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朝官員是如何發放「工資」的?

工資,古代叫俸祿。俸祿是政府支付給官吏的報酬,俸祿與官位相伴始終。有了國家,就有了官吏;有了官吏,自然也就有了俸祿。但是,歷朝歷代官吏的俸祿有著不同的形式,而且俸祿的多寡也有著極大的不同。


古代歷朝官員是如何發放“工資”的?

大致來說,中國古代官吏的俸祿有三種形式:

  1. 采邑或祿田。這是商周時期的俸祿形式,即:政府將邑或土地授給官員,官員收取其封邑或封地的租稅作為生活來源。《國語•晉語四》“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即指此。“公”指諸侯,諸侯除了擁有“公田”以外,還收取卿大夫的貢賦,所以說“公食貢”。大夫和士則有“食邑”,“食田”。由於公、大夫、士的身份是世襲的,他們的“食貢”、“食邑”、“食田”同樣也是世襲的,這就形成了世卿世祿制。除了官員以外,供職政府的其他人員,如工商、皂隸等,則各按其職業獲取衣食之源,就是《國語•晉語四》所說的“工商食官,皂隸食職”。

  2. 谷祿。這是春秋後期出現的俸祿形式。春秋後期,由於社會的發展,人口的繁衍,不少邦國漸無都邑、土地可封,這就出現了一批無“食邑”、“食田”的低級貴族;而私人講學之風的盛行,也培養了一批“學而優”的人才,這些人都積極謀求仕進,希望得到一官半職,已解決生活來源問題。而這些人一旦入仕從政,政府不再給予采邑或祿田,而是量官職之大小給予相應的穀物數量作為俸祿。《論語•秦伯》記孔子說:“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讀書多年,還沒有做官獲取谷祿的念頭,是很難得的。《論語•憲問》又記孔子說: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這就是說,在政治清明的時候,可以出來做官獲取谷祿;在政治黑暗的時候,不可以出來做官獲取谷祿,否則,就是恥辱。這正說明了當時實行了谷祿制度。

    谷祿制度自春秋後期開始實行,到戰國時普遍推廣開來,從秦漢到隋唐,一直是俸祿的主要形式。

古代歷朝官員是如何發放“工資”的?

3.貨幣。始於漢代,起初只是谷祿制的輔助形式,後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在俸祿中所佔的比重逐漸增大,到唐代開元年間,開始成為支付俸祿的主要形式,歷宋元明清大致相沿不變。

古代歷朝官員是如何發放“工資”的?

上述三種俸祿形式,從歷史演變來看,有先有後,而且,從土地到穀物再到貨幣,也體現了歷史的進步;另一方面,這三種俸祿形式在歷朝歷代又是往往並存的。一般來說,從秦漢以後,土地作為俸祿,主要授予皇室貴族和有特殊功勳的官員,其餘官員的俸祿則主要以穀物和貨幣形式支付,穀物和貨幣的比重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差異,唐代以前以穀物為主,唐代以後以貨幣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