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上了人民日報海外版,張抗抗:仰視縉雲行天下

張抗抗,第七、八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國筆會中心副會長。代表作:長篇小說《隱形伴侶》《赤彤丹朱》《情愛畫廊》《作女》等。

縉,赤色之帛。

縉雲,彤雲彩霞繚繞之地。

縉雲上了人民日報海外版,張抗抗:仰視縉雲行天下

縉雲

 縉雲位於浙東南麗水地區,唐武周登封元年(公元696年)建縣。縉雲城東著名的仙都風景區,有一株石筍,其型拔地而起,頂部有一方四時不竭天然池水,相傳軒轅黃帝在此鑄鼎煉丹所形成。石筍又名鼎湖峰,自晉代起聞名於世。縉雲氏是華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夏官的號名,也是黃帝族勢力南擴至縉雲地區的古老記憶。至唐天寶年間,曾有祥雲仙樂迴旋於縉雲山,唐玄宗聽聞驚歎:“真乃仙人薈萃之都也!”並親筆寫下“仙都”二字。

縉雲上了人民日報海外版,張抗抗:仰視縉雲行天下

縉雲、仙都、鼎湖,皆為有出處的美地美景美名。

春日去仙都,滿眼皆綠,綠樹碧水青草灘,被飽滿的綠山谷環抱,山間瀰漫的霧氣如翠紗飄拂。走過綠廕庇日的水上長堤,透過山崖上紅殷殷的杜鵑花,穿過金燦燦的油菜花地,輕風吹開霧氣,一座摩天石塔,若隱若現地兀自聳立。

它從一池波光盈盈的湖溪裡升起來,遠望一眼,並不覺得它何等雄奇,只是與我以往見過的石筍有些不同,它不在幽暗的山洞、不在高高的山巔,而是以略顯謙遜的姿態,低低佇立於群山之谷,有如平地凸現的泰山。

然而,當我漸漸走近它,一直走到它的腳下。它的體積與高度,隨著我的步步靠近而逐漸壯大。我凝視它,然後仰起臉,再仰臉,仍然望不到它的峰頂。那一刻,我被它驚到了:

這是一塊直上直下、囫圇敦實的巨石,四壁峰巖光滑陡峭,經受了億萬年風霜雨雪的磨礪,未有太多損蝕剝落。就像一個強壯偉岸的裸身巨人,灰褐色的肌膚,在酷烈的陽光和雷暴下,被錘鍊得厚實堅韌。南方多霧多雨的溼潤空氣,使它吸儲了太多的宇宙精華而擁有強大的氣場。巨石半腰有一凹陷的圓洞,很像巨人的肚臍,日夜吐納著釋放著大自然的能量。再次抬頭,依稀望見石柱頂端那一層層茂盛的灌木,錯落有致地披掛下來,像是給石柱披了一件碩大的雨篷。儘管巨巖四壁可供攀緣,但據說只有極少人登上過巨石的絕頂,見過峰巔蒼松翠柏間的神秘水池。我踮足翹望,未見繚繞繽紛的彩雲,卻有一群小鳥倏然驚飛,傳說中,軒轅黃帝在此鑄鼎煉丹後跨赤龍昇天而去……

縉雲上了人民日報海外版,張抗抗:仰視縉雲行天下

鼎湖峰,相傳生成於億萬年前的一次火山噴發,融融岩漿凝固成花崗岩,其後風雨侵蝕,周圍的石灰岩漸漸風化,只剩下一根巨大的花崗岩石柱,直通地底深處。漫漫歲月,它穩穩矗立於此,有如一枚結實的定山神柱,上託蒼穹下恤眾生,淡定地低頭俯瞰群山。那一刻,因它慈悲溫和的俯視,我虔敬地仰望它。

我仰視鼎湖峰,更像是仰望一座挺拔粗壯的巨型天然石雕。石柱高聳,柱旁依偎著一小石峰,恰似筍尖,高可平石臍,酷似慈母身下的姣兒,故又稱童子峰。這座母子石筍,是縉雲的鎮縣之寶,為千年縉雲鎮宅安邦。

縉雲地處武夷山—戴雲山隆起地帶和壽昌—麗水—景寧斷裂帶的中段。或許由於“斷裂”,震裂了散落了無數形態各異的奇石。九曲練溪兩岸計有72座奇峰,鼎湖峰、朱潭山、姑婦巖、小赤壁、倪翁洞、芙蓉峽等,構成了一座宏闊的奇巖長廊。若往深山去,山溝裡怪石疊現,如城堡、如礁石、如雄獅、如火炬、如飛舟、如巨蟒、如冰坂……疊床架屋險象環生卻是有驚無險。故而縉雲素有“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的美譽。其中的倪翁洞又名初陽穀,洞中留有唐、宋、明、清等歷代摩崖石刻達60多處。“倪翁洞”三個篆字,是時任縉雲縣令、李白的族叔、書法大家李陽冰所題。

