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史话」重写夏朝史;从江南到淮北,是越族的北上

本文的基础是基于我的另外一篇文章《夏朝在哪里?或许你们都没有猜到,在江南》,如果没有看过,建议先看该文,然后看本文。传统认为夏朝被商朝所灭,但是上古时代,没有真正的改朝换代的概念,只有不同氏族集团之间的扩张和战争,夏商之间也是如此,夏族兴起于江南会稽一带,大禹时期势力向北扩张到了淮河流域,因此和东夷族发生了冲突。后来东夷族的一支商朝将夏族势力赶出了淮河地区,夏族又重回江南,失去了和北方的联系,直到春秋后期,越国强盛,夏族才重新出现于史料记载。


虞国和夏族

在越族是长期活动在东南地区的古老民族,他们活动的地区叫做扬州。在夏族之前,曾经有一个十分古老的氏族,叫做虞国,是舜的氏族。当时有虞氏强盛,和周边的氏族结为联盟。于是、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都成为了舜的同盟,而夏后氏也是,大禹成为了有虞国的治水官员。而根据江南地区的考古发现,在浙江的良渚遗址,极有可能是舜的古都。良渚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

「远古史话」重写夏朝史;从江南到淮北,是越族的北上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器

在良渚遗址附近,有余姚、上虞等地。《风土记》载,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余姚。后来随着洪水泛滥,有虞氏不得不向北迁徙。在良渚遗址中,普遍发现了水灾的痕迹——淤泥、泥炭,沼泽层。这也是为什么良渚文化突然在4000年前衰落的原因。

「远古史话」重写夏朝史;从江南到淮北,是越族的北上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

洪水泛滥之时,大禹担当起治水的重任。这时候,部落联盟的已经转移到了江北淮河流域,而大禹治水也主要针对的是淮河。而后,越族在淮河流域和三苗发生了冲突,开始爆发战争。舜南征三苗而死于丹江地区,崩于苍梧之野,后来舜就葬于九嶷山。之后,围绕着王位继承问题,大禹和舜的儿子商均展开了争夺。再这个过程中,大禹娶了涂山氏之女为妻,涂山氏就在几天安徽怀远地区。由于当时还处于禅让制时代,因此禹继位的可能性很高。不过舜的儿子商均也想继位,在这个过程中,大禹得到了涂山氏的支持,在涂山举办了涂山大会,得到了淮河地区诸侯的支持。史书记载“夏之兴也以涂山”。这时候,大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成为了越族的联盟首领,建立了夏朝。但是禹和商均毕竟都是同族,商均失败后,分封他为虞国。

当越族人北进后,在越族的先地——会稽,也就是今天浙江一带,还有许多氏族部落,必须要得到他们的支持。于是大禹又在会稽举办了会稽大会,其中防风氏迟到,居然被禹所杀。要说防风氏也是江南地区著名的越族首领了,在治水上也有不少功劳。。德清三合乡一带有祭祖的风俗,建有防风庙,即农历八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共三天举行防风王庙会。《述异记·卷上》:“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之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不过大禹急着树立权威,因此必须得杀了防风氏。


后来大禹死后,也葬于老家的会稽山。春秋时期的孔子曾经说道会稽山的防风氏。秦朝,秦始皇东巡狩,上会稽,祭大禹。汉朝,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这些都可能证明,至少从春秋开始,人们就一直相信大禹墓在会稽。

「远古史话」重写夏朝史;从江南到淮北,是越族的北上

会稽山上的大禹像

大禹建国后,开始励精图治。首先,舜死于和三苗的战争中,这个丑不得不报。于是率领越族和三苗战争。三苗位于长江中游一带,又称为南蛮,古代蛮和苗是一个写法,后来的楚国就是三苗后代。三苗势力范围非常大,他们以江汉为根据地,向北进入了伏牛山地带和淮河上游。而越族北上后,两族发生战争。最终大禹击败了三苗,此后文献中再无三苗的记载,直到周朝出现楚国。而后大禹划定九州,每个州铸造一个鼎,作为国家的象征。

「远古史话」重写夏朝史;从江南到淮北,是越族的北上

夏商形势图

夏朝的发展

大禹虽然从商均手中夺取了王位,但是他也不敢随意破坏古老禅让制传统,于是选择皋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但是不久皋陶去世,禹重新选择益作为继承人。不过也有史书记载,大禹虽然选定了继承人,但是也私下告诉儿子启去夺回王位。后来大禹死后,启继承王位,直接破坏了禅让制。这引起了有扈氏的不满,于是双方在甘发生战争,最终启获得胜利,从此开辟了世袭的“家天下”。

夏后启死后,夏朝内部又出现了武观之乱。夏后启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王位的继承权,相互争夺。这次动荡动摇了夏朝的根据,而后太康继位。但是该时期夏朝和东夷发生了冲突。东夷族主要活动在山东半岛和苏北地区,是夏朝的主要敌人。据史料记载,太康在打猎的时候,被东夷族有穷氏首领羿射杀,羿夺去了夏朝王位。而后寒浞又杀羿。总之东夷族入侵比较严重。

