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不做個21世紀的中國女人?

50年前在中國,做個女人很難。

那時候我們的文化正處在“傳統”與“變革”的交替時期,這種交替常常弄得人不知所措。你若是傳統一些,有人說你迂腐;你若是時尚一些,也有人說你不知體統。

所以,尤其是女人,在面對傳統“男尊女卑”迅速轉變到“女性獨立”的社會,她們有點不知所措。

為什麼?不做個21世紀的中國女人?

我前不久讀到《小腳與西服》這本“回憶錄”。我覺得,它正好說出了在這種文化轉變之下人們的“不知所措”。

在糾葛的歷史過去之後,用一個女性的視角去回憶那段過去,去平靜的闡述過去。沒有吶喊,沒有批判,讓這本書有了一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特殊角度。

《小腳與西服》的主人翁張幼儀,是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在那個時代,“原配”還是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提到徐志摩,太多的筆墨是關於林徽因、是關於陸小曼,徐志摩的浪漫流芳百世,但他的浪漫卻極少流露到自己的原配夫人張幼儀這裡。

為什麼?不做個21世紀的中國女人?

他們的婚姻是失敗的,因為標榜浪漫、追求新潮的徐志摩,代表的是國內一線新青年,是傳統守舊的挑戰者,像這樣的婚姻他是無法接受的。

或許在結婚的第一天,徐志摩就已經想到,要做中國第一個“離婚”的人。

如果說徐志摩是“浪漫的英雄主義”,那麼張幼儀成為了英雄主義的犧牲者。她是可憐的,尤其是當你知道她懷上了徐志摩的孩子,而徐志摩只是說了一句“打掉”,而後就人間蒸發,只留她一人應對的時候。

那可是在國外,那時候張幼儀一句外文也不會!

為什麼?不做個21世紀的中國女人?

所以,正如書的名字《小腳與西服》,它不僅是本回憶錄,更表現出了那個時代人們身上的衝突與迷惘。這種衝突與迷惘,同樣存在於像徐志摩這樣的知識分子身上,否則,也幹不這麼渣男的事兒。

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之前說了,可能是對傳統婚姻的反抗。不過也有另一種可能——林徽因。

如果追求林徽因代表追求自由,追求自由又代表反抗傳統,那麼這兩個理由看上去就像是同一個理由。

但你知道的,感情問題上加進去第三個人,它就很難再用“自由”之類的字眼來解釋了。徐志摩以為他追求的愛情才是愛情,其他人都不是。

但不知後來,當陸小曼通過鴉片結實了翁瑞午,然後兩男一女同住一屋的時候,徐志摩對自己的愛情怎麼看?

為什麼?不做個21世紀的中國女人?

當徐志摩生活的越發混亂,張幼儀反而一步一步把自己經營成了一個獨立、有主張、有社會地位的女人。不僅如此,雖然離婚,她卻堅持照顧徐家父母,一心一意敬著傳統的孝道。

其實張幼儀與徐志摩一樣,自幼就看到了傳統文化中許多不合理的地方,但張幼儀並沒有像徐志摩那樣過分追求“新潮”,而全盤否認傳統文化。

她能理智的看待文化,知道哪些東西該丟,哪些東西該守。不盲目追新,而是認真對待工作和生活,再把生活經營的像模像樣。

為什麼?不做個21世紀的中國女人?

如果說徐志摩是中國第一個“離婚”的人,那張幼儀可能就是中國的第一個“獨立女性”,這非常不容易。

其實,在現代女性之中,我覺得那種文化轉變帶來的“不知所措”任然存在,我們經常見到很時尚很西方的女性,他們洋氣、漂亮、酷。

也會偶爾見到一些崇尚國學的女性,他們文靜、雅緻、落落大方。

但很難見到一個像張幼儀這樣的女性,在她的身上既能看到對新觀念的接納,也能看到對傳統優越的堅守。

我們現在的社會,任然是一個“追新”的社會。“追新”是好的,但要明白從“舊”到“新”不過是個發展過程,“新”是一天又一天的“舊”累積而來的,當我們真的完全拋棄了“舊”,追來的“新”或“時尚”也許就只是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空殼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