縉雲上了人民日報海外版,張抗抗:仰視縉雲行天下

遙望山中的摩崖石刻及奇峰異石,我仰視縉雲石砌的歷史。

仙都景區是一個偌大的公園,花田爛漫,草灘蔥鬱,牛群在林間悠悠然吃草,一派鄉間野趣。我的視線常被粗壯茂密的香樟樹桂花樹槭樹合歡樹吸引過去,一路始終在揚著頭看樹,脖頸已酸澀。迎面忽有香氣襲來,細看竟是一株高大的含笑花樹,綻放的白花朵、含苞的黃花苞,在我的頭頂頷首搖曳。

縉雲上了人民日報海外版,張抗抗:仰視縉雲行天下

卻有一處更重要的場所,等著我瞻仰。

鼎湖峰下氣勢宏大的黃帝祠宇,始建於西晉永嘉年間,原名縉雲堂,唐玄宗時改名為“黃帝祠宇”,是我國南部歷代各民族祭祀、朝拜華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重要場所,與西北黃帝陵遙相呼應,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

高階重門肅穆,石柱寬簷莊重。心懷敬意,步步仰視而行。

縉雲上了人民日報海外版,張抗抗:仰視縉雲行天下

黃帝征服東夷、九黎族,結束了原始社會千秋殺伐的混亂局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黃帝在位期間,創造文字、建立姓氏,播百穀草木,捕魚狩獵、建房製陶。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黃帝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教人種桑養蠶繅絲。古代華夏氏族經過數千年積澱,在黃帝時代,為世界貢獻了燦爛的農耕文明。

數千年來,縉雲流傳著許多黃帝的傳說。黃帝夏官縉雲氏一族南遷浙江縉雲山一帶以後,與當地先民的原始信仰結合,吸收先秦道家、漢魏南北朝神仙道教和儒學等,逐步形成了一種古老的“黃帝文化”。到了西晉永嘉年間,祭祀黃帝活動由民間的聯合族祭慢慢上升為官府祭祀。“縉雲堂”建立後,“北陵南祠”的格局開始形成。明末,黃帝祠宇毀於戰火,公祭中斷,但民眾自發到黃帝祠宇舊址祭拜者仍源源不斷。至1994年,縉雲縣政府決定在原址上重建黃帝祠宇,1998年縉雲黃帝祠宇重新落成,每年重陽節公祭、清明節民祭黃帝的活動形成定製,吸引了海內外眾多華夏兒女前來瞻仰尋根。

我仰望祠宇高處的匾額與楹聯,想象民間祭拜黃帝香火興旺的盛況。為縉雲的文化堅守、為縉雲的歷史貢獻,我禮讚縉雲、仰視縉雲。

縉雲上了人民日報海外版,張抗抗:仰視縉雲行天下

那麼水呢?縉雲多山而多溪澗,水量豐沛。其中以好溪最為著名。好溪位於括蒼山與仙霞嶺的交界處,源於磐安縣的大盤山,經千年古鎮壺鎮,穿仙都至麗水,注入甌江。全長45公里,幾乎貫穿縉雲全境,在縉雲無論走到哪裡,總與好溪不期而遇,像是好溪常在探身問好。從鼎湖峰到小赤壁這一段,水浪翻騰形如白練,被稱為“練溪”。好溪在古代因河道險峻湍急,灘險多、岩石多而行船難,常有水患殃及兩岸,故名惡溪。至唐朝,處州剌史段成式全力整治,終改惡溪為好溪,天下河流總在低處,人本在岸上俯視流水。然而惡溪之成好溪,成就史上一段造福於民的佳話。好溪河中有59瀨,其中突星瀨怪石嶙峋驚濤拍岸,據說急流中可見王羲之書“突星瀨”三字。如此好水好溪好官好字,能不仰視?

那麼橋呢?縉雲山脈大致以好溪為界,東部為括蒼山脈,西部為仙霞嶺餘脈。北部地層陷落,構成壺鎮、新建兩塊河谷盆地,是縉雲農耕經濟的聚寶盆,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壺鎮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十三孔石橋,橋長201米,橫跨好溪上游,全部是用塊石橫聯拱砌而成,名為賢母橋。該橋是清代嘉慶年間一個叫載揚的呂姓弟子,為繼承母親的遺願而修建,距今正好200年。賢人載揚成人後,合兄弟子孫之力,籌資在好溪流域先後造了四座通衢大橋,其中工程量最大的就是壺鎮這座溪面寬、橋腳深的溪頭大橋,歷數年方建成。橋面寬丈餘,石柱石板的護欄上雕有飛禽花草,兩橋頭蹬橋石級丈餘寬,西邊橋頭的臺階上建有橋殿並立有橋碑,碑文記載著建橋緣起及知縣題寫的賢母生平事蹟,清代浙江學政朱仕賢,將這座溪頭大橋正式更名為“賢母橋”。