而夏后氏的后代少康得到了虞国的帮助,开始复兴势力。最终,少康在斟寻氏等夏朝封国的在帮助下,杀了寒浞,夺回王位,这次事件,历史上叫做“少康中兴”。少康复国后,直接建都在虞国的首都纶城。少康之子杼继位后,再次将都城迁徙,并开始大规模制造兵器。文献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说法。杼多次远征东夷,这次夏朝国力的巅峰。《国语·鲁语》说道“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到杼之子槐在位时,东夷族纷纷向夏朝朝贡,其中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个氏族成为朝贡夏朝的主要成员。此后,夏朝又开始向西边发展,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夏朝的衰亡

不降死后,夏朝开始衰落。从扃到廑都是短命的国王,没有什么作为,而廑之后的孔甲则是一位昏君。《史记·夏本纪》记述道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孔甲死,其子皋继位。皋死,其子发继位,这段时间,夏朝和东夷族经常发生战争。到桀上台的时候,夏朝就快濒临灭亡了。

桀继位后,经常和周边部落发生战争,特别是东夷族。而此时东夷族的一只商人兴起,在商汤的带领下,商人不断取得胜利,先后灭了夏朝分封的韦、顾、昆、吾后等氏族。最终和夏军在鸣条发生决战,夏军大败。夏朝灭亡。此后,史书记载桀被汤放逐到了南巢。实际上,上古时期的放逐并非流放的意思,而是驱逐。意味着桀失败后,向南逃窜,回到了自己的越族地区。

南巢也就是今天安徽淮河以南地区,今天的巢湖和很可能就是南巢氏所在地。在安徽和江西一带,曾经出土了不少史前文化遗址。例如凌家滩遗址和薛家岗遗址。目前凌家滩遗址通过五次挖掘,出土大量的玉器,石器等,甚至还发现了一些青铜制造的遗迹。但是目前也仅仅只是挖掘了一小小的部分。凌家滩遗址和良渚文化有很大的联系。

「远古史话」重写夏朝史;从江南到淮北,是越族的北上

凌家滩出土的玉人

薛家岗遗址,面积6万平方米,地处安徽省潜山县河镇乡。现出土了大约3000件文物,主要是石器,陶瓷和玉器,并发现了百余座的墓穴。特别重要的是,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要知道,在4000年前,北方还没有发现确切的青铜遗址。

「远古史话」重写夏朝史;从江南到淮北,是越族的北上

薛家岗出土文物

在江西的新干,出土了一个商朝时期的墓葬。从发掘迹象看,墓穴内原放一椁一棺。椁长8.22米,棺长2.34米。它们的宽度分别为3.6米和0.85米。墓主人仅剩下一些沾满铜绿的牙齿,但墓内随葬品异常丰富。据统计,墓内仅青铜器就达480余件,鼎、钺等礼乐重器,戈、矛、刀、剑寻常兵器以及农用工具铲、锸、耒、耜种类繁多。另外,墓内还有300多件陶器用品及100余件玉器、玛瑙、水晶和绿松石饰品。

「远古史话」重写夏朝史;从江南到淮北,是越族的北上

江西新干出土

在墓中出土一件青铜钺,还有瓒,前部形如粗矮的觚,高17厘米,后有长柄,系举行隆重的裸礼时所用,甚为罕见。由此看来,墓主应该是一位国王级别的人物。我有两种设想,这是夏朝灭亡后,桀逃到南巢地区后的墓葬。还有一种可能,这是越国某一位祖先的墓葬,总之都是夏人的墓葬。

「远古史话」重写夏朝史;从江南到淮北,是越族的北上

青铜钺

越国:夏朝的后代

越国,是夏朝的一个分封国。。据《史记》记载,越国祖先为夏朝王族成员,《越绝书》、《吴越春秋》中都列出了早期的越王世系“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无余传世十余,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转从众庶为编户之民,禹祀断绝。十有余岁,有人生而言语……众民悦喜,皆助奉禹祭,四时致贡,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意思就是越国就是大禹的后代。而越国存在的时间十分久远,从夏朝一直到春秋战国。越国的土地主要包括浙江和江西一部分。

「远古史话」重写夏朝史;从江南到淮北,是越族的北上

百越

越国在春秋之前一直不为人们所知,知道春秋后期,吴国和越国争霸,越国才见于中原文献记载。据史料记载,楚国和晋国争霸,后期两国都疲于奔命。于是晋国派遣人士扶持楚国东边的吴国来对付楚国,后来才有了吴王阖闾伐楚。楚国复兴后,又开始扶持吴国的敌人越国。从此,春秋历史进入了吴越争霸的时代。

公元前475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越王勾践乘机灭吴国。从此越国霸业到来。于是勾践率军“北渡江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周元王封勾践为伯。“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在勾践死后,越国也开始衰落。前306年,越王无疆北上伐齐,听信田姓说客所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中埋伏,兵败身亡;越国因此分崩离析,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东越,闽越皆为其后人所建国家。到了秦始皇时候,统一六国,征服南越,从此越国也统一为秦朝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