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甲午戰爭之後日本會允許那麼多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的軍校學習?

簡娥菊



這個問題問的有問題,事實上甲午之戰後並沒有那麼多中國留學生赴日留學,一直到1898年,日本公使矢野文雄才第一次與清朝正式商談,以日本政府每年可資助200名清朝留學生為條件,來換取日方在福建修築鐵路的權益。


而清朝真正爆發赴日留學潮要到義和團運動以後,1900——1911晚清新政十年。


所以要想真正說清楚這個問題,要分兩個方面說。


第一,清朝方面為什麼1900年後會有將近2.5萬人選擇留學日本呢?


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在經歷了甲午之戰、八國聯軍事件後,清朝徹底改弦更張,在各個方面向西方靠攏,甚至到了迷信西學的地步,比如張之洞就主張“入外國學堂一年,勝於中國學堂三年”,因此清朝當時一方面急需留洋人才,一方面傳統科舉也已經風雨飄搖;即使沒有家國情懷,至少從個人前途講,留學也比科舉更有前途,而當清朝宣佈留學生也可以授予進士、舉人、秀才頭銜以及重用留學生後,留學就更加是一個趨勢。


2、留學歐美太貴了,根據清朝公費留學生資助情況,一個公費留歐學生,每年朝廷會補助1200兩白銀,這裡面光學費補助一年就是240兩銀子;而一個公費留日的學生,朝廷每年只需要補貼17兩銀子學費就足夠了(早稻田大學高等預科的學費每年17兩白銀);不僅對於清朝政府,對於廣大自費留學生而言也是如此,日本各種物價都比歐美便宜,而且日本還不需要簽證,因此,留學日本對於清朝政府以及自費生來說都是一個經濟選擇。


3、日本比歐美學校更容易畢業,事實上真有家國情懷的人只是少數,而絕大多數人只是想通過留學獲得一個好的“前程”,而相比歐美學校嚴謹的學風,當時日本對清朝留學生來說就太有好了;日本當時開辦了大量針對清朝留學生的“速成班”,甚至發展到有些日本工業學校只要清朝留學生學會製造肥皂就視同該學生可以畢業了,並且發給“速成班”畢業證;這對於不想認真學習,只想混資歷,然後會國找一個好工作的清朝自費留學生來說,簡直太友好了;當時清朝留學歐洲的公費自費生不足2000人,而留學日本的有2.5萬,但是不足2000人的留學歐洲的留學生裡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竟然高於2.5萬留學日本的留學生。


第二,日本方面


儘管日本打贏了甲午戰爭,但是西方列強可從來沒有認為日本也屬於“列強”,在日俄戰爭爆發前夕,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甚至說,如果三國(德、法、俄)再向上次那樣(三國干涉還遼)對待日本,那麼美國就要站出來公開保護日本。


從美國方面公然把日本視作被保護國可以看出,當時西方雖然認可日本屬於非白人國家裡比較文明的國家,但是可沒有認為日本也屬於列強。這就使得日本在二戰以前一直對白人世界抱有一種敵意,一種危機感,因此日本有識之士迫切想要扶持其他非白人國家,避免日本孤軍奮戰,這就是當時特別流行的“亞細亞主義”。


身穿朝鮮傳統服飾的伊藤博文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主導日本打贏甲午戰爭的伊藤博文本人就是一個亞細亞主義者,他曾經非常反對日本兼併朝鮮,他就主張日本應該帶領清朝、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抱團與白人世界對抗。


所以,甲午之戰以後,以伊藤博文為首的“亞細亞主義者”一個重點就是放在如何消除清朝因為甲午戰爭而對日本產生的反感上;因此在很長一段事件,日本一直在對清朝釋放善意,甚至一度想把清朝拉入英日同盟裡去。


所以,作為對清朝友好的一個標誌就是歡迎清朝大量派遣留學生赴日留學。以蔣介石就讀日本振武軍校為例,留學生每月有13塊日元的生活補助,其中10日元為清政府補貼,另外3元則是日本政府補貼。