縉雲上了人民日報海外版,張抗抗:仰視縉雲行天下

我站在賢母橋上,橋下寬闊的好溪沉默不語,無船亦無木簰。自從20世紀60年代老橋被改造拓寬通行機動車後,如今橋上行人車輛熙攘擁擠。然而橋面不震不顫,穩固如昔,只是橋體明顯留有新橋老橋“有縫對接”的痕跡。側身探頭往河上看,由條石壘砌的老橋墩,一層層條石壘砌嚴絲合縫,巖質堅韌。若是從遠處遙望賢母橋,能看出十三孔拱橋原初造型的優美曲線,展示著古代大型拱橋的氣勢與風采,成為古鎮與好溪晚近歷史的見證。

我為賢母與賢子的慈孝品格,仰視它——賢母橋。

縉雲上了人民日報海外版,張抗抗:仰視縉雲行天下

那麼水邊的古村落呢?

新建鎮鎮西有一座河陽村,已有1000多年曆史,歷代耕讀傳家、農商並重,富甲一方,史上曾出過八位進士。兩大兩小的水系穿村而過,流水歡暢水塘清澈。村中現存十幾座古祠堂,百餘棟明清古宅,形成規整有序的一街五巷格局。一幢幢粉牆黛瓦的庭院式木結構建築,高大氣派的馬頭牆錯落有致。青石板小巷幽深潔淨,各家的條石門楣上都有刻字,例如“廉讓之間”,便是意指廉潔謙讓的人家。歲月悠長,題款略有剝蝕,然字跡依舊清晰。屋內的木樑、木柱上方刻有精緻木雕,雕刻精細高超栩栩如生。外牆飾有一幅幅古畫古詩,至今保存完好。河陽的民間剪紙也是一絕,鳥獸魚蟲樹葉花朵靈動秀美,民間生活勞動場景生動活潑。河陽或家家有人熱愛扶剪弄紙,擅長不打草稿直接懸空下剪,造型準確線條精細,可見河陽人的民間藝術創造才能。

我仰視河陽村頭的石刻匾額“耕讀遺風”,我為河陽驕傲。

縉雲上了人民日報海外版,張抗抗:仰視縉雲行天下

那麼水中的山莊呢?

壺鎮大龍門山莊,峽谷疊翠、瀑布懸瀉、碧水環繞,如同一座浸建在水裡邊的龍宮。因此地曾發掘多處恐龍化石,故名龍山。山莊的設計頗有創意,由一層層清澈的水池引領,向上延伸依次接續。石門石路石洞石屋,水榭水廊水橋水簾,塘內麻鴨白鵝游魚逍遙。餐廳建於半山,大玻璃外環屋皆水,珠簾飛濺。一排八角形的“湖屋”客房環於水中,開窗見水,枕水而眠。拾級攀至高處,忽見一汪深潭碧綠,從山頂垂下一道數十米的銀鏈,飛流直下跌落池中,山石樹葉都被泉水淋得發亮。沿著石砌的棧道繼續往山裡走,竹海古樹奇石裸岩,又見平湖如鏡,浮橋貼水而過,通往峽谷更深處……極目所致,山莊主人憑山造屋,借水還景,處處可見朱氏父子的心血與智慧。高山峽谷農家樂,我仰視龍門山莊。

在縉雲,仰視就這樣成為我始終保持不變的姿勢。

然而,我最終注目的是縉雲人。

縉雲上了人民日報海外版,張抗抗:仰視縉雲行天下

縉雲是中國民間戲曲文化之鄉,其中婺劇演出最為繁榮。金華古稱婺州,縉雲人尤其酷愛婺劇。婺劇多為傳統戲曲劇目,兼有高腔、崑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六種聲腔。各村鎮有老人壽辰、婚慶、得子、還願,都可請婺劇團來“上門演出”款待鄉親,看婺劇已成為縉雲人的一種生活常態。我們一行在夜色中匆匆走過富有彈性的長長步道,趕去洋泉村的一座祠堂看婺劇《周仁獻嫂》。這條沿好溪河岸而修的濱江綠道,全長約20公里,已成為遠近騎行及徒步愛好者之最愛,每年賽事不斷。那一晚的婺劇演出,是村裡集資為重修宗譜完成的發譜慶典,免費請十里八鄉人來同慶。祠堂門口燈火通明,琴絃鑼點與熱騰騰的縉雲燒餅香氣一同撲面而來。古祠堂內,條凳滿滿,座無虛席。燈光雪亮的戲臺,佈景字幕道具華服錦袍,戲臺上人影幢幢,耳邊絃樂聲聲,令人沉醉於濃濃的鄉土氣息中。

我專注地仰望著祠堂內小小的古戲臺,也仰望著縉雲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縉雲人質樸憨實,縉雲人聰明靈慧。我敬重縉雲人,仰視縉雲人。

仰視是出於一種真誠的敬重與仰慕。今生走過很多地方,我願仰視縉雲。

轉自《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8月03日 第 12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