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起中國海基核力量的巨浪飛彈


撐起中國海基核力量的巨浪導彈

核武器是大國安全和國際戰略平衡的基石。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固然降低了被核大國藉機訛詐的戰略風險,贏得了很多愛好和平國家的歡迎,但也意味著自己的核力量必須具備足夠的生存能力和有效的打擊能力,可以做到後發制人。

撐起中國海基核力量的巨浪導彈

無論是冷戰時期美蘇兩強的核訛作,還是目前美國對核打擊中國核力量的野心,都迫使中國必須改變陸基導彈核武器一條腿走路的局面,大力發展海基核力量、做到海陸“二位一體”的佈局,增強中國的核反擊能力,巨浪系列潛射彈道導彈,就是中國發展海基核力能的產物。如果從1965年開始論證研製“巨浪一號”"導彈開始,到現在已經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時光,經歷了重重磨難,中國的導彈核潛艇作戰體系已經具備了可靠的水下二次反擊能力,承擔起戰略值班的重任。

基於國內薄弱的固體弾道導彈基礎,中國最初計劃研製一種射程數百千米的單級固體潛射彈道導彈,但綜合實際威脅等因素,最終調整為二級固體彈道導彈。1967年3月,國防科委正式下達了研製中程二級潛射固體彈道導彈的研製任務,導彈最初命名“巨龍一號",後正式命名為“巨浪一號”導彈。

撐起中國海基核力量的巨浪導彈

“巨浪一號”導彈的研製,需要直接跨越單級近程固體彈道導彈階段,直接研製二級中程導彈,面臨起點高、難度大,既沒有預先要求也無法得到任何國外技術援助與交流等諸多困難。面對這樣艱鉅的任務,七機部四院1965年剛剛組建的固體導彈總體設計部毅然開始了潛射固體弾道導彈的總體設計工作,總設計師為“兩彈一星”元勳黃緯祿。“巨浪一號”潛射固體彈道導彈的方案論證中,要面對導彈外形尺寸嚴格限制的問題,無論是導彈核彈頭還是彈載儀器都要求輕型化尤其是小型化,1967年10月海軍最終確定了導彈核潛艇和潛射導彈的總體方案和戰術指標。

撐起中國海基核力量的巨浪導彈

後來“巨浪二號”導彈使用尖頭罩,但從研製背景和初衷看,它肯定使用了多頭分導技術,可以攜帶釋放多個核彈頭。其實兩者並不矛盾,美國的 “北極星”A3導弾的尖頭整流罩內就有多個核彈頭。“巨浪二號”導彈的性能要比“北極星”A3導彈強得多,它第一級和第二級發動機為兩米直徑的大推力發動機,導弾發射質量也遠高於“北極星”A3導彈,如果同樣攜帯3枚核弾頭的話,射程也要比“北極星"A3導彈遠得多。“北極星”A3導彈的最大射程為4600千米,而美國《中國軍力和防務發展報告書》中稱“巨浪二號”導彈的射程大於4000海里,考慮到大於4000海里只是一個模糊的聲明, “巨浪二號”導彈的實際射程應該要路大於此,對比早期研製的要求,它的設計射程可能是8000千米左右。如果只使用單彈頭,最大射程可能進一步提高到10000千米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