另外,前面也說了,日本方面支持清朝派遣留學生赴日本學習,還有一個現實目的就是為了讓日本的影響力能全面向清朝各個層級滲透。


當時日本政府認為“清政府若是模仿日本的兵制,清朝的軍事就會日本化,理科的留學生在日本學習了器械知識,日本的工商業就會擴張到清朝;文科的學生學習了日本的社會制度後,日本的勢力就會毫無疑問地擴展到大陸。”


日本振武軍校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經濟了,儘管當時日本打贏了甲午之戰,但是日本並不能算一個富裕國家,所以數量眾多的清朝留學生的到來對日本經濟也是很大的提振,所以到了1910年前後,日本全國才會遍佈“速成學校”,這些速成學校與其說是傳授知識,不如說是在賺錢了。


綜上所述,日本允許大批清朝留學生進入日本軍校學習,一來說這些清朝留學生回國後可以憑藉此資歷獲得不錯的工作,二來,日本政府也願意在軍界、政界培養親日勢力。


PS:事實上,伊藤博文雖然是很有氣度的日本政治家,但是日本與生俱來的“小家子氣”真的無法避免,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不少課程是禁止外國留學生旁聽的,或者說乾脆不給留學生不開這門課。留學生都是單獨成班的。


蘭臺


從仇日到學日,這是一種進步的表現

日本允許中國留學生到日本軍校學習,實際上是一種雙贏的事情,從中國方面來說能夠取得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清朝統治於日本有很大影響,同盟會就是在日本設立的;與日本來說,能夠擴大其在中國的影響力,進而轉換為權益。

儘管中日甲午戰爭帶有明顯的侵略性質,並且脅迫清朝簽訂不平等條約,但也是清王朝走向滅亡的一個里程碑,並且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

在此之前,儘管清王朝有了“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但是清朝卻從來沒有將日本放在眼裡,在北洋水師建成後還到日本耀武揚威一番,然而僅僅幾年過後就在甲午海戰中被日軍打得全軍覆沒,實在是奇恥大辱,這個時候,清朝也意識到,同樣是亞洲人,為何日本會變得厲害,在日本的邀請下,乾脆和日本達成了戰略合作,學習日本,富國強兵。

大量留日學生促進了中國國內革命的發展

從1896年開始中國開始派遣留學生赴日本留學,人數逐漸增多,到日俄戰爭後,由於日本幫助中國打敗了沙俄(當時沙俄想侵佔東北,日本害怕侵犯其在朝鮮的權益),中日關係緩和,最主要的是,誰都無法想象一個彈丸小國竟然能打敗龐大的沙俄,簡直不可思議,於是更加堅定了到日本去學習的潮流。

在1905年到1911年留學到日本的學生更是迅速增加,這些留學生不但學習軍事,也學習文化等,比如魯迅、郭沫若等人都在日本活動,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成立,促進了中國革命的發展。

大量從日本軍校畢業的留學生回到中國,充實到清朝的軍隊,然而讓清朝沒有想到的是,這些新軍竟然成了清朝的掘墓人,比如山西新軍的閻錫山就是同盟會成員,在太原辛亥革命中推動了山西的獨立。

日本也不是無力不起早,而是為了擴大在華影響力

日本就是善於計算的民族,樂於奉獻這事也就我們喜歡幹。

清王朝末期的中國就是我為蛋糕別人為刀,誰都想上來軋一刀,甲午戰爭後短短几年就爆發了八國聯軍侵華事件,要知道,這八個國家自身就有很多矛盾,這個時候能夠聯合一起瓜分中國實在是另人佩服,在利益面前從來就沒有敵人。

這個時候日本就想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啊!我們都是亞洲人,對中國傷害最深的人,反而要提出保護中國免受西方列強的侵擾,還提出了所謂的亞細亞主義,後來更是引申出大東亞共榮的思想,王八蛋扯的能像日本這麼清新脫俗的,全世界也是獨一份。

