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後裔孔老夫子,爲何要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而不是「吾從商」,是數典忘祖嗎?

欲雲談史論今


答案:不是。

周文化和商文化並不是截然對立的,實際上很大程度還是繼承。孔子自己不是說了嗎?“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漢書》也說“周因於殷,尚文”。周朝所謂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至少侯、伯、子、男四個是從商代延續下來的,周代的文字更是直接繼承的商代。


同時,周文化比商文化肯定又是進步的,最典型的就是人牲制度。去過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的朋友都知道,殷墟到處都是白骨森森的祭祀坑,這些都是被俘虜直接殺掉給鬼神享用的人牲。而周代遺址中就非常罕見了,而是用木陶人偶代替了。孔子還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又怎麼會接受活人祭祀呢?



所以,綜合來看,周文化就是商文化的2.0版。還有重要的一點,孔子所處的是一個氏族解體的時代,世俗政治和人本主義顯得越來越凸出,這與重鬼神的商代形成本質區別。那麼孔子選擇更理性更先進的文化傳承,又有什麼好非議的呢?劉邦是帝堯之後,難道能繞過秦文化去提倡堯舜之道?


林屋公子


孔子雖然是殷商後裔,但是他的家族距離殷商已經很遠了。孔子家的先祖自從商朝滅亡之後被封到了宋國。在西周王朝的統治下經歷了兩百多年,雖然西周王朝允許商朝遺民保留部分商朝的文化,但是周人也在積極推廣自己的典章文化。宋國雖然受到周王朝姬姓家族的排擠,但在政治上還是有地位的,他們也要與其他諸侯之間進行聯姻,免不了文化交流。所以到春秋時代,宋國在一些基本的制度上應該與周朝其他諸侯國差異不大。而孔子家的先祖則是在春秋初期捲入內亂,被迫逃亡到魯國。孔家數代人在魯國的統治下生存,到了孔子父親這一代靠著戰功,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雖然魯國建國之初,武裝力量中有很多是殷人後裔,甚至保留了亳社。但孔子家族作為宋國的移民,和魯國本土的殷人後裔似乎聯繫不是很緊密。孔子一系更多地是受到周王朝典章文化的薰陶,所以孔子本人也對周代的禮儀制度充滿了無盡的嚮往情懷。在孔子看來,周代的典章也是集夏商兩代之大成,能充分理解和領悟周代禮儀制度的精髓,也就不難把握前代禮儀是如何演化到周代的情形。當然孔子這種想法還是比較單純的,畢竟他那個時代沒有發現甲骨文,估計也很難找到真正的夏代文字,他所見到的主要還是在竹簡上抄錄完備的各種文字,如果讓他去用現代的學術思維考證夏商文化,那是強人所難了。


大意覺迷


首先明白孔夫子之類的殷裔是誰的血脈?他們將繼承帝王權益的最高祖宗是誰?難道僅僅是殷商之後那麼簡單嗎?

顯然歷史真相不是這樣只有殷信仰吧?需要知道那可是黃帝一脈相承的帝王權益後繼,乃一個太極血緣生出兩個儀表容納,明白了這個易理之後,就會明白在周的統治下去的期間,孔老夫子為代表的殷裔,會不會造反而不講義氣呢?

問題的關鍵是在殷朝統治下去的時期,周室一脈可是代代奉獻各個殷王此一事實吧?至於為何最後能夠造商紂王的反,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也正好說明一個太極血緣關係兩個儀表容納的機制,就是為什麼孔老夫子之殷裔們,只能明白裡從周而暗地裡從殷,才是這個月最準確的真實答案。

不然,何來儒家理論學說的真諦?顯然這絕不是數典忘祖之事,恰恰相反的是這個祖應該是黃帝老祖,否則血緣後繼者才是真正的忘祖+不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