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湖大閘蟹減產七成的背後-讓路水生態修復

梁子湖大閘蟹減產七成的背後-讓路水生態修復

梁子湖大閘蟹減產七成背後

位於魯湖的精養魚池板塊基地,這裡是梁子湖大閘蟹的新家

秋風起,又到一年食蟹季,今年想買到正宗的梁子湖大閘蟹,似乎更難了。

9月12日,長江日報記者從武漢梁子湖水產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集團)獲悉,今年梁子湖大閘蟹產量預計為130噸左右,比起去年仍然是大幅下降,相比2016年的500噸年產量,已經下降了約七成。

據瞭解,梁子湖大閘蟹產量大幅減少,主要是給生態環保讓步。該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公司的工作重心已由養殖產業轉為水體養護,促進權屬水域的資源修復,提升水面環境,助推長江大保護。

養殖地由大湖面搬到小池塘

9月12日下午,長江日報記者來到位於魯湖的精養魚池板塊基地。大名鼎鼎的“樑子牌”梁子湖大閘蟹,就產於此。

遼闊的水面上,一個個小池塘,用水泥堤壩隔開,水面清澈,水草恣意浮動隨風飄搖,這裡就是梁子湖大閘蟹的“家”。沿著水岸線漫步,水面一眼望不到邊。

“別看現在水面幅員遼闊,和以往比起來,就是小巫見大巫了。”集團高級工程師程慶武說。他介紹,集團以往是在梁子湖17萬畝的大水面上養蟹,現在的養殖面積,不到原來的1/10。“梁子湖養殖區的湖岸線長450公里,沿路走下來,2天也走不完。現在的養殖區湖岸線長110公里,也就2個多‘全馬’的路程。”

面積縮小,產量也跟著減少。程慶武介紹,現在的養殖區域,主要集中在魯湖和枯竹海,總養殖面積1萬畝左右,其中每個池塘面積40—60畝,養殖規格為80—100只/斤扣蟹。

“今年產蟹量預計在130噸左右。”而相關數據表明,2016年該集團年產蟹量為500餘噸。2016年以前,高峰時的年產蟹量一般在1300—1400噸左右。

程慶武指著一個養蟹池塘,比劃著給長江日報記者介紹捕撈過程:中秋節前,員工開始下地籠捕撈,“喏,就從這裡下籠,一下一上,滿籠河蟹撲騰著,按照現在的面積,每天捕撈2萬斤左右,差不多集中捕撈30天。”程慶武說,“和以往高峰時的豐收景象相比,現在捕撈可是輕鬆多了,以往每天要捕撈13萬斤,集中捕撈40天以上。”

產量銳減,銷售額也隨之收縮。2016年前,集團大閘蟹年銷售額,常年維持在2億元以上,2017年,年銷售額僅2000萬元。“愛吃螃蟹的市民應該能感受到,自去年開始,正宗梁子湖大閘蟹得靠搶,今年這一趨勢或將更加明顯。”程慶武說。

踐行禁捕政策修復水域生態

為什麼要犧牲掉原有的螃蟹養殖基地,導致產量和銷量雙雙銳減?集團副總經理丁萍說,是為了響應農業部號召,助推長江水域生態文明建設,“經濟效益為生態環保讓步,是值得的”。

其實早在2012年,為了保護梁子湖的生態環境,集團就已經開始踐行生態養殖,增加沉水植物覆蓋率,逐步減少養殖面積。2016年開始,集團將梁子湖大閘蟹年產量從1300餘噸降低至500餘噸。2017年2月27日,農業部專門發佈了“關於推動落實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捕工作的意見”,意見中指出,要切實保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修復水域生態環境。2017年12月20日,“全市國家及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捕工作方案”下發,其中要求在2018年年底前,完成梁子湖武昌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捕工作。