但是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受到日本的影響,是的確的,清朝滅亡後,在一戰期間日本逼迫北洋政府簽訂《二十一條》,而後來的北洋政權如皖系段祺瑞,奉系張作霖都很受日本的影響,段祺瑞重用徐樹錚,張作霖重用楊宇霆,徐樹錚和段祺瑞都是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留學生,從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對中國政治的影響。

除此之外,大量的軍政人員都是從日本留學歸來,比如閻錫山、孫傳芳、唐繼堯等大軍閥,還有更多的不出名的軍閥,而保定軍校的校長蔣百里也是留日回來的,就連蔣介石也是從日本振武學校畢業,由此可見日本對中國產生了多少影響力。

允許中國留學生到日本學習,使日本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到這時,日本對中國的影響力已經遠超過其他西方列強,當然,下一步也就是侵華了。

當然,大量的留學生到日本留學,也有助於日本獲取直接的經濟收益,從根本上來說,派遣留學生這件事對所在國也是有好處的,除了擴大影響力,也能培養更多符合其價值觀的人,能夠留學的不是有才就是有財,有才華的人能夠留下研究,有財的人能夠促進日本經濟發展,總歸對日本是有幫助的。

在中國留學生瘋狂湧向日本的同時,在大洋另一邊的美國看著都眼饞,後來美國通過與慈禧的照片外交,返還了一千萬多美元的庚子賠款用於支持中國官派留學生到美國去,你看這力度多大,給你錢讓你去留學。

後來日本侵華時,雖然很多在日本軍校留學的人拿起槍進行抗戰,然而有多少人拿起槍當了漢奸。

說白了,日本的軍事教育並不是讓中國打敗日本,而是幫日本到時候侵佔中國,在日本的課堂上,中日是分開教學的,中國根本學習不到日本先進的軍事理念,由於很多中國人並不懂日語,日本直接開設的中文班,就差沒找個中國人教書了。


史論縱橫


別被篡改的歷史騙了。甲午戰爭日本只是想獲得更多利益,相當於春秋爭霸戰。日俄戰爭也是爭霸戰。假如日本想像戰國一樣吞併清,呢就是痴人說夢。當年清朝拼著人口減少1億,花了14年時間,也鎮壓了太平。

別說清末中國去日本留學,就連抗日戰爭爆發前,無數的中國軍人都是從日本留學回來。最典型的就是蔣介石,陸軍士官學院名義學生。不止中國留學生去日本留學。無數日本人到中國來建醫院,建工廠。日本政府是不想擴大戰爭,只是想通過經濟合作獲得利益,就好比東北給了張作霖無數的飛機大炮。日本軍方卻是一些戰爭狂人,刺殺了首相,取得了戰爭的決策權,一步步進入戰爭泥潭。

抗日戰爭是一場意外。抗戰的主要將領,一部分是保定陸軍學院學生,一部分是日本士官學院學生,假如日本幾年前就想發動戰爭,就不會收中國軍校留學生。


達o芬奇密碼


培養親日分子,是日本招收中國人讀軍事學校的主要原因。日本侵略中國時,幾百萬偽軍的高級長官,絕大多數是從日本留學歸來的人。日本這個民族是世界上最精於計算的民族,為了侵略中國作了長期的精心準備,


無所謂213478592


因為當時日本外交政策中,對華政策並不是像後來那樣要通過全面戰爭征服中國。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一直迫切的希望能夠通過或戰爭或和平的方式增強自己的實力,以保證自己的國家安全。

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泛亞細亞主義”在政治界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這種思想的理念很簡單:“日本的領土面積小,資源匱乏,國力有限。如果要和美國長期抗衡,是力不從心的,但是受限於本身較弱的國力,日本要想單純依靠軍事力量擴張也是充滿困難的。既然如此日本可以通過支持他國革命的方式在亞洲支持其他國家的近代化國家進程,並最終建立起一個以日本為核心的亞洲國家聯盟,以獲得與美國對抗的資本。”

出於這個動機,日本人資助了孫中山的辛亥革命,同時為了增加日本對中國的影響力,還邀請清政府乃至後來的民國向日本派遣留學生。因為這些留學生回國後都將是當時中國未來的基石。向這些人傳播影響力就相當於向中國傳播影響力。

