人物,總會聯想到現實世界裡的自己,夜深人靜時也會像書裡的他們一樣,悄悄地問自己:“生活!你為什麼總是這樣令人費解?令人難以想象。”

不是每個人都要經歷大起大落的人生,我們雖平凡可並不平庸,這就是我在路遙的書中一直堅信的信念,畢竟“活著,就要時刻準備承受磨難!”

(《鯨魚電影》瑪卡瑞納 答題,歡迎評論!歡迎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