丁萍攤開集團負責的水域圖,對長江日報記者說,目前集團權轄水域面積超23萬畝,其中梁子湖17萬畝、魯湖3.6萬畝、湯遜湖1萬畝、上涉湖0.8萬餘畝、枯竹海0.5萬畝、後湖0.4萬畝。“我們對下屬所有的水域全面展開水體養護工作,集團1800名員工中,就有200餘名專門從事水體養護”。

從2017年至今,水體養護工作已經持續1年有餘。

第一步是拆網。在梁子湖養蟹時,因養殖水面遼闊,使用攔網和圍網將大水面分割成若干養殖區,分割後的湖區物種種類和水草覆蓋率都會受到影響。2017年底前,各類網已經全部被拆除,梁子湖不再被束縛,恢復了自由身。

丁萍介紹,拆除了藩籬,生態恢復主要從沉水植物種植、物種多樣性平衡及垃圾清理等幾個方面展開。

梁子湖禁捕後,集團加大了沉水植物的種植,人工種植了苦草、狐尾藻、黃絲草、金魚藻等沉水植物,效果明顯,水草覆蓋率現在已經由以往的20%以下,提升到70%以上。同時,人工養殖淨水螺等軟體動物和鰱魚、青魚、草魚等魚類,形成了淨水生態鏈。而在魯湖的大閘蟹養殖區,集團也加大了沉水植物種植,水草覆蓋率同樣達到70%以上。

此外,集團還增派人手,每天定點在進出水口清理垃圾。“根據江夏區‘生態立區’的戰略,集團今年加大了轉型力度,截至目前,在湖區水生植物種植和湖區環境整治兩個方面,集團在梁子湖和魯湖的投入金額超過600萬元,算上其他權屬水域,總金額超過900萬元。”丁萍說。

經過綜合整治,梁子湖的生態指標,得到了大幅提升。據瞭解,高峰養殖期,梁子湖養殖區的物種只有30餘種,水草覆蓋率僅為20%左右,水質雖維持在2類,但面臨滑向3類的危險。如今,梁子湖的物種已經達到60餘種,其中也包括大閘蟹,這部分大閘蟹不會被捕撈,起到的作用是豐富物種多樣性,水質也穩定在2類。而在魯湖養殖區,通過大量沉水植物的種植,水質也達到2類標準,即湖水可直接飲用。

“今年3月,集團對梁子湖的沉水植物進行了種植,5—7月,對魚類種苗也進行了補充。”丁萍說,“今後,集團採取‘一湖一策’。哪個湖的水草覆蓋率低了,隨時種植;哪個湖的物種種類少了,隨時補充。持續做好水體養護大工程。”

尋找水體養護和品牌維護的平衡

200餘人從事專項治理,治水金額突破900萬元,人力物力投入巨大,經濟效益卻大幅縮水,值得嗎?長江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業內人士,大家均認為“很值得”。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為表示,全市範圍內,梁子湖整體水質處於中上,列入水生生物保護區,及時開展水體養護,從生態角度來看,肯定是利民大工程。“東湖治水10年,主湖水質從5類提升至3類。梁子湖治水2年,整體水質目前為3類,曾經的養殖區達到2類。和東湖相比,梁子湖的投入並不算多,成效也很顯著。如果等到水質真正汙染了,再去治理修復,要花費的人力物力和金錢就無法想象了”。

也有人提出,做好水體養護、生態修復的同時,能否也能兼顧產業?

武漢市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副所長魏輝傑表示,曾經,梁子湖因為農業面積汙染、漁業方式不合理等,導致沉水植物覆蓋率和生物物種量明顯下降,近年來,一整套湖泊生態修復體系已經建立,以梁子湖為代表的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的水質,得到了大幅提升。他認為,“樑子牌”梁子湖大閘蟹是中國馳名商標,也是武漢的一張名片,“在踐行水域生態環境修復,推動武漢大水面生態養殖,確保生態先行的前提下,適度提升梁子湖大閘蟹的養殖,在水體養護和品牌維護間找到平衡點,也是下一步應該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