甚至考慮到學日語比較麻煩,日本人還在本土成立了中文授課的專供中國留學生的學校:東京振武學校。創辦於1900年,開辦至1914年。

中國近代很多大佬都是日本留學回來的。蔣介石是去東京振武學校讀過,湯恩伯也是日本留學回來的。馮玉祥的兒子馮洪國。

實際上日本人可以說是求著清政府往日本送留學生。蔣介石在東京讀過書,後來怕日本人怕到骨子裡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留學經歷,另一方面其繼承孫中山的親日政策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日本算是辛亥革命的一個大股東,而孫中山與日本人的交情不淺,還娶了個日本老婆,讓犬養毅幫他養著。


貞觀防務


先說明治日本有哪些主要的軍校。

陸軍士官學校

陸軍教育的開端是大阪兵學寮。1868年,在大村益次郎的努力下,在京都設兵學校,次年改稱兵學寮,並移往大阪。之後又改稱兵學寮青年舍,以培育陸軍將校和士官為目的。1870年改稱大阪兵學寮,分為青年舍和幼稚舍。青年舍培養士官生,幼稚舍教育幼年學生。命令各藩不分士族和庶人派送學生,明治中期的元勳兒玉源太郎、寺內正毅等都曾在此接受教育。同時,外務卿委託法國公使聘請法國軍官,應聘軍官與兵部省簽訂為期3年的聘用合同。1872年,兵學寮移往東京,改稱東京兵學寮。同年4月,青年舍改稱士官學校,幼稚舍改稱幼年學校。

1873年10月,西鄉隆盛由於徵韓論失敗,憤而辭職回鄉,近衛軍大批薩摩派、土佐派軍官也隨他離去,近衛軍幾乎就要垮臺。但由於陸軍士官學校已培養出新的軍官,山縣有朋便用這些新軍官來重建近衛軍,僅用兩週時間就完成了,這也奠定了山縣有朋“陸軍之父”的地位。1874年8月,制定《陸軍士官條例》,士官學校從兵學寮獨立。1875年開始召收“陸軍士官生”。

海軍兵學校

為了培養將來所需要的海軍軍官和水兵。1869年9月,在東京築地的舊廣島藩邸上建立海軍操練所,令薩摩、長州、肥前、筑前等16個藩選派海軍修業生。1870年11月,將海軍操練所命名為兵學寮,兵部大丞川村純義兼任兵學頭,並根據新規定選擇了15名少年生(15—19歲)和29名成年學生(20—25歲),後來被譽為明治海軍之父的山本權兵衛就是這15名少年生之一。1873年7月,英國海軍少校道格拉斯率領34人的教官團到達日本,重新制定了海軍兵學寮的規章制度,開始對海軍學員進行的英式海軍教育。1876年,海軍兵學寮改名為海軍兵學校。

此外還有陸軍大學校和海軍大學校,培養高級將校。

甲午戰爭後赴日軍校留學的情況

甲午戰爭成為清日兩國近代化特別是軍事近代化的一場檢驗,清國戰敗後,國人意識到日本的軍事近代化遠較清國成功。與其遠赴歐美求學,還不如就近到日本學習。因此掀起了日本留學潮。

從1898年開始,各省督撫陸續選派留學生赴日學習軍事。首批清國留學生於1900年進入陸士就讀。自1900年到1938年,我國共有1300-1500名進入陸士,若加上未畢業的,有接近1800餘名。

海軍留學生始於1905年。1905年5人,1906年70人,1908年50人,1909年6人。1918年,北洋政府派8名留學生赴日本海軍大學校深造等等。

日本軍校大量接受我國學生的原因

主要還是為了培養親日派,增加軍事上對我國的影響。日本近代化相對於我國來說是比較成功的,整個國民的氣質也是積極向上的。中國派出大量留學生,學習日本的軍事技術,對日本技術、對日本近代化的佩服,有可能會對日本產生親近感。

