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血樹(灌木——觀賞栽培植物)

龍血樹(灌木——觀賞栽培植物)

龍血樹,又被稱之為:流血之樹、活血聖藥、植物壽星。是名貴的雲南紅藥——血竭,又名麒麟竭,與雲南白藥齊名,又是著名藥品“七釐散”的主要成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譽之為“活血聖藥”,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收斂止血的良好功效。

本屬植物主要生長在非洲和亞洲南部,等熱帶地區,在中美洲只有一種,劍葉龍血樹屬(Pleomele)已經合併到本屬中,虎尾蘭屬(Sanseviera)和本屬親緣關係較近,有的分類學家也將其合併到本屬中。其花兩性,小,花被7裂,圓錐花序或穗狀的總狀花序或稠密的穗狀花序;果實為漿果。喜高溫多溼的環境,喜光,不耐寒。

據說古時巨龍與大象交戰時,巨龍的血灑大地,後來從土壤中生出來的便是龍血樹。當龍血樹受到損傷時,它會流出深紅色的像血漿一樣的粘液——這種在傳說中被認為是龍血的粘液,龍血樹便因此得名。

龍血樹在2001年就已被國家列為二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

龍血樹(灌木——觀賞栽培植物)

主要分為兩個族群:

一類為喬木,有樹幹和扁平的革質葉,通常生長在乾旱的半沙漠區域,被通稱為“龍血樹”。

另一類為灌木,細莖,帶狀葉,一般生長在熱帶雨林中,通常作為觀賞栽培植物。

常綠小灌木,高可達4m,皮灰色。葉無柄,密生於莖頂部,厚紙質,寬條形或倒披針形,長10~35cm,寬1~5.5cm,基部擴大抱莖,近基部較狹窄,中脈背面下部明顯,呈肋狀,頂生大型圓錐花序長達60cm,1~3朵簇生。花白色、芳香。漿果呈球形黃色。

同屬多種和變種用於園林觀賞。龍血樹材質疏鬆,樹身中空,枝幹上都是窟窿,不能做棟樑;燒火時只冒煙不起火,又不能當柴禾,真是一無用處,所以又叫“不才樹”。

經濟價值

它深紅色的汁液,可以用來作為染料,或者油漆小提琴。

龍血樹(灌木——觀賞栽培植物)

觀賞價值

龍血樹株形優美規整,葉形葉色多姿多彩,為現代室內裝飾的優良觀葉植物,中、小盆花可點綴書房、客廳和臥室,大中型植株可美化、佈置廳堂。龍血樹對光線的適應性較強,在陰暗的室內可連續觀賞2-4周,明亮的室內可長期擺放。

藥用價值

龍血樹受傷後會流出一種血色的液體。這種液體是一種樹脂,暗紅色,是一種名貴的中藥,中藥名為“血竭”或“麒麟竭”,有藥用活血功能,可以治療筋骨疼痛。古代人還用龍血樹的樹脂做保藏屍體的原料,因為這種樹脂是一種很好的防腐劑。它還是做油漆的原料。

龍血樹被稱為:流血之樹、活血聖藥、植物壽星。

龍血樹(灌木——觀賞栽培植物)

龍血樹(灌木——觀賞栽培植物)

龍血樹(灌木——觀賞栽培植物)

名貴的雲南紅藥——血竭,又名麒麟竭,與雲南白藥齊名,又是著名藥品“七釐散”的主要成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譽之為“活血聖藥”,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收斂止血的良好功效,既可內服,又可外用,是治療跌打損傷、活血、止血的特效藥。血竭是以龍舌蘭科常綠喬木,龍血樹為原材料提煉出來的。

作為一種名貴的傳統中藥,血竭在我國傳統醫學上沿用至少有1500多年的歷史,但在1972年以前未發現國產龍血樹時,所用血竭一直靠從東南亞和非洲進口,價格十分昂貴,每年要耗去國家大量外匯。在國外,血竭多稱為龍血(DRAGON,S BLOOD),非洲用龍舌蘭科龍血樹屬的植物樹幹割取血竭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而用棕櫚科植物黃藤果實提取血竭僅是近代的事,但我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對血竭植物有過記載,蘇頌《唐本草》中寫道:“血竭原植物,木高數丈,婆娑可愛。其脂液從木中流出,滴下如膠飴狀,久而堅凝,乃成竭,赤作血色,採無時”。

龍血樹(灌木——觀賞栽培植物)

談到國內龍血樹和國產血竭,那還得從一位傳奇式人物——我國著名植物學家、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創始人蔡希陶教授說起。蔡老原籍浙江東陽,1911年出生於一個醫生家庭,從小熱愛大自然,年青時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靜生生物調查所,跟隨著名植物學家胡先驌先生學習植物學。20世紀30年代初蔡老就深入雲、貴、川等地考察植物,採集植物標本。為了進大涼山,他與黑彝頭人歃血為盟,為了到滇南,他不顧瘴癧之氣和匪患之險,拉著馬尾巴闖過無人區。蔡老喜歡植物也酷愛文學,他在雲南採集植物標本時寫的小說《普姬——一個花苗姑娘》、《爬梯——一個趕馬人的日記》、《四川的巴布涼山人》等,受到魯迅先生的高度稱讚。但是,他高深的文學造詣卻給他帶來了不幸的災難。1960年,蔡老的好友吳晗寫的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中的“罷官”二字就是根據蔡老的意見加上去的。文革期間,《海瑞罷官》受到批判,而“罷官”二字又是重點,蔡老因此受到牽連,遭到殘酷的迫害。70年代,美國侵略越南,“同志加兄弟”的中國給予越南無私的援助,舉國上下尤其是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省的植物學工作者都在四處尋找特效止血藥,儘管踏破鐵鞋,但都是徒勞無功,一無所獲。當時蔡老剛剛得以“解放”,恢復工作,已過花甲之年的他以博大的胸懷,不計個人恩怨,根據年青時代採集標本的回憶,帶領一批青年科技人員於1972年首次在雲南省思茅地區孟連縣境內的石灰山上發現大片龍血樹。從此,國產血竭才得以誕生,且其療效優於進口的、以棕櫚科植物為原料加工的血竭,填補了我國醫藥史上的一項空白。為此,蔡老去世以後,他的一半骨灰埋在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內他親手種植的龍血樹下,另一半骨灰埋在昆明黑龍潭昆明植物研究所裡他親手種植的水杉樹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