除了接受之外,還有派出軍事教官、顧問。1880年代,日本就曾向朝鮮派出教官,訓練新軍(別技軍)。而後來對中國提出的二十一條中,也有“在中央政府,須聘用日本人,充為政治財政軍事等各顧問”的條款。


元和拾一年


要是亡其國家必先亡其信仰。要亡其信仰必須控制讀書人。日本從明朝開始就想幹一件事搬家,由於地理原因它的面前只有兩條路等死和找死。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培養奴化的中國人好佔領中國,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宋亡無華夏,明亡無中華的謬論。其中一個潛臺詞就是繼承中華文明是他們不是現在的中國人,他們最有權利居住神州大地。結果真有白痴上當開始內部撕逼。上面是日本的目的結果是去日本留學的大部分回國就開始搞政治:孫中山,蔣介石,蔡鍔,閻錫山等等。對了還出了個回國後把中國文化,人文罵的體無完膚的魯迅大噴子,在日本佔領東三省卻屁都不敢罵的人,你想下你家要有個這貨是什麼狀況。大家記住:魯迅的親哥哥周作人是第一穿日本軍服參拜靖國神社的漢奸。家道淪喪多逆子呀!看看去歐美留學的人鄧小平,朱德,周恩來,劉少奇,錢學森,錢三強,李四光,鄧稼先,胡適……這些到現在讓中華民族享受他們遺產的人,你能想起個去留學日本的科學家嗎?別把毒藥當餡餅,吃完不是一命嗚呼就是半身不遂。


泉水土地


我覺得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日本本身原因,覺得可以一統亞洲,容納中國留學生就是為了灌輸他們的思想和價值觀,這方面在後面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出現了一大批親日分子。另一個原因就是清政府方面的原因,當時要圖強,去歐洲、西方太遠,而且簽證不容易弄(日本不用簽證即可),學費還貴,更重要的是,當時日本學習歐洲和西方已經有很多現成的經驗。據歷史記載,當時只要去日本留學歸來,就可以在清政府做官,所以,有很多中國人湧入日本包括軍校在內的多所學校學習。


我是南海一粒沙


文-安澤君

1895年,彈丸小國一拳將腐朽的老大哥打倒在地,並從其身上割下相當分量的肉後,匆忙離去。。。

1年後,作為先驅的13名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開始學習日本的制度,文化,軍事。

從1896年清政府派遣第一批13名官費留學生開始,各省地方政府也陸續派留學生赴日本留學。到1899年已有200餘人。20世紀初更有大量自費學生東渡。1903年,留日學生已有1000多人。1905年-1906年達到高潮,猛增到七八千人,以後雖有下降,到1911年仍有三四千人。這個時期中國官費、自費留學生共達數萬人之多,形成中國留學史上空前的第一次留日高潮。

站在清王朝的角度,很好理解,畢竟日本打敗了大清,明治維新短短數十年就讓日本崛起,自有其優越性,派出留學生,向日本學習也是無可厚非。。

那日本為什麼會允許大清留學生前往學習呢?難道他們不知道這些留學生回去,會幫助中國強大起來嗎?

當然不是,日本有自己的算盤。

一來是,緩和關係,消化成果。

甲午慘敗之後,大清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國內民眾激憤,反日情緒高漲,一個極度仇視日本的大清,當然不是日本願意看到的,況且再收穫巨大戰果後,日本也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消化,增強國力。所以適時推出的“中日親善”便是日本緩和中日矛盾,留下足夠時間消化戰爭成果的重要舉措。

1898年,日本駐大清國公使矢野文雄致函大清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日本願意為大清國培養二百名留學生,費用由日本政府支出。”

二來是,通過留學生向中國輸出日本的文化,擴大日本在華的影響

甲午之後的大清,陷入了列強的瓜分狂潮,各路列強相繼趕來參與對大清的分食,他們劃定勢力範圍,努力保持自己在遠東的利益。而在這些列強中,日本的實力並不能算出眾,甚至可以用弱小來形容,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就可以看出,哪怕是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在,英法俄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各國都努力在華擴大自己影響力,拋出一系列的橄欖枝,吸納大清的留學生,將這些留學生收入囊中,總比被美國,歐洲吸納走要好。


三來是,打造一批親日派,通過扶持代理人獲得更大利益。

日本駐中國公使矢野文雄曾說:“接受日本感化的新的人才分佈於老帝國(指中國) , 是日本在東亞擴張勢力的最好戰術。”
“另外, 在日本學習軍事的人必然模仿日本的兵制, 軍用器材也會依賴日本, 留學日本的理工科學生將成為在中國擴張的階梯, 政治法律專業的學生也必定以日本為樣板。”
“中國官民對日本的依賴情緒增加20 倍, 日本就能夠在大陸無限制地擴張其勢力”

清末赴日留學生在日後中國的系列革命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起到了分化中國,培養代理人的作用。如陳獨秀、李大釗等走了另一條道路;閻錫山、孫傳芳、蔡鍔、唐繼堯、藍天蔚、吳祿貞、李烈鈞等後來成為大大小小的軍閥,在受日援助的過程中,以渡讓部分主權的形式,獲取日本的軍援,而這些都轉化成了日本切切實實的利益。

如後來的《二十一條》,日本扶持張作霖,目的都是如此。


四來是,國策使然

甲午後的日本,當然還沒有到自不量力想一舉滅亡中國的地步,按照當時日本的國力是無法與其他列強抗衡,獨享東亞的。所以扶持大清,既能夠增強對抗列強的實力,又能將盤中的蛋糕變得怨而來越大,何樂而不為呢?

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仍然沒有滅亡中國的企圖,只是想取代沙俄在東北的利益,即使戰爭獲得勝利,日本的企圖也沒有達到。日本的野心是在一次又一次勝利之後,助長起來的。


九一八時,日本政府也沒有對中作戰的意圖,只是一小撮少壯派軍人所為。。。只不過沒想到,東北軍一觸即潰,胃口才會越來越大....


所以說當時,接納中國留學生是符合日本利益的。



很久以前看過一夲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清華教授編的《近代史》具體數字不記得了,只記的大概,在描述完甲午戰爭後,分析戰爭起因,及後來的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時,這個教授,列舉了許多列子,印象最深的是日夲人的情報戰,及謀劃控制中國的策略,非常詳細,可用觸目驚心來描述。那本書從甲午戰爭前說起直到辛亥革命止。大意是日夲成立專門特務機構,由官方牽頭,分佈到社會各個層面,有組織,有計劃 ,有預謀地派遣人員採用經商遊歷,等手段以日夲駐清使館為居點,在中國全社會佈網,以培養下線,迅速掌握中國政局,尋找代理人,甚至中國官員的愛好,習慣都在其瞭解之內,那裡有給天皇的奏摺,講的就是這種策略,因此,甲午戰爭之前,中日戰爭的結局早已決定了,因為日夲在中國戰艦上的每一個羅絲釘都瞭如指掌,何況政局呢?可以這樣說,包括慈禧太后光緒帝及李鴻章的一切都在日夲人的計劃之內,何況別人?我們常說的漢奸,其實是日夲人的棋子,因此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都是在日夲的操控之下,說的可怕一些,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日夲在中國的一切信息斷了之後,日夲設在華人圈的特務機構還在蒐集我國情報,日夲設在香港的文化產業有專門負責收集我國縣級的當地菜價,以此類推,將各種渠道收集來的情報彙總後彙報給東京總部。由此可推斷日夲經營對華戰略控制和操縱由來已久,目的自然是以華制華,通過培養代理人來完成其目標,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對華官員採用,引誘,欺騙,行賄,拉攏,要挾,利用等手段為其服務,如若不就範就製造麻煩將其革除,將中國瓜分為數小團體,使之內亂,無睱顧及使日夲成為亞洲霸主而一家獨大,在這樣思想指導下,准許中國留學生培養其代理人的目的也就有行動基礎了,只是日夲人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批人的覺醒才徹底斷了日夲人的“大東亞共榮圈”的陰謀。

因此日夲人培養中國留學生的目的是欲培養